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不打不罵,引導孩子自己改變壞習慣(1)(2 / 3)

就這樣,美發師剃去了趙小成一側的頭發,其中保留了兩條,並盡量使這種發型在第一天顯得好看。可是第二天早晨,趙小成就對他那一麵倒的頭發無能為力了,他的姐姐隻好努力給他噴上發膠和摩絲,以使他能出去見人。

那一年,趙小成勉強保留著那種發型,後來又換了七八種更有趣的發型。但上了初中以後,他就開始留傳統的發型了,並且再也沒有改變過。

人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這樣抱怨:“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脾氣越來越強,總是不聽話,跟你對著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其實就是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不服從老師或家長的教育指導;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向社會挑戰;結成同齡群體,尋找“知音”或“朋友”。逆反心理表現為“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或“漠不關心,冷淡相對”等,有時還會因對某方麵的反感而遷移到其他的方方麵麵。

親子正麵溝通秘訣

當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時,家長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尊重孩子,不要總對孩子說“不”

當孩子們產生自我意識後,他們希望自己和大人有平等地位,對大人的要求也會有選擇地接受。此時,父母對孩子的行動不要輕易幹涉。如果需要孩子必須順從的話,也不要用強製式或命令式的口吻,而應以平等的姿態征詢孩子的意見,讓孩子作出選擇。

有位中學生說,他正準備看完電視就去做作業,結果媽媽這時來了一句“還不學外語去”,聽了以後,他卻幹脆不去了。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以免使孩子形成對立的情緒。

2.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關係

有些父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較深,認為孩子理所當然地應該聽父母的。他們常常以權威自居,習慣於對孩子居高臨下,喜歡對孩子發號施令,要求孩子對自己唯命是從,孩子稍有不順從,便采取高壓政策把孩子的嘴堵上。但是這些父母忘了,孩子在一天天長大,他們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簡單地服從和遵守父母的命令,當認為自己對的時候會堅持己見,當認為自己沒有受到父母公平待遇的時候則會逆反。因此,要想減少孩子逆反行為的發生,父母必須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孩子,像對待朋友一樣與孩子交流。

3.冷靜處理,心平氣和

孩子一般不太懂得控製自己,當對父母的管教不服氣時,情緒可能會比較激動,可能會衝父母發脾氣,甚至可能會有過激的言語和行動。這時父母千萬不要跟著孩子一起急,要想辦法控製住孩子的情緒,可以先把事情暫時放一放,讓孩子出去與朋友玩一會兒,或者待在房間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孩子的氣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等到孩子心平氣和之後再來和他講道理。

4.批評孩子要把握好分寸

要想減少孩子的對立情緒,父母不能濫用批評,批評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批評孩子時要分清場合,不要當眾尤其是當著孩子同學和朋友的麵批評孩子。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要貶低孩子的人格。批評孩子時要考慮到孩子的情緒,要選擇孩子心情比較好的時候,不要在孩子心情煩躁的時候對他說三道四。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對孩子要多些表揚、少些責怪,要經常想想孩子的長處,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找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孩子平時受到的表揚和鼓勵多了,犯了錯誤後就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

5.要多多理解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渴望父母不僅能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而且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其實,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的逆反,就是由於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造成的。一個好的傾聽者往往比一個雄辯的批評家更能有效地解決孩子的逆反問題。在充分了解了孩子的所思所想之後,父母可以對孩子的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和判斷進行修正,可以明確地指出他們的哪些想法和判斷是不對的,是父母不能同意和接受的。孩子如果感覺父母的態度是和藹可親的,對自己是能夠理解的,是能夠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的,他們自然也會樂於接受父母的意見,也不會再與父母對著幹了。

懶惰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太陽已經曬到屁股了,孩子卻仍“賴”在床上,任由父母“火冒三丈”,這是每天早晨常可見到的情景。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正常規律的作息時間,但是,有的孩子偏偏就喜歡晚睡晚起,生活秩序大亂,這著實令父母傷腦筋。

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期,運動量大,體力消耗也大,因而需要比成人更多的睡眠時間,以恢複精神和體力。但這不能成為賴床的原因,孩子應該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