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做孩子的知音,用傾聽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4)(2 / 3)

4.不一致型

這種類型的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常依自己當時的情況而異,有時非常嚴厲,有時非常溺愛;或是父母雙方或家庭成員之中一方非常嚴厲,另一方非常溺愛。總之,他們對子女的態度不一致。這種類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識的,但方法多變、配合不好,以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各種矛盾,對孩子的成長形成許多不利的因素。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有意識地愛孩子是培養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最重要的方法。當孩子被無條件地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會感受到自我價值。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要求孩子作出相應的行為或取得相應的成績,然後再給予孩子與之相適應的愛,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成了“生意”關係。這種有條件的愛會極大地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在意識深層感覺到的會是屈辱,是人格的貶損,是自尊心的傷害。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最需要的愛就是無條件的愛。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遺棄與遺忘。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包容的愛,這種無條件的愛會使人有安全感和價值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穩定、自在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這樣,人才能勇敢地冒險,不怕艱難困苦。可以說,無條件的愛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

每天給孩子多一分關注

一天,某中學的校長氣衝衝地對該校一位班主任說:“我去上廁所,回到校長室,正好看到這個女孩在翻我的抽屜,手裏有兩枚一元硬幣。”

班主任聽後倒抽一口冷氣,對這個女孩氣急敗壞地說:“昨天你私進美術室拿走四罐橡皮泥的事還沒有解決呢,今天居然……”班主任像泄氣的皮球坐在凳子上,打量麵前這個膽大妄為的女生:亂糟糟的頭發,髒兮兮的衣服,光從外表看就是一個不惹人喜愛的孩子。

“你去校長室拿了多少錢?”

“就兩元。”

“做什麼用?”

“買鉛筆。”

“為什麼不問家長要?”

“他們不給,說我亂花錢,他們隻喜歡弟弟。”最後那句話充滿委屈。

放學後,班主任去了女孩家做家訪。

女孩所謂的“家”隻是一個汽車庫,悶熱、潮濕,屋裏亂七八糟地堆滿了生活必需品和勞動工具。

在與女孩父母的交談中,班主任得知:女孩從小在農村長大,祖輩也甚為嬌寵,為了上學才來大城市與父母一起生活,家中還有一個弟弟。父母在車站靠幫人拉行李、運東西謀生,每日起早貪黑、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姐弟倆的生活,即使有空閑,也僅對家中的男孩關注多一些。於是,女孩便隻能有髒兮兮的衣著、亂糟糟的頭發,同學對其疏遠也就難免了。女孩小時候也是被祖輩寵愛著長大的,如今在家中、在學校都備受冷落,幼小的心靈就這樣迷失了。

女孩缺乏關注,得不到成人世界的肯定和鼓勵,孤獨的她需要用各種反常的行為來引起成人世界的關注,加之小時候在祖父母身邊長大,難免任性,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又沒有耐心和時間來關心教育她,她便迷失了方向。

關注是一種愛,至於愛有多深,就看你關注得有多深、多細致了。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重視。孩提時代缺乏父母關注的人往往自私、執拗,不懂得理解別人,也往往不信任自己。

其實,現在的獨生子女都很孤獨。家長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生活的忙碌和生存的壓力上,好像這成了生活本來的意義和目的;老師忙於通過批改作業和加課來提高教學質量,好像這就是學生在學校的唯一目標。總之,人們無暇或疏於通過口頭或肢體的語言向自己的親人表達關注的情感。孤獨的孩子有的沉默,有的內向,他們的成長盡管不缺乏物質的滿足,不缺乏知識的灌溉,卻缺乏應有的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