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細節決定成敗——培養孩子嚴謹細致的作風和
精益求精的習慣
家庭教育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
每一個細節,串聯起來就成了習慣。正是這些細微的習慣構成了一個人的素質底蘊。習慣,決定了孩子的人生。
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習慣改變人生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航天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為什麼能夠從20多名宇航員中脫穎而出?
前蘇聯宇宙飛船計劃登陸月球之前,培訓了四十幾個宇航員,但隻打算選擇其中的一個。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這些準宇航員首次登上宇宙飛船參觀熟悉。就是這一次參觀,確定了最終人選,他就是加加林。航天飛船的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前,隻有加加林一個人脫下鞋子,隻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小的舉動,一下子贏得了羅廖夫的好感,他感到這個27歲的青年既懂規矩,又如此珍愛他為之傾注心血的飛船,於是決定讓加加林執行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的神聖使命。加加林通過一個不經意的細節,表現了他珍愛他人勞動成果的修養和素質,也使他成為人類遨遊太空的第一人。
展示自己的完美很難,需要每一個細節都很完美;但毀壞自己很容易,隻要一個細節沒有注意到,就會給你帶來難以挽回的影響。有這樣一個例子:北京某外資企業招工,報酬豐厚,要求嚴格。一些高學曆的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幾乎就要如願以償了。最後一關是總經理麵試。在到了麵試時間之後,總經理突然說:“我有點急事,請等我10分鍾。”總經理走後,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們圍住了老板的大辦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來信,沒一人閑著。10分鍾後,總經理回來了,宣布說:“麵試已經結束,很遺憾,你們都沒有被錄取。”年輕人驚惑不已:“麵試還沒開始呢!”總經理說:“我不在期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麵試。本公司不能錄取隨便翻閱領導人文件的人。”年輕人全傻了。
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往往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和深層次的素質。加加林脫鞋子的舉動,體現了他對別人勞動成果的尊重;而未經允許即翻看經理文件的年輕人,甚至缺乏基本的禮貌。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成其高。”細節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孕育著成功的必然。細節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浪花顯示了大海的美麗,但必須依托於大海才能存在一樣。
在企業界的運行規則裏,有一句較為經典的話叫“細節決定成敗”。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這同樣適合於培養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未成年人講大道理不能說沒有作用,而更為重要的是從根本上觸動孩子思想的神經,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情、小細節抓起,把小事做細。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老人平靜地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東西要放整齊;吃飯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些。”
而這些,不就是點點滴滴的細節嗎?
我們不必去尋找教育孩子一夜成功的捷徑。事實上,沒有哪一本書哪一位專家能完成這項使命。作為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去發現孩子的與眾不同之處,去幫助孩子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成功之路。
沒有一成不變的培養孩子的妙方,所有的孩子都與眾不同。教育中的細節問題,父母的身教更重於言教。耳濡目染間,孩子成為父母的一麵鏡子。
中國有古語: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小小的疏忽和損失都有可能發展成大的漏洞。失敗往往隱藏在我們行事過程中,並不是在失敗的結果中。佛教中講因果報應,道理是一樣的,種下失敗之因,才會結出失敗之果。
國王理查三世準備拚死一戰。裏奇蒙德伯爵亨利帶領的軍隊正迎麵撲來,這場戰鬥將決定誰統治英國。
戰鬥進行的當天早上,理查派了一個馬夫去備好自己的戰馬。
“快點兒給它釘掌,”馬夫對鐵匠說,“國王希望騎著打頭陣。”
“你得等等,”鐵匠回答說,“國王希望騎著它打頭陣固然很重要,可是我必須找點兒鐵片來!”
“我等不及了,國王的敵人正在推進,我們要馬上出去,你能用什麼就用什麼吧!”
鐵匠埋頭幹活兒,他從一根鐵條上弄下四個馬掌,把它們砸平,整形,固定在馬蹄上,然後開始釘釘子。釘了三個掌後,他發現沒有釘子來釘第四個掌了。
“我需要一兩個釘子,”他說,“得需要點兒時間砸出兩個。”
“我能把馬掌釘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幾個那麼牢實。”
“能掛住就行了,快點兒吧,要不然國王會怪罪我們的。”
兩軍交鋒,理查國王衝鋒陷陣,鞭策士兵迎擊強敵。他看到戰場另一頭幾個自己的士兵退卻了,便策馬揚鞭衝向那個缺口,召喚士兵調頭戰鬥。
他還沒走到一半,一隻馬掌掉了,戰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倒在地上。
國王再也沒有抓住韁繩,驚恐的馬就跳起來逃走了。理查環顧四周,他的士兵紛紛撤退,敵人的軍隊包圍了上來。
他在空中揮舞寶劍,“馬!”他喊道,“一匹馬,我的國家傾覆就因為這一匹馬。”他的軍隊分崩離析,士兵們自顧不暇。敵軍俘獲理查,從那時起,人們就說:
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隻馬掌;
少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
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
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
所有的損失都是因為少了兩個馬掌釘。
這個傳奇故事出自英國國王理查三世遜位的史實,他1685年在波斯戰役被擊敗,留下了慘痛的曆實教訓。
真是“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習慣養成無小事。可以這麼說,從細節中可以看出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因此,教子要從細節抓起。父母教育孩子必須從小事抓起,長期堅持。習慣的養成,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上。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可能件件都是大事。
我們給父母的建議
●揚長避短或取長補短。大多數的孩子喜歡大人對其優點加以肯定和讚揚。當孩子對新鮮事物產生新奇感,有強烈的熱情時,有意願要進行探究時;當孩子對別人的一些事情表示要給予熱情幫助時;當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急忙要去做時,父母不要放棄對其正確的引導。此時的孩子正處於興奮中,父母在表示給予熱情支持的同時,提示和引導孩子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做不好的原因在什麼地方?由於馬虎會造成什麼損失?還應給孩子通俗易懂地講一講“動機與效果”的道理。以上的引導在於使孩子養成在做任何事物時,都應認真地、細致地思考在前,然後再行動,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就強。同時,由於思考在前,就會使孩子在思想上重視自己要做事的成功率。事前的思考和重視,會調動孩子自身的內在潛能,克服他做事毛手毛腳、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毛病。
●引導孩子自己事事養成計劃性。父母應給孩子講,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應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事前做哪些準備、如何開始等等。也可以告訴孩子做事之前用一小紙條寫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時間安排等。這樣做會對克服做事馬虎、毛躁等毛病,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有個孩子四年級時開始住校,周末回家。他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在自己的鉛筆盒裏放上一張小紙條,記上想把自己在學校的什麼東西周末帶回家,學校需要什麼東西要從家裏帶。每次回家前按紙條記錄的內容整理物品,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回校應帶的物品。多年的住校生活從來沒有遺落什麼東西。工作後,每次出差外出前也是把需要帶的東西一樣一樣計劃好,然後一樣一樣地收拾裝箱準備停當。
●放手促其獨立,自己的釘子自己碰,經驗教育並存。經過父母的幫助和引導後,父母還應輔導孩子自己去完成,然後讓孩子去做。這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教、扶、放”的三個有效步驟。其中的“放”一定要放的幹淨,讓孩子獨立地去做事,他可能會碰釘子,就讓孩子自己去碰,自己的教訓是最好的教訓,自己長的經驗是最好的經驗。
●要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事無大小,每做一事,總要竭盡心力,求其完美,精益求精。這是成功者的一種標記。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是那些做事不肯自安於“尚可”或“近似”,而必求盡善盡美的人。
●父母的以身作則是幫助孩子培養嚴謹細致的作風和精益求精的習慣的關鍵。隨著現代生活快節奏的出現,每個人都應克服做事馬虎、毛躁、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毛病,父母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自己首先嚴格要求自己,再去嚴格要求孩子。
五、謙虛是一種永遠的美德——培養孩子謙虛謹慎的作風
凡是文明的民族、禮儀之邦,均注重和講究禮節禮貌,將禮貌言行視作衡量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為此,我們必須教孩子做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
有一天,一鳴因為家裏的保姆不聽他的話,就罵了句:“討厭的東西!”陳鶴琴聽到後不禁心頭一震。他把一鳴叫到身邊,蹲下來輕輕地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隻見一鳴點了點頭,跑到保姆跟前,仰起臉來說了聲:“大姐,對不起!”保姆的臉上有了笑意,挽起一鳴的手帶他去玩了。
事後,陳鶴琴又在琢磨這件事。他想,一鳴這樣小,就會罵保姆,妄自尊大,這絕不是天生的,而是做父母的沒有好好教訓孩子的緣故。做父母的在教育小孩子禮貌地對待保姆的同時,平時還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言行,做小孩子的榜樣。另外,凡小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要叫他們自己去做,否則會助長孩子的虛驕之氣。他按著自己所想的去做了,不僅教育孩子,也檢點家裏成人的行為,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這種現象。
有一天,一鳴(兩歲多)坐在小凳子上玩,祖母在他旁邊站著,陳鶴琴進屋看見了,就俯身對孩子說:“一鳴,你去拿把椅子給祖母坐。”一鳴應了一聲,立刻站起身來,搬來一把椅子給他的祖母。祖母接過椅子,笑眯眯地坐了下來。
陳鶴琴指出:“無論什麼人對待長者都應當有禮貌。要他們對待長者有禮貌,在他們小的時候,做父母的就要留心教他們。”他認為,父母首先應當做到以禮待長輩,平時還應留心用種種方法去教育孩子,如稱讚有禮貌的人,對孩子敬重長輩的行為給予鼓勵等,使孩子學會自覺地去尊敬長輩。
父母要教會孩子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有一次,學校組織活動,從每班挑出的都是大中隊幹部來參加。他們都是學生當中的佼佼者,張磊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思維敏捷,工作能力強,被老師同學推選為大隊長。但是由於他驕傲自滿,自以為是,在工作中,不走群眾路線,也聽不得不同意見,幹群關係比較緊張。盡管在活動中很賣力氣,也有吃苦精神,但在評選優秀幹部中,他落選了。他傷心地哭了,父母也很苦惱,認為寶貝兒子怎麼這麼倒黴?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這是他的父母平時不注意他的教育,導致他今天的狀況。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幼年時記錄在大腦中父母的意識(言行)將會長久不衰地停留在他們人格的“磁帶”上,並且在適當時候會自動“播放”出來,具有貫穿整個人生的強大的影響力。事實也是這樣,父母對子女幼時的良好教育影響,將會使子女終生受益,反之則貽害無窮。從孩子懂事的那天起,我們就要重視對孩子們的性格教育,特別要教會他們學會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為他們進步、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給父母的建議
●要適度的誇獎孩子。父母對孩子的優點、成績過頭的誇耀,往往會使孩子頭腦發脹,容易造成孩子驕傲自大的性格。所以,父母平時準確適度的評價尤為重要。
●克服孩子驕傲自滿的心理。加強訓練指導,克服孩子驕傲自滿的心理,通過講道理開闊思路是很重要的,使成績好的同學知道“天外有天”。如讓孩子每周觀察一個同學,詳細地表達這個同學的優點,以引導孩子虛心向他人學習。這樣吸收同學們的優點多了,就會養成有“自知之明”的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