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間接地提出問題
直接提出問題,孩子可能會反感,間接婉轉的做法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一位媽媽詢問心理醫生,她的丈夫死後,孩子很傷心,她去安慰兒子,可兒子總是閉口不談。後來,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媽媽不再問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和孩子一起,提起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和孩子一起回憶一家人曾經的快樂時光。這樣兒子反倒開口交流了,開始主動分擔媽媽的痛苦,自己也不再那麼鬱悶了。
7.控製自己的反應
向孩子敞開心扉的過程中,可能不是那麼順利,有很多令你不高興或失望的事情發生,你必須很好地控製你的情緒。比如,當你興高采烈地告訴孩子當年你如何地發奮讀書、如何優秀時,孩子卻並不對你的努力表示讚賞,你可能會很失望,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表現出這種情緒。孩子都不喜歡讓父母失望,如果你過分表現出失望,就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良的反應,影響溝通的順利進行。
總之,父母與孩子溝通一定要講藝術,隻有真誠地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才能引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鳴,從而與孩子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的關係,使親子關係融洽起來。
你應該是孩子最信賴的好朋友
劉清為即將中考的女兒榛榛製訂了一套學習方案,女兒也同意了。按方案的規定,隻有在做完作業後,榛榛才能玩一會兒遊戲,到時間就要休息。
有一天,劉清出差提前回到家,發現榛榛在房間裏聚精會神地玩遊戲,而且沒有先完成功課。
“榛榛!”劉清大喊一聲,死死地盯住女兒。
女兒急忙把遊戲關掉,試圖做出一個笑臉,然後故作鎮靜地說:“我做了一個小時的功課,剛剛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
“榛榛,你真讓我傷心,你怎麼會這樣對待媽媽,你懂不懂這樣做會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你不必解釋了,聽我說。”看見女兒似乎要申辯,劉清急忙地製止住了她。
“我不想聽你任何的解釋,你讓我失望極了,你知不知道我這樣做全是為了你?”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榛榛頂了一句。
“什麼?”媽媽的眼睛瞪了起來,聲音驟然升高。
此時,榛榛的眼睛裏開始出現恐懼的樣子,她在尋找退路。“不管你?這是我的責任,我當然要管。你回房間去想一想,還有……”劉清忽然想起榛榛這周末要去參加一個同學的生日聚會,“還有這周末你不能去參加聚會了。”
“為什麼?”榛榛大叫,憤怒和絕望像洪水一樣湧出,“我要去,我就要去,你不講理!”
看著女兒那種狂怒的表情,劉清也有些不安了。她知道女兒是多麼盼望能去給最要好的朋友過生日,但她的憤怒阻止她收回這道“命令”。
“是你自己放棄了這次機會。”
“為什麼?你是不是太過分了?我就要去,看你怎麼辦!”女兒暴跳如雷,她此時困獸似的表情和姿態是劉清最不願意看到的。
“你馬上停止,不然我要發火了。”
“你已經發火了,我就這樣,怎麼樣?”
“啪、啪”,劉清狠狠地在女兒背後拍了兩下。
“哇!”女兒哭著衝進自己房中,“哐啷”一聲將門關上。
隨著這兩下,劉清的氣泄了,卻感到十分的內疚,有一種被擊敗的感覺。
一直在旁注視的保姆說:“劉姐,這幾天她都沒有貪玩,今天的確是先做了一些作業,才央求我讓她玩一會兒的,我覺得她是很看重你的規定的,你應該信任孩子才是。”
用製度強求孩子,一旦出了問題就過於魯莽地、不加思索地采用不正確方式的母親,即使她內心有多麼關心孩子,在我們看來,她也可能是個失職的母親,因為她既沒有做到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不夠體諒孩子。
父母與子女的相互信任是成功進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專家在家庭調查中發現,子女對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們往往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學習上的蒙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感情上的摯友。他們也特別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他們認為,隻有父母的信任,才讓他們覺得最踏實、最可靠。父母的信任意味著壓力、重視和鼓勵,這是真正觸動他們心靈的動力。
許多普通的、不為老師和家長看好的孩子,他們的潛能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做父母的一定要對他們充滿信心,堅信隻要是生命就能綻放燦爛的花朵,並耐心地幫助孩子挖掘出那閃爍著獨特光芒的潛質,讓它成為打開孩子生命潛能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