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於北京逝世,中國政府向包括宋美齡在內的台灣和海外宋氏家族親屬發出邀請,希望他們前來參加葬禮。出於蔣經國當政時提出的“三不政策”,台灣電報局拒收這份電報,宋美齡也沒有做任何表示。
此前,宋慶齡生病期間,曾讓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廖承誌代筆給宋美齡寫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回大陸姐妹相見,以及把在她處保存的孫中山遺物交還。宋美齡隻是托人答複說:“信收到了”。宋慶齡病重之際,中國政府也曾知會宋美齡,僅收到一份簡潔的回電:“把姐姐送到紐約治病。”
這種淡漠的回應與宋慶齡對蔣介石一貫不合作的態度相疊加,讓人們對宋慶齡、宋美齡姐妹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很多猜疑。
在宋慶齡去世後第二天,宋美齡致函蔣經國:“骨肉雖親,大道為重,我等做人做事須對得起上帝、國家、民族及總理主義、父親在天靈,其他均無論矣。”
宋美齡決不是不想見最後一麵,而是覺得去了北京,就等於背叛了在九泉之下的亡夫。
她10歲起就和二姐宋慶齡一起去美國求學、同吃同住,後來在父母反對宋慶齡和孫中山結合時,曾堅決站在姐姐一邊。如今,要好的姐姐去世,她怎麼可能無動於衷。據香港媒體披露,宋美齡得知宋慶齡病危及逝世的消息時,曾多次流淚,並為她向上帝禱告。
另外,宋美齡還留下了一段出處不明的話:“我本不該驚悚若此等情形的。二姐久病,已非秘事。我之所以驚悚,與其說是因了她永去,不如說是因了這永去留給我的孤獨。好在孤獨有期,重逢是可待的。……此刻,遙望故國,我竟已無淚,所餘唯一顆愛心而已。這愛心,也隻有在夢中奉上。”
平淡的表述中,蘊含著姐妹深情,也傳達出她對故土的複雜心緒。自1948年底從上海飛往美國求援後,宋美齡再也沒有踏上中國大陸。在異鄉生活的55年間,宋美齡鮮有表達過她的思鄉之情和家國情懷,每逢在講話或撰文中提及大陸時,最常用的字眼是“反攻大陸”。這是她夫君的遺願,後來成了她的遺憾。
“我將再起”
1986年蔣介石百年誕辰前夕,宋美齡結束11年的隱居生涯,回到台灣。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她企圖利用尚有的影響力左右丈夫留下來的政治遺產,卻遭到了人生最大的挫敗。
此時的台灣正處於變革期,疾病中的蔣經國有心將台灣帶上民主政治之路,正在衝破重重阻撓和時間賽跑。於是,關於宋美齡的返台,流傳著各種解讀。有人懷疑和蔣經國健康狀況不佳及誰將接班台灣有關,也有人分析蔣經國解除戒嚴,引起了國民黨元老派的不滿,她回台主要是協調各方關係。
不管如何,時年89歲、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輪椅上的宋美齡,在台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蔣介石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宋美齡在蔣經國的攙扶下致辭,希望“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更多的自由幸福”。當天她還發表了紀念文章《我將再起》,弘揚基督教的博愛、寬容、忍耐精神和表達她對蔣介石的哀思。
宋美齡回台後確實也沒有閑著,曾多次約見台灣黨政軍高級人物,聽取他們對政局變化和革新的意見。這引起了一些期待台灣走向開放政治體製的媒體不滿。但宋美齡也發揮出了積極的一麵。《紐約時報》1986年12月底刊載的一篇文章說,宋美齡對於開放黨禁、解除戒嚴等不反對,相反,她表示支持“政治民主化路線”。而她的意見對平息國民黨元老派和革新派之間的矛盾,無疑發揮了一定作用。
1988年1月,被病魔纏撓多年的蔣經國病逝,國民黨內各派雖然在李登輝由“副總統”繼任“總統”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但在誰出任國民黨主席一職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以宋美齡為精神領袖的元老派想讓“行政院長”俞國華出任國民黨主席一職。國民黨十三大上,宋美齡親臨會場,她請李煥代她宣讀了題為《老幹新枝》的講話。這個講話被視為元老派的一次反撲宣言,但效應有限,並未改變台灣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