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玩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紀芸是學校裏的活寶。學校不讓帶玩具,他就會變著法子玩出各種花樣,上課時他就會拿支鉛筆在地上踢起“鉛筆球”來,引得同學注目。老師瞪他一眼,他馬上坐好,像沒有發生事情一樣。老師回頭板書,他又會扮鬼臉,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最近學校附近新開了一家遊戲廳,紀芸這下“英雄有用武之地”了,經常不到學校上課,用父母給的零用錢或以欺騙方式從父母那裏要錢到這家遊戲廳玩遊戲,把遊戲廳作為逃避學習痛苦的“世外桃源”。紀芸的學習成績一天天下降,由原來的優秀生逐漸成為差等生,考試經常不及格。父母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沒起到什麼作用,實在發愁死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玩。但是如果孩子玩得過分,玩得沉迷,這就有害而無益了。
孩子貪玩是絕大多數父母最頭疼的事情。貪玩,不僅影響孩子學習,同時還會使孩子染上撒謊、曠課等壞毛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但是,父母也需要正確認識貪玩這種不聽話行為,有時候,貪玩並不是不聽話,而恰恰是孩子與眾不同的個性或者創造力的表現。
親子正麵溝通秘訣
相信許多父母都為自己貪玩的孩子傷過神:他們整天貪玩,對學習毫無興趣,不能自覺學習,即使是在有監督的情況下,也總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那麼,如何對待這種貪玩的孩子呢
1.把遊戲的快樂貫穿到學習當中
遊戲機有得分高低的問題,踢球有進球不進球的輸贏問題。所有的遊戲都有規則,這些遊戲規則恰恰是我們人類在工作中爭取成功、避免失敗的原則的另一種寫照。
在生活中人類要比智慧,所以創造了比智慧的遊戲,如象棋、圍棋。正是模擬工作的遊戲,把人類生活中那些吸引人、激動人、興奮人、推動人、鼓動人的特征集中地表現出來。
好家長就要善於幫助孩子把學習、觀察、記憶當做一個非常有趣味的事情來做,在玩中學,使學習變得快樂。
運用遊戲的各種法則來引導孩子學習,是家長要動腦筋的事情。
2.不要再想盡辦法禁止孩子玩
家長們為了杜絕孩子看電視、玩電腦,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和對策,不是藏鍵盤,就是拔電源板,但辦法想盡了,似乎也沒有把問題解決好。
說到底,問題不在於讓不讓孩子“玩”上,而在如何調整孩子“玩”的取向和方式,解決玩和學習的矛盾。
達爾文喜歡動植物,最後玩出了《物種起源》;愛迪生喜歡玩孵小雞,結果玩出了一個又一個發明。當然不是所有的玩都能玩出名堂,即便如此,玩也可讓人放鬆,調整情緒。不幸的是,很多孩子玩得過分,玩得沉迷,很多家長朋友更是“聞玩色變”。但誰都知道,玩是根本不可能被限製和禁止的。玩是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玩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生活的需要,也應該是被允許享有的權利。
3.玩和學習對立統一,要孩子學會聰明地玩
玩和學習是對立又統一的,光會學習是不能成長的,玩使孩子眼界開闊,使孩子學會交流、協作,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發展。
玩需要約定,既然會與學習發生矛盾,那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協調好學習與玩的關係。由於對玩錯誤地理解,錯誤地安排,把玩當成是工具,粗暴地阻斷玩和學習的關係是最大的弊端。玩就是玩,學習就是學習,玩不是學習的誘餌,盡早樹立這種觀念是非常必要的。
有人在閑的時候把看字典當做休閑和娛樂,有人在腦子累的時候會把洗衣服當做放鬆。玩是正常學習生活的積極補充,玩不好,學習也不會好。但是有些孩子不能控製自己,玩得過度就是不合適的玩,對學習就會有不良的影響。其實對玩的認識和感覺本應該是嚴肅的,為什麼不能科學地去玩呢?為什麼不能帶著正直的心去玩呢?為什麼不帶著目的去玩呢?所以,聰明的人有聰明的玩法,而不是瞎玩、亂玩,任性地玩。
叛逆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一天,11歲的趙小成對父親說:“我想把頭發一側剃成雙條式。”作為父親,趙先生並不喜歡兒子留這種發型,但他知道,這並不危及生命、道德以及健康,而且頭發會重新生長出來。於是,他對兒子說:“我不喜歡這種發型,不過,如果這是你的決定,我會尊重。”
趙先生帶著兒子去了發廊,美發師給趙小成洗頭的時候還評論他的頭發很漂亮,然後趙小成描述了他想要的發型。美發師驚奇地問趙先生:“把你兒子頭發的一側剃成雙條式行嗎?”趙先生回答,他並不喜歡這種發型,但那是他兒子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