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步驟培養孩子學會愛(2 / 2)

父親應該教孩子尊重母親,不要對母親高聲大嚷,不要嫌棄母親的嘮叨(因為這也是母親的愛);父親應該教孩子關心母親,關心母親的身體,體貼母親的困苦,在母親遇到困難時站在她身旁說:“媽媽,不怕,有我在這裏”;父親應該教孩子感謝母親,感謝母親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麗的青春和寶貴的一生,如此可以培養孩子細膩溫柔的愛心。

當然,做母親的也應該教孩子愛父親。

第二,在孩子心中撒播善良的種子。

一群六年級男生在廁所踢打一個有著明顯智力障礙的五年級學生哈利,哈利本來就長得矮小,加上弱智,因此毫無抵抗能力。被踢翻在地的哈利瑟瑟地縮在牆角,抱頭哭泣,他的白襯衫上滿是汙穢的鞋印,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圍觀的同學很多,但沒有人上前幫忙。老師們震怒了,班主任立即叫來自己班上的參與者,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教育。其實在孩子中這種恃強淩弱的現象非常普遍,隻不過這個例子是一個極端。這說明我們在千方百計使孩子變得強壯的同時,卻忘記了在孩子心中撒播善良的種子。

善良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暖的一縷陽光,沒有善良,沒有一個人給予另一個人的真正的、發自肺腑的溫暖與關愛,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愛。善良的情感及其修養是人道精神的核心,這種情感隻有在孩子小的時候悉心培養才會產生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應當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學校——進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學校。”一個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健壯的樹,必須以善良為根,正直為幹,豐富的情感為蓬勃的枝丫,這樣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子。

那麼,怎樣才能把善良的根植入孩子的心中?怎樣教他與人為善?怎樣才能使孩子在見到其他人的痛苦之後,設身處地把他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並對別人的痛苦和憂傷產生切膚之痛?善良的根須在於培植,父母應對周圍的人表現出真摯的同情,並幫助身邊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種子。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學校、社會應經常舉行為希望工程、為身邊不幸的同齡人獻愛心的活動,做父母的應熱忱支持孩子參加這種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教育孩子:“要做一個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幫助弱者和無自衛能力者;要幫助患難的同誌,不損害人;要尊敬、愛戴父母——是他們給了你生命又在撫育你,希望你成為一個誠實的公民,成為心地善良、心靈純潔的人。”

可以說,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善良之心,他的聰明、勇敢、堅強、無所畏懼等品質越是卓越,將來對社會構成的危險就越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