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對孩子的感受進行確認
在仔細聽取孩子的訴說並觀察其麵部表情後,對他的感受進行猜測並試著確認。如果第一次的猜測不正確,再試一次。講話時要尊重孩子,保持冷靜,且語速要緩慢。當猜測不正確時,應鼓勵孩子幫助父母糾正。
隻有在幫助孩子確認其感受之後,父母才能給他提供忠告、建議或教他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情。如果父母先給予這些幫助,那將會妨礙孩子努力去表達和理解自己的感受。
總之,隻有當父母真正理解孩子的表達時,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說出口的愛才能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
一位上班族媽媽,每天不得不很早地離開家,她的小寶貝們很少能對她說“再見”。為了能讓孩子們知道她有多麼的愛他們,每天早上離家前,她先悄悄地進入他們的房間,給他們每人臉上一個深深的吻,到孩子們起床時,會從鏡子裏看見媽媽留下的鮮紅的吻,知道媽媽是愛他們的,並向他們說“再見”。
每逢周末,這位媽媽會把準備好的午餐放在一個野餐籃裏,帶著她的孩子們進行一次美妙的活動。一整天,她和孩子們一起散步、放風箏、玩皮球。她的寶貝們知道,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時間。
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能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能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使其逐漸樹立是非觀念。更有調查表明,如果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真高興,你是我的寶貝”等,以及經常擁抱、撫摸和親吻孩子,會慢慢地讓孩子們充滿自信。孩子們長大後注定要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親子行為溫暖的人更能承受住社會環境的壓力,並可能會避免得那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
讓我們看看美國的父母是如何關愛自己的孩子的。
一位美國爸爸如是說:
我會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著女兒,帶她到庭院裏,讓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們一起觀賞月亮和星星,這對我們倆來說是最美好的時候。
我給我的每一個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們四到九歲的日記。我讓他們知道,我是多麼地愛他們。沒有這些記錄,他們的一些重要瞬間、美妙時刻將很容易被遺忘,也靠著這日記,他們成長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惡作劇”都能被如實地記錄下來。
記得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的父親常雙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視著我,然後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對我說:“我愛你。”現在我也用同樣的方式,試著握住我女兒的手,女兒會用雙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動。
親子正麵溝通秘訣
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會的。”大家都知道,“母愛”是無私的,是一種奉獻,但在這兒,“無私奉獻”並不是“崇高”的代名詞,因為“母愛”隻是任何動物都具備的一種本能。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意識,因此,人在愛自己的孩子時頭腦一定要清醒,要有原則地、理智地去愛。但是,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卻不知道怎樣合理地去愛孩子,甚至造成了以下幾種不正確的教養態度。
1.溺愛型
這種類型的家長很愛孩子,但這種愛缺乏理智和分寸,他們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無理的要求。久而久之,父母的權威就喪失殆盡,教育便無從談起。這種教養形態下的孩子自然是任性、自私和懶惰的。在幼兒園中,他們是很難與同伴融洽相處的,對於老師的教育也常常難以接受。
2.放任型
這種類型的家長,無論孩子做什麼,他們都一點也不關心、不責備,讓孩子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放任孩子自行發展,對孩子的家教幾乎為零,對孩子的行為沒有什麼明確要求,對他們的獎懲往往是隨心所欲的。
3.專橫型
與以上兩種方式截然相反,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意見和願望不容易得到表達,正當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們常常受到父母的斥責和禁止,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尊重,缺少參加社會交往的機會,和家長缺少溝通。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易形成畏懼、利己、缺乏安全感、對人不能寬容等缺點。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不會用語言去跟別人商量、交流,而多是用一些粗暴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