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做孩子的知音,用傾聽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5)(3 / 3)

環境危險因素主要有兩類。第一類環境危險因素是成長環境。例如,否定性的家庭經曆有助於產生自殺的意念與行為。在自殺兒童的家庭中,虐待與忽視是經常遇到的,而自殺青少年的家庭中,父母的關係往往是不和與緊張的。因此,不良的家庭環境是生命各階段自殺的重要危險因素。第二類環境危險因素是否定性的生活事件。既包括考試失敗和高考落榜,也包括親人與朋友得重病或不幸去世。對那些已經有自殺念頭的人來說,這樣的損失——特別是當它們接踵而至的時候,就可能徹底摧毀其脆弱的生存勇氣而成為自殺的觸發事件。

觸發事件不一定是青少年最嚴重、最糟糕的事件,但它猶如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最脆弱之時壓在了他們柔弱的肩上。這個時候自殺的青少年可能表現出,也可能不表現出預警信號。常見的預警信號如他們也許會說一些不想活、想自殺之類的似乎是開玩笑的抱怨的話,而最危險的預警信號是以前的自殺行為。許多以前嚐試過自殺的青少年最終還是自殺了。其他常見的預警信號還有吃睡不寧、學習成績下降、社交方麵漸漸退縮、與父母或其他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中斷交往以及有似乎是不顧一切的、自我傷害的、非常獨特的行為,如嚴重的吸毒、酗酒,不顧一切地亂開車等。

親子正麵溝通秘訣

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嚐試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他對自己敞開心扉;同時,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分享陽光,分擔風雨。那麼,麵對孩子的自我否定,家長該怎麼做呢?

1.保持鎮靜

不要讓孩子的悲傷影響你的判斷。孩子需要他人尤其是家長幫助他恢複理智和客觀,而不需要一個本身就情緒不穩的人來幫助他。

2.指出孩子自身的優點

談論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是有益的。例如,孩子的優點是舉止文雅、樂於助人、努力工作、待人誠懇、活潑開朗、富有吸引力,等等。想自殺的孩子很可能隻看到他自身及其生活中不好的一麵,而忘記了好的一麵。

3.不要與孩子發生爭論

避免就生命與死亡的哲學問題與孩子爭論。同時也應避免說一些陳詞濫調,例如,“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在等著你,你的生命才開始”,等等。這種說話方式使孩子覺得你是在泛泛而談,而非真正理解他們內心的感受。企圖自殺的青少年最需要的是客觀的、設身處地的、感情移入的理解和支持。

4.幫助孩子獲得客觀的態度

一個被各種問題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孩子很可能無法冷靜、客觀地評價自己和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做家長的首先要保持客觀的態度,並幫助孩子盡可能客觀地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5.抓住想活下去的願望

想自殺的孩子幾乎都是矛盾的,一方麵想死,另一方麵還想活下去。發現並緊緊抓住他們想活下去的願望是非常有幫助的。

6.指出其他的行為選擇

由於個人經曆、生活壓力等原因,人們常常囿於個人對生活的一己之見——他們也許隻看到了目前的危機而看不到其他的東西,平時注意與孩子談談其他的可能的選擇是有益的。有時想自殺的人處於其情緒的最低點,他們認為人生從來就是如此糟糕而且永遠如此糟糕。實際上,人生如潮水,有漲也有落。一個想自殺的人很可能曾經“漲”過,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將再次“漲”起來。作為家長,向孩子指出這種生活漲落的規律是有益的。

7.幫助孩子獲得資源

對孩子最有力、最具體的支持就是幫助他們得到想要的東西。因為想自殺的人一般說來比較孤獨,因此,家長要幫助他們獲得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家庭和朋友,也許還包括幫助孩子去見一位他想見的老師、電影明星或心理醫生。此外,需要專業的心理谘詢人員為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長期的關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