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惜時如金——讓孩子學會珍惜時間(2 / 3)

有一天,孩子問斯特娜夫人:“我想到朋友家裏去玩,可以嗎?”母親說:“可以,但必須要在12點半以前回來。”可那天孩子超過了10分鍾才到家。母親見孩子回來了,什麼也沒有說,隻是指了一下牆上的鍾。孩子知道回來遲了,馬上抱歉地說:“是我不對。”吃完飯,孩子趕快換了衣服,這是因為她們每到星期二就要去看戲或電影。這時,斯特娜夫人再讓孩子看看鍾,並說:“今天時間來不及了,戲和電影是看不成了。”孩子難過地流下了眼淚。這位母親並不就此止步,而是緊逼一步,說了這樣一句十分惋惜的話:“這真遺憾!”她什麼別的手段都未采取,卻使孩子知道,母親的正確要求是必須照辦的,失誤了,要來一番痛苦的反省。

許多孩子不懂得珍惜時間,這與父母對孩子的嬌慣有很大關係。有的孩子愛睡懶覺,每天早上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叫,直耗到不起床上學就遲到的時候,才匆忙起來,父母還得給孩子穿衣服,收拾書包,疊被子……這樣做不但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也助長了孩子依賴父母的習慣。在處理這類問題上,我們不妨學學斯特娜夫人的做法,讓孩子嚐嚐自己耽誤時間的苦果。有些自尊心的孩子都會從中吸取教訓。以後會逐漸養成按時起床的習慣。當然采取這種以自然後果懲罰孩子的方法,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心理變化和實際承受的能力把握時機,靈活運用。

我們給父母的建議

●讓孩子集中精力做事。一旦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就不會出現手忙腳亂、被動應付的局麵。反而會覺得時間比較充裕。對孩子來說,做作業集中精力,很快做完與拖拖拉拉,總也做不完比較,前者反而可以騰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玩耍、或遊戲、或看電視、或讀課外書。

●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是一個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並不意味著全部。尤其是對少年兒童而言,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多方麵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歲月中,最了解也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同時,父母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麵前所表露出的一舉一動,都對形成孩子的一些習慣性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一些父母的疏忽,總認為孩子還小,“樹大自然直”,對孩子做事少聞少問,少導少管,正確的行為缺乏鼓勵強化,錯誤的行為沒有堅決刹住,久而久之,使問題變得愈為突出,好習慣沒有形成,卻養成了許多壞習慣。

●培養孩子的勤奮精神。時間,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一天都是24小時,對待時間的態度不同,時間貢獻的效益可就大相徑庭了。魯迅先生認為天才就是勤奮,他自己的成功,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罷了。他不讚成那種空耗時間的人。他對自己的時間極其吝嗇,一分一秒都不願白白流失。他把時間比作海綿裏的水,總是盡力去擠。人的生命也就是從生到死這一段時間的總和。所以說,魯迅先生對時間的比喻,道出了生命的真諦,一個“擠”字道出了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若一輩子總是悠悠晃晃,無所作為,生命還有什麼價值可言!若對時間沒有“擠”的精神,想成就一番事業,豈不是懶漢做美夢——空想一場而已。有誌者惜時如金,無誌者空活百歲。不善擠時間的人,很難說他有什麼宏圖大誌。

●從善於抓緊時間著手。為了不浪費時間,一切生活與學習用品,擺放要有序,要有定規;若擺得雜亂無章,常常會為找東西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要從小養成今天事今天做完的習慣,督促孩子把應該做的功課按時完成,不要隨意將任務推延。切忌明日複明日,明天何其多的拖拉作風。在養成按時完成任務這個好習慣的過程中,父母要耐心細致地說服幫助,不可性急、焦躁,更不可采取粗暴強製的辦法。在督促孩子完成他自己排定的任務時,要著眼於時間觀念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應付差事。

二、“時間就是效率”——讓孩子學會合理分配時間

父母要培養孩子養成有計劃地合理利用時間,以及科學的安排時間,並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這是一個成功人士必備的基本素質。可在許多人的眼中,覺得提高效率沒有錯,但不能不顧條件和環境製約,主張一切“慢慢來”。明明三下五除二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到了某些人手中卻非得拖個少則幾天,多則半年,使許多事情事半功倍,人人喊累。究其原因,在於許多人心中缺乏時間概念,沒有一個明確而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社會已進入到市場經濟,信息時代,任何陳舊的想法都應當主動拋棄。我們做父母的,更是應時時提醒自己,千萬別把一些自己所痛恨的東西有意無意地傳遞給子女。力爭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早日成為可用人才。

時間就是效率

本田宗一郎於1906年11月17日生於日本靜岡縣一個貧窮農家裏。父親在日俄戰爭結束後退役回家,和他母親棄農開自行車修理鋪,以修理自行車和打造小農具為業。

一天,宗一郎拉風箱學打鐵,他看到父親累得滿頭大汗,脖子上掛著的毛巾也被汗水浸濕了,覺得十分心疼,便問道:“爸爸,你不能慢慢地打嗎?看你累成這個樣子。”

父親十分嚴肅地說:“要是慢吞吞地打,鐵坯冷卻了,就不能打成農具。做什麼事,都要講究速度,要迅速,要快。”

幼小的宗一郎頭腦靈敏,對什麼事情都要提出個為什麼。有一次,他見到父親把三塊燒紅的鐵坯放在鐵砧上,不停地輪番敲打,父親打鐵技藝精湛,鍛打的聲音有板有眼。宗一郎好奇地問道:“爸爸,你為什麼要三塊鐵一起打,不如一塊一塊去打,就不緊張了,也不會這麼累呀。”父親回頭看了他一下,溫和地告訴他說:“這幾塊鐵坯形狀小,可以放在一起打,能夠一起打的鐵,就不要分開去打。這樣節省時間又多出活。你要記住,做工作要多動腦筋,能夠集中幹完的活不要分開去幹,這樣可以節省時間。當天的活要當天幹完,每天都有新的工作。”

父親打鐵的啟發,深深地印刻在宗一郎的腦海裏,像一顆種子埋進了肥沃的土地中,直到後來他創辦本田技術研究工業總公司。宗一郎一直把高效、高速貫徹始終,並作為本田公司的傳統,一代一代傳下去。

本田宗一郎的父親並不懂教育學,更不知道什麼教育子女的理論與藝術,但他對本田宗一郎的影響卻是深遠的,相信這遠遠超出了他本人的意料。這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迪,那就是在教育子女時,有時自然而不刻意,往往更能達到感染力十分強的效果。畢竟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任何枯燥的理論,當然,這需要父母的一些基本素質,並不一定指文憑高低。

孩子辦事拖拉,有些事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推後天的事是常有的。我國古人有一首《明日歌》,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並教他們認真領會:“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這首詩告訴我們,時間是無情的,一去不會複返。要教育孩子抓緊時間,不讓分分秒秒白白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