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站起來,幽默一下(1 / 2)

站起來,幽默一下

生活

作者:杜秀

“我叫Tony Chou,‘中國製造’。”周廣超停頓了一下,等台下的觀眾笑完,“我知道你們看我和其他中國人沒有區別。沒關係,我覺得你們也長得一樣。”觀眾笑得更大聲了。話說這是今年3月份,周廣超(他更習慣人們叫他Tony Chou)正置身於愛爾蘭都柏林一個酒館裏。

都柏林除了盛產文豪,也是世界知名的酒鬼產地。此次愛爾蘭之旅,Tony大部分時間泡在酒吧裏,不是為喝酒,他英文流利,甚至是太流利,以至於他得拿這件事做點文章。

作為中國脫口秀演員,這是Tony受好朋友愛爾蘭脫口秀演員畢瀚生(Desmond Bishop)的邀請,在愛爾蘭“首秀”。頭兩場他還在摸索愛爾蘭人的笑點,因為這裏沒人聽過中國人用英語講笑話。在愛爾蘭人眼裏,亞洲人呆板,和幽默感無緣,基本是社交生活的盲點。

“所有的喜劇都是在衝擊Stereotype(刻板印象)。”Tony對《環球企業家》說,他希望用自己的幽默感打破這個刻板印象。同樣有趣的是,好友“老畢”—畢瀚生最近演出的主題也都變成了中國。這個具有17年舞台經驗的職業脫口秀演員,在都柏林經營著自己的脫口秀俱樂部,2012年跑到中國拍攝個人紀錄片,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中文一年後,頗具語言天賦的他就開始挑戰自我:用中文說脫口秀。

“雖然我學中文的時間不長,但可以用舞台經驗彌補。重要的是你講的內容是不是真的好笑。”畢瀚生說。一個愛爾蘭人嚐試講中文脫口秀,一個中國人要用英語釋放自己的幽默感,這對“互相搶飯碗”的好朋友在兩種語言、不同文化體驗中激發了創作靈感。

“有太多的老外說中國是什麼樣子,但沒有太多中國人出來講。同樣,我們也想知道中國人怎麼看愛爾蘭。所以我請Tony和我一起去愛爾蘭做《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的專場。”畢瀚生告訴《環球企業家》巡演的初 衷。

中國式體驗

由於語義和語境的限製,多數段子都不能直接翻譯,畢瀚生和Tony都必須重新編排在愛爾蘭的節目。停頓、節奏和語序要經過三四次試演才能準確觸到觀眾的笑點。

出生在紐約的畢瀚生知道,在美國、澳大利亞對中國人有個刻板印象是開車不好,他講中國人開車瘋狂的段子,在場觀眾都會心領神會的大笑。但是,愛爾蘭沒有龐大的華人移民群體,因此也就缺乏對此的感受。畢瀚生需要在演出中不斷調整,以取得最佳效果。

而語言學習經曆是寶貴的素材庫。和很多老外一樣,“老畢”被漢語裏的四個聲調攪得頭昏腦漲。他發現每個老外在學聲調時發第三聲,都會不由自主地用頭比劃出“V”型。於是模仿老外學聲調成為了他的保留節目,這是少有的幾個能把老外和中國觀眾都逗笑的段子。另外,介紹自己中文姓“畢”的時候,為了準確表達第四聲的發音,他還形成了一個經典而又滑稽的舞台動作:手臂果斷幹脆地向斜下方滑動。

在愛爾蘭,畢瀚生與電視台合作曾經拍攝過紀錄片,通過喜劇演員的社會體驗形成有趣的視角。他覺得這個體驗方式可以在中國嚐試。於是,愛爾蘭電視台開始追隨他在中國的一年生活:學中文、到東北餐廳當服務員、在相聲俱樂部打雜、結識中國脫口秀的群體。

隨著中文不斷提高,他也通過觀察迥異的社會環境風俗製造新“笑果”。比如,在黑龍江打工的餐廳,有客人會模仿他的老外口音說“歡迎光臨”。“老畢”用它引爆了老外觀眾的笑點,因為這是他們生活中的禁忌,在美國的餐廳如果模仿亞洲服務生口音會被視為種族歧視。

畢瀚生和四世同堂中國家庭住在一起,剛聽懂幾句中文,寄宿家庭的奶奶開口就問:“你怎麼還不結婚?”。畢瀚生今年38歲還是單身,這在愛爾蘭非常正常,在中國他第一次被催婚了。於是他索性去公園相親大會、電視相親節目實地體驗了一把。出乎意料,即使沒有刻意設計笑點,愛爾蘭觀眾對中國父母催婚、甚至在公園擺攤相親的故事十分買賬。

畢瀚生最喜歡在演出現場“弄”(Play)他的段子,就是利用臨場發揮、機警的反應去磨煉段子、迸發出現場鮮活的笑點。主持串場、唱歌、說饒舌、表演B-box(口技)樣樣在行,他喜歡在台上抓住各種即興發揮的機會。“原創、自我”是脫口秀的最大特點,畢瀚生不會去背別人的段子,也不會演出前刻意練習動作表 情。

靈感

其實,“脫口秀”是誤譯。國外流行在酒吧、俱樂部演出的這種“Stand-up Comedy”直譯應該是“單口喜劇”,有人還在網上給出了個更生動的中文翻譯“立馬逗”。而“脫口秀”則是電視台的嘉賓訪談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