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該把“望子成龍”“逼子成龍”改為“讓子成龍”呢?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不是書呆子,讓孩子擁有更多創造的自由,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欲望,讓孩子自己渴望成龍,這樣孩子才能自覺求知,最終真正成龍。
閑暇與假期,讓孩子多到鄰居、親戚、朋友的家裏去串門做客,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既可開闊他的心胸、啟迪他的智慧,又可培養他的膽識,造就他豁達的性格。即使他在與別人交往中發生爭執,也可以提高他的思辨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給孩子的內心灌輸陽光正能量
場景一:南京市一位8歲的小學生毛毛(女)沒有回家,其父母多方尋找後在一個垃圾房裏找到了孩子。出人意料的是,在孩子書包內藏著一把刀,還有一張用作業紙寫的“自殺信”:“爸爸媽媽,我天天都不想回這個家。我還想死。”此前,8歲的毛毛挨打後已多次離家出走。
場景二:貴州遵義市一個小學裏5位女孩集體服藥自殺。5位女孩分著服下其中最大一位女孩王某(13歲)用壓歲錢買回的120粒安眠藥自殺(後經搶救脫險),原因是感覺“爸媽對我們不好”。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常常見諸報端,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15~34歲的青年自殺已占自殺死亡人數的40%,18~20歲更是青年自殺的高峰年齡段。他們為何在人生的花季選擇死亡?仔細分析起來,原因千差萬別。下麵根據國內學者庫少雄先生的研究成果,對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導致青少年自殺的危險因素雖然錯綜複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大類,分別是生理危險因素、心理危險因素、認知危險因素和環境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之間可能發生相互作用,一旦綜合作用達到了個人承受能力與應對技能的極限,自殺意念就有可能產生。當自殺意念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可能以預警信號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可能因觸發事件而得到加強,最終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
生理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個體的生理因素的差異。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也許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因素,可能是導致自殺的間接原因。
心理危險因素主要包括抑鬱的情緒、絕望和無助的感覺、不良的自我概念與低自尊、不良的自我防禦機製與應對能力,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懷疑等。對於青少年來說,其絕望心理特別值得關注。已有研究表明,與抑鬱、不良的自我概念和低自尊相比,絕望度能夠更準確地預測自殺行為。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各方麵都尚不成熟,他們必須受到家長和學校的約束,受同輩群體的壓力,必須尋求社會的接受並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必須努力發展自己的獨特個性。有時,這些努力會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難,讓人絕望——一些在成人看來並不嚴重的問題卻足以使青少年感到傷心絕望,其中又以繁重的學業(特別是在父母過高的期望下)、情感問題(往往是父母和老師與孩子缺乏溝通)居多。
認知危險因素主要來自三個方麵。第一個方麵是青少年已經達到的認知水平。處在前運算思維階段的兒童若想自殺特別危險,因為這一階段的兒童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準確地判斷兒童與青少年處在哪一個認知發展階段有助於診斷其自殺的危險性並製訂適當的介入策略。
第二個方麵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以及適應外部環境的方式,也可稱之為“自我談話”。消極的“自我談話”可以導致對環境的不良適應,而積極的“自我談話”有助於對環境的適應。自殺者傾向於不斷進行消極的“自我談話”,這會加強已經存在的否定性的思維方式,從而加速自殺意念的產生。
第三個方麵是消極刻板的認知,包括過度概括、消極歸因等。過度概括即對事件的評價以偏概全,常片麵地根據某件事情的一方麵評估自己的價值,其結果常導致自暴自棄、自責自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產生焦慮抑鬱情緒,隻認為事件的發生會導致非常可怕或災難性的後果。這種非理性的信念常使個體陷入羞愧、焦慮、抑鬱、悲觀、絕望、不安、極端痛苦的情緒體驗中而不能自拔。這種糟糕透頂的想法常常是與個體對己、對人、對周圍環境事物的要求絕對化相聯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