滯產對母胎均不利,預防方法是從消除上述原因著手。首先要使產婦了解妊娠及分娩是正常生理過程,增強其對分娩的信心,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顧慮和恐懼心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關心孕婦的飲食、休息及大小便,避免過早過多地使用鎮靜藥物。對已出現子宮收縮乏力者,要嚴密觀察,認真分析,及時處理。有胎位異常的應盡早糾正。保胎時不過多使用孕激素。子宮有疾病者應在孕前治好後再妊娠。
“月子”須知何謂“坐月子”
坐月子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到產婦肌體和生殖器官複原的一段時期,一般需要6~8周。醫學上將這段時間稱為產褥期或產後期,民間俗稱坐月子。無論產褥期或坐月子,都意味著產婦要臥床休息,將養好身體,促使生殖器官和肌體盡快康複。
產前孕婦擔負著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母體的各個係統都會發生一係列的適應變化。尤其是子宮變化最為明顯,子宮肌細胞肥大、增殖、變長,到妊娠期子宮重量增加為非孕期的20倍,容量增加1000倍以上,心髒負擔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心跳每分鍾增加10~15次,心髒血容量增加10%,如此才能供養胎兒和自身的需要。同時因胎兒逐漸成長,膈肌逐漸上升,而使心髒發生移位。肺髒負擔也隨之加重。肺通氣量增加可達40%,經常出現鼻、咽、氣管黏膜充血水腫。妊娠腎髒也略有增大,輸尿管增粗,肌張力減低,蠕動減弱。其他如腸胃內分泌、皮膚、骨、關節、韌帶等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產後胎兒娩出,母體器官又會恢複到產前的狀態。子宮、會陰、陰道的創口會愈合,子宮縮小,膈肌下降、心髒複原,被拉鬆弛的皮膚、關節、韌帶會恢複正常。這些形態、位置和功能的複原,都要在產褥期內,而能否複原,則取決於產婦在坐月子時的調養保健。若養護得當,則恢複較快,且無後患,若稍有不慎,調養失宜,則恢複較慢,且多患產後疾病,甚至貽害終生。當然,產婦身體的恢複不僅是時間的問題,還決定於產褥期產婦的飲食、休息、鍛煉等多方麵的將養。將養得當,則恢複快,且無後患;若將養失宜,則恢複較慢,往往還會留下產後疾病,俗稱“月子病”。
產褥期母體的變化
產褥期一般要經6~8周,在這期間母體會發生一係列變化。
(1)子宮:胎盤娩出後,子宮由於收縮及縮複作用,體積逐漸縮小,每天下降1~2厘米,10天後即入骨盆腔,6~8周子宮恢複到正常大小。
(2)惡露:惡露中含有血液、壞死的脫膜組織、細菌及粘液等,有腥味。最初3天因含有大量血液、小血塊及壞死的脫膜,故惡露為血性。4~6天後,血量減少,有較多的宮頸粘液、陰道排液和細菌,色漸淡,約3周幹淨。若子宮恢複欠佳,或宮腔有殘留胎盤、胎膜或合並感染時,惡露可增多,持續時間延長,前二者常為血性,後者則有臭味。
(3)乳房變化:分娩後2~3天,乳房增大且變堅實,局部充盈膨脹,開始乳汁分泌,最初分泌量少,色淡黃,稱初乳。營養充足、生活規律、精神愉快是促進乳汁分泌的有利因素。
(4)體溫:由於分娩期間體力大量消耗,在產後24小時內,體溫略有增高,但一般不超過38℃。產後3~4天,乳房膨脹,可有低熱,但也不超過38℃,一般在24小時內自行恢複。
(5)消化係統:產褥期臥床較多,腹肌及盆底肌肉鬆弛,腸蠕動減弱,易產生便秘。
(6)泌尿係統:妊娠期輸尿管及腎盂擴張,產後4~6周逐漸恢複。妊娠期瀦留在體內的水分產後迅速排出,故尿量增加。分娩期,尤其產程延長者,因胎先露的壓迫,使膀胱粘膜充血、水腫、張力降低,可導致排尿不暢或尿瀦留。此外,會陰腫痛也能引起尿道括約肌痙攣,增加排尿困難。
(7)褥汗:產後皮膚排泄機能旺盛,出汗特別多,尤以睡眠初醒時為甚,這也是排泄體液的另一途徑,數日後褥汗現象自然消失。產後腹部肌肉的變化
產後最初幾天,可能會對腹部是如此地伸張與鬆弛感到驚訝。當意識到在懷孕期間,腰圍大約增加50厘米,就不會感到那麼驚訝了。這時也要花一些時間,才能使腹部肌肉恢複原先的狀態與力量。
腹部的肌肉包括了4層縱橫交錯的肌肉,並具有以下的功能:
(1)保護腹部的髒器,包括懷孕時的子宮。
(2)支撐脊椎,並使骨盆維持在正確位置。
(3)可以逐步地從各方向運動。
(4)這些肌肉幫助身體的排出運動,例如:生產、咳嗽與打噴嚏。
在最外側,由上直降至腹部中央,由上而下的肌肉稱為腹直肌。腹直肌包括了2個半麵,由一層薄薄的稱為白線的纖維組織結合在一起。在腹部兩側的肌肉,由不同方向斜斜地穿過腹部,更底下的一層,則是由一側邊穿到另一側,直直地穿過腹部,這幾層肌肉,有的並不在腹部中心交叉而過。在腹部中央的下方,隻有一層肌肉,因此該部位特別多肉,而且容易受傷。
在懷孕期間,白線會開始變軟,並開始擴張,使腹直肌的兩層肌肉分開,以調適配合逐漸長大的胎兒。這種肌肉的分開,被稱為腹直肌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