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中除卻少數優秀和少數後進的以外,其餘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他們不會有驕人的成績,也不會有反常過激的行為,每天不需要父母和老師費多少心思。他們“乖乖”地生活和學習,教室裏老師甚至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家裏父母也隻關注學習成績。可能一學期老師都沒有和他們談過話,可能他們在家裏和父母的談話僅限於“功課做好了嗎”“考試成績怎樣了”等。誰來關注他們內心世界的波動和煩惱呢?他們的心理成長幾乎是自生自滅的,或者可以說是在孤獨中摸爬滾打的。
親子正麵溝通秘訣
有人說,21世紀將是心理疾病高發的時代,我們的孩子何其不幸,要麵臨這樣一個壓力空前的生存環境。父母應該盡可能地作出努力,每天給孩子多一分關注,讓孩子遠離因缺乏關注而造成的孤獨情緒,別讓他們在孤獨中成長。
那麼,父母該如何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呢?
(1)經常聆聽孩子的傾訴,力爭準確地理解並表述出對他的感受,使孩子感到他在父母心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2)及時讚許孩子表現出的良好品行,使孩子有機會了解自己的優點、長處和進步,從而引起積極的進取願望和信心。
(3)在生活中,父母應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一些親子閱讀或親子遊戲之類的活動,活動中父母可以以“助手”或“顧問”的身份,給予孩子好的建議,引導他們提高活動能力和水平。
(4)適當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在勞動中體驗自己的價值,並增強為家庭成員服務的責任感。
用溝通構築和諧民主的家教環境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到好的教育,花了極大的心思。當時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了皺眉頭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模仿祭祀、打躬作揖、進退朝堂的禮儀。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養成好的習慣、得到好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避免以下七種不良家教。
(1)父母品質不好。父母本身行為不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的品行習慣。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氣筒,從而易被社會上的惡習所吸引,自暴自棄或逆反攻擊別人。
(3)父母文化素質低,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多表現為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使子女無所適從,容易出現各種行為問題。
(4)嬌慣溺愛型。由於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貪婪、懶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適應社會能力差,依賴性強,易受壞人引誘,以至於走上邪路而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家長忙於工作、掙錢,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還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無計可施而放任自流。
(6)矛盾型。父母間或與祖父母間,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態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護。孩子利用這種護短心理,肆無忌憚,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