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城堡
專欄
作者:拉爾斯·比約克
作者為瑞典QlikTech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會主席
幾個月前,瑞典爆發了一起連環凶殺案。警方在偵破案件時,雖已大致鎖定嫌疑人目標,但若一項一項排查犯罪記錄和錄像文件,至少要耗時三個月,還不一定會得出什麼結果。後來警方采用了大數據分析軟件,在不到30分鍾內就將犯罪對象縮小至一定範圍,最終很快抓到了凶手。
顯然,當今社會對大數據技術的需求已不再僅僅局限於企業範疇。如何在公共領域提供高效解決方案,並從根本上推動社會進步,已成為大數據的另一項重要應用。十多年前醫生在看病時,手中拿的還是病曆卡,如今他們人手一台平板電腦,以前治療過的數百個病曆信息都會在上麵集中顯現。試想一下,如果醫生在做手術前,能看到大量參考數據,將為他們的診療帶來難以估量的價值—不僅能挽救病人生命,還能將手術做得更好。
但盡管如此,許多人在談到大數據時,想到的還隻是“大”,亦隻聚焦於海量數據,然而量並不解決問題。其真正意義在於,許多之前未被充分利用的數據,在使用相關分析方法後,能夠從中發掘出更具洞察力的觀點、趨勢和見解。
事實上,在經過幾年發展後,全球大數據分析行業已走向成熟,但挑戰也隨之出現。目前該行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一種是傳統企業,比如IBM、SAP、甲骨文這樣的老牌公司,他們的技術邏輯—提供包辦性的一站式服務—從創始到現在都未曾變過。這種邏輯的核心是由服務商創造一種模式,用戶須按前者製定的規矩做事。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然不夠靈活,因為使用者無法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簡單調整。
另一種服務模式可視為對上述不足的彌補。他們打破了老牌公司的傳統,聚焦於用戶體驗,自然帶來更多靈活性。所謂用戶體驗,就是讓用戶在使用相關係統平台時有更強的操作性,就算操作者在這方麵沒有相關教育背景也可輕易上手,甚至能定製自己需要的應用。顯然在大數據分析行業,若以用戶體驗為先導,就更能積累優勢,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舉例而言,如今智能手機已成為全球手機市場的主流。其中原因非常簡單:對用戶來說,他們握有更多主導權可以操縱手機功能,並定製自身需要的服務。這樣一種簡單的思維邏輯,能否應用到整個技術開發過程中呢?
當然可以!從客戶角度來講,他們希望有一種可以因時而變的工具,來適應他們不斷發展變化的需求。而對於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的公司來說,也應注重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把相應的平台和工具做得更靈活、簡單、易用,這才是這個行業不斷創新以及積極改進的方向。
除了服務模式的兩極分化外,另一個挑戰也擺在了大數據行業從業者麵前—客戶雖然對分析結果有興趣,但若想兌現商業價值卻並不容易。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我認為首先必須明白,單憑某個工具或平台就期望能解決客戶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
其次,大數據分析能否兌現商業價值取決於如下三大因素:第一,客戶是否擁有一個優秀的平台和工具;第二,平台服務商是否能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務;第三,分析平台的操作者是否接受過相應的教育和培訓活動。將這三點結合起來非常重要,因為隻有通過這樣三位一體的服務,大數據分析的提供者才能產生出最佳解決和執行方案。
在此過程中,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也非常重要。傳統服務商習慣於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技術開發上,我認為這並不可行。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和商業目的顯然更加重要,否則消費者就很容易迷失在海量數據中,失去著力點。 (采訪整理|本刊見習記者 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