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惜時如金——讓孩子學會珍惜時間(1 / 3)

一、“一寸光陰一寸金”——讓孩子珍惜時間

每個人都是在時間的長河中開始人生的旅途,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在時間中發展的。誰能夠把握時間,誰就會利用時間,誰就最早接近成功的終點。所有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要培養孩子做時間的主人,這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時間意味著什麼?這些年來流行的說法是“時間就是金錢”。事實上,在時間和金錢之間,還有效率和財富。也就是說,爭分奪秒——提高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才是現代人的時間觀念。

時間比金錢還要珍貴,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

著名生物學家赫青黎曾經說過:“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一天24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24小時。”究竟怎樣利用這24小時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大凡有成就的科學家和偉人,都不虛度自己的年華,他們珍惜生命的每一秒鍾。

1845年10月31日,是德國著名有機化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阿道夫·馮·拜爾的10歲生日。前一天晚上,拜爾就高興地盤算著:明天爸爸媽媽一定會帶自己上街采購各種生日禮物,然後在家裏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或者帶自己去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因為德國人對生日特別看重,鄰居家的小朋友們過生日總是這個樣子的。誰知天一亮,父親照例早餐後就戴起老花眼鏡伏案攻讀,母親則領著他到外婆家去消磨了一整天,直到黃昏才返回。

對父母親這樣的安排拜爾感到很奇怪,也有點不高興。細心的母親看出了這一點。在回家的路上,母親邊走邊開導拜爾:“我生你時,你爸爸已41歲,還是一個大老粗。現在他跟你一樣,正在努力讀書,明天還要參加考試。我不願意因為你的生日,耽誤他的學習時間。媽媽現在隻能盡心盡力,使我們的家庭生活豐富多彩一些,你長大了,可要使我們這個世界更加多姿多彩啊!”

拜爾的母親出身名門,是德國一位著名律師、曆史學家的女兒,她見多識廣,通情達理,既是賢妻又是良母。她在拜爾10歲生日時給拜爾的這番教誨,成了拜爾受用終身的座右銘。拜爾在1905年70歲時獲取諾貝爾化學獎之後寫的一部自傳中回憶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10歲生日的最豐厚的禮品。”

拜爾的父親約翰·佐柯白原先是普魯士總參謀部一位陸軍中將,軍階雖高,科學文化水平卻不高。在軍隊服役時曾有一位牧師勸告過他,叫他退役後一定要學習,掌握一門科學技術,以便更好地立足於世界。他父親認為牧師的話很有道理,自己又很愛好自然科學,所以50歲退役後便不顧別人笑話,拜師學習地質科學,小拜爾10歲時,他父親已51歲,正是其苦心攻讀地質科學,積極準備應考的第二個年頭。父親的好學上進、勤奮刻苦,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給拜爾的學習以有力的推動和深刻的影響。

父親對拜爾既嚴格管教,又時時給予鼓勵,1858年,年僅23歲的拜爾以出色的論文獲得了柏林大學博士學位,父親特意趕去參加了他的學位授予盛典,向他表示祝賀。因為拜爾是取得博士學位的人中年紀最小的一個,盛典結束時校長特別關心地問起他今後的去向。拜爾向在座的化學家們掃了一眼,耳邊又響起了父親那深沉的聲音,於是從人群中請出了年輕有為的奧占斯特·賈古拉教授,對校長說:“我要追隨他!”父親看到兒子接受了自己昔日的批評教育,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拜爾年少得誌卻不自滿。他牢記父母的教誨,學習父親那好學不倦、珍惜時間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地不斷向科學高峰登攀,在研究有機染料和氫化芳香化合物方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終於在1905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孩子的生日父母怎麼辦?是送一件精美的生日禮物,還是擺上酒席慶賀一番?拜爾的母親未這樣做,而是以父親50歲退役後還拜師學習地質科學的事例教誨兒子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母親的教誨成了拜爾受用終生的座右銘。父親勤奮好學的精神從此激勵著他去拚搏、奮鬥。這種精神的饋贈勝過任何高檔的物質禮品。這就是成功家教的高明之處。

偉人、名人視時間為生命,對時間無比珍惜,他們的成功是他們做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有緊迫感,誰珍惜時間,誰勤奮,誰就可以得到時間老人的獎賞。這個道理並不深奧。珍惜時間,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勤快的人,生活節奏快而不亂,自然會影響孩子。反之,如果父母整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孩子隻有意識到這種危害性以後,才能珍惜時間,那就要走一段彎路。

有時候,同在一個班的學生,有的孩子很短時間就能寫完作業,學得輕鬆自如;有的孩子卻天天點燈熬夜,搞得筋疲力盡。一些父母總是埋怨自己的孩子腦子太笨,沒少跟孩子著急。不可否認,孩子的學習能力高低不同,理解水平也會有差異,但這也許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您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在家學習時,常常是磨磨蹭蹭,往往不能立刻進入全神貫注的學習狀態。一會兒找文具,一會兒翻筆記,一會兒喝點水,一會兒吃點東西,一會兒看看電視,一會兒跟大人搭搭腔……孩子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有效利用的時間很少,而浪費的時間則太多了。看似孩子是在花時間寫作業,實際上大量的時間是被那些與作業無關的事情占去了。

一位叫關穎的兒童教育專家聽一位母親敘說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我到一個朋友家裏去串門,已經是晚上快九點鍾了,他那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仍然在做作業。我隨口問了一句:“學校留的作業很多嗎?”孩子的父親說:“哪裏呀,根本就不多。這孩子,每天都是吃過飯就擺開攤子寫作業,一邊寫一邊玩。不到晚上十點作業就是寫不完。”我問孩子:“爸爸說得對嗎?”孩子不好意思地點點頭。我對孩子說:“你會看表嗎?”孩子大聲說:“沒問題!”我說:“那好,從現在開始,你自己掐表,看看剩下的作業到底需要多長時間!”孩子一下子來了精神,認認真真地寫起了作業。沒多大功夫孩子拿著兩個作業奔跑過來報功:“九分鍾,才用了九分鍾!”看著寫得蠻工整的作業,爸爸驚訝了:“寫得這麼快?要是平時這點兒事至少還得一個多小時!”孩子得意地看著大家。

九分鍾與一個多小時,至少是節省了五六倍的時間。這個簡單的事例說明,隻要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引導得當,使孩子集中精力做事,節省時間完全是有可能的。對於孩子高效率完成功課節約下來的時間,可以事先與孩子做個約定,讓孩子自由支配,作為對孩子的獎勵。這樣不但有利於調動孩子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而且有利於養成孩子在規定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的習慣。

時間是悄無聲息流失的。在每一段時間裏,孩子所做的事情並不都是有意義的。有些甚至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浪費時間,是孩子們的大敵。美國的斯特娜夫人是個享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她在教育自己的女兒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