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做孩子的知音,用傾聽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5)(1 / 3)

(7)心理虐待型。目前打罵虐待孩子的少了,但由於心理衛生知識的缺乏,心理虐待現象極為嚴重。一是剝奪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遊戲、自尊等,一切從大人的想法出發,望子成龍心切,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或盲目地與其他孩子比,並常以諷刺挖苦孩子為刺激手段;二是負麵心理刺激過強,對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記、跟蹤等,在他們眼裏孩子總是不夠好。孩子好的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的鼓勵,久而久之便會破罐破摔產生逆反心理,成了問題兒童。

天下的父母大多愛護自己的子女,這已經成為人人接受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了。然而,實際上許多父母對子女都進行過精神虐待,隻是他們自己全然不知罷了。這並非危言聳聽。美國的一些精神病學者和兒科醫生認為,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對子女進行的精神虐待可歸納為三種。

(1)表麵的冷漠:有些父母為了嚴格要求子女,在他們麵前故意喜怒不形於色,還有些父母為了增加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對他們的一切常表現出不聞不問的樣子。

殊不知,這些父母往往使他們的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們會漸漸疏遠他們,不再對他們推心置腹,因為這些其實已經受到精神虐待的孩子害怕遭到冷遇。

(2)誇大的指責:有些父母在批評做錯事的孩子時,習慣用“總是”“從來不”之類的字眼,對孩子的過去及其他一切進行不負責任、誇大其詞的全盤否定。還有些父母由於望子成龍心切,愛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一些孩子做的事情,對他們那樣的年齡已經堪稱“壯舉”了,但被他們的父母用成人的眼光一衡量,就變得無足輕重、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了。

這樣做給孩子們帶來的精神刺激是可想而知的。其後果可能會挫傷孩子們進取向上的積極性,促使他們養成膽小怕事、自卑無能的性格。

(3)愛的束縛:有些父母出自對子女的愛,常用威脅恐嚇的辦法來束縛他們,欲使他們免遭災禍。有這樣一個事例,四歲的湯米做了扁桃體切除術,快要康複了,然而這時護士發現他變得異乎尋常的孤獨離群,不肯與任何人講話了。後來,醫生了解到,原來湯米的母親為了能讓兒子早日病愈,便嚇唬他說,如果他對陌生人講話就會死的。

做父母的利用子女對自己的信任,讓他們置身於恐怖的境地,終日神經緊張、提心吊膽,這難道不是殘酷的精神虐待嗎?

環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能給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力量,環境是立體化的、從頭到尾的“三維教材”。就像青蛙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改變不同的體色,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會形成不同的個性。

親子正麵溝通秘訣

孩子成長需要哪些環境,父母又該如何給孩子建設一個有利於成長的環境呢?

1.人際環境——民主、平等、和睦

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父母不要嬌寵溺愛,也不要冷落他。一家人要做到互相關愛,分工勞動,遇事商量,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一家人還要互相讚美良好的行為表現,運用禮貌語言和幽默;一家人可以經常開故事會、朗誦會、運動會,表演各種節目,還可請親戚、朋友、小夥伴來家裏玩,盡情享受親情和友情。

2.智慧環境——愛閱讀、愛提問、愛操作

父母要給孩子準備好小書桌、小書櫃、玩具櫃、大地圖、地球儀等。生活環境要整潔優美,特別是孩子的生活環境要有色彩鮮豔的圖案、美麗的風景畫、優美的書法作品,“好寶寶表揚欄”更對孩子有積極的鼓勵作用。當然,別忘記給孩子設立一個鍛煉身體的環境,如可以吊上小沙包讓孩子打等。

3.意誌環境——按時起居、規律生活、自我控製

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製訂各種作息時間,如早起、早鍛煉。製訂作息時間表有利於孩子養成有動有靜的活動習慣。培養孩子按時吃飯、洗漱、排便、睡眠、勞動、看電視的習慣,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堅持力。3歲以後的孩子看什麼電視,父母要事先與孩子商量好,以兒童節目為主,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多看也不少看。3歲以前的孩子每天以10分鍾為宜,3歲以後每天20~30分鍾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