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這一次,下不為例!”——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犯錯誤也是難免的,關鍵是如何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
有一位哲人曾說過:“孩子是伴隨著錯誤成長的。”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做父母的責任就是一次次把孩子從錯誤的邊緣拉回來。可是現實中有些父母要麼對孩子的錯誤聽之任之,一味順從,對孩子百般溺愛,要麼就采用粗暴手段,對孩子輕則吹胡子瞪眼,重則拳腳相加。前者使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小養成許多壞習慣;後者則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造成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礙。作為一名稱職的父母,既不能因為愛孩子而一味嬌慣,也不能以嚴格要求為名,用粗暴的方式,挫傷孩子幼小的心靈。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學生的故事
有一名叫王交的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製止後,命令王交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交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王交驚疑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塊糖果放到他的手裏,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交更驚疑了。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交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交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
讀罷這則故事,我們都會對陶老高超的教育藝術而鼓掌。擔負著教育孩子成長重擔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麼做父母的就應該學習陶老的教育藝術,從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開始,因為孩子年齡小,犯錯誤是經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父母責備孩子的方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當的責罵,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孩子。譬如當孩子成績不好時,父母就罵:“你真笨哦!豬腦袋!”控製不住自己的父母,還會以對孩子的動粗、體罰或其他威嚇等處罰方式,作為教育孩子的手段,這樣對孩子來說是有害的,並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為人父母者,應該學習自我控製,不能將怒氣全部發泄在孩子身上。
每個孩子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孩子正是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重要的問題不是孩子是否犯錯誤,而是父母采取何種態度。父母對待孩子的錯誤所采取的態度,恰如一把犁刀的兩麵: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傷疤;也可以從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
對此,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德把父母責備孩子的傷害語言歸納為如下十種:
惡言——傻瓜,沒用的東西。
侮蔑——你簡直是個廢物。
責備——你又做錯了事,簡直壞透了。
壓製——住嘴!你怎麼可以不聽我的話?
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
威脅——我和你爸爸再也不管你,你想走就走吧!
哀求——我的少爺,求求你不要這麼做好嗎?
抱怨——你竟然做出這等事,太讓我傷心了。
賄賂——你要是都考滿分,暑假帶你去旅遊。你要是考不好,那就在家裏修整花園吧。
諷刺——你可真替爹媽爭光啊!居然考出40分的成績。
這10種語言及其態度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父母與孩子關係的緊張,父母必須克製自己的情緒,忌用這類傷害性語言。
基諾德指出,重要的是要多給孩子理解、信任和鼓勵。因為缺點、錯誤給孩子帶來了失敗的挫折,此時,孩子最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勵,惟其如此,孩子才能走出失敗的陰影。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像陶老那樣,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看待孩子的錯誤,學習陶老的教育藝術。
我們給父母的建議
●對孩子的錯誤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應先對孩子肯定,讓孩子在和諧的氣氛中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溫暖的春風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塵,讓愛充滿孩子的心田,在愛的氛圍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
●不要遷就。要培養孩子知錯必改的精神,有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
●低聲調批評教育孩子。孩子有缺點錯誤,父母對其及時批評教育,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有些父母大喊大叫,用高聲調,似乎不這樣做就不足以產生威懾效果。其實,高聲調的叫喊,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加劇親子間的緊張關係,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二、即使一千棵櫻桃樹,也換不來誠實!——培養孩子誠實的品格
誠實是待人處世的絕妙法寶,是人世間最珍貴的禮物。
人們都喜歡誠實的人,討厭有兩麵派行為的人。現在,有一些孩子表現出兩麵行為,說的是一個樣,做的是另一個樣;當麵一個樣,背後是另一個樣。父母對孩子的兩麵行為,既生氣又著急,於是加大訓斥、管教力度,結果有些孩子的兩麵行為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更加“巧妙”、更“高級”了。有時候孩子做了錯事,許多父母認為嚴厲的懲罰可以遏製孩子說謊,其實恰恰相反,嚴厲的懲罰增強了孩子的恐懼感,隻會迫使孩子產生防衛心理而進一步編造謊言。所以當您發現您的孩子說謊時,千萬不要著急、氣惱,甚至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小時候聰明好動。有一次,他為了試試自己的小斧頭是否鋒利,竟把父親一棵心愛的櫻桃樹砍倒了。父親發現後,大發脾氣:“這是誰幹的?”
喬治·華盛頓心裏有些緊張,但他想了想之後,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麵前,帶著羞愧的神色說:“爸爸,是我幹的。”
父親說:“孩子,承認把我喜歡的櫻桃樹砍倒了,你不知道要挨打嗎?”
喬治·華盛頓見父親怒氣未消,便誠懇地回答說:“可我告訴您的是事實啊。”
父親聽了華盛頓的話,氣消了,高興地說:“小喬治,我很高興你講真話,我寧願不要一千棵櫻桃樹,也不願聽到你撒謊。”
喬治·華盛頓從父親的眼神裏看到了原諒和期望的目光,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華盛頓正是在這樣的家教影響下,養成了誠實的品質。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當孩子說了實話,父親知道是孩子做了錯事,反而大發雷霆,把孩子痛打一頓,那孩子以後還敢說實話嗎?我們的宗旨是讓孩子感到,對父母講真話並不可怕,完全可以得到父母的諒解,而不必說謊。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說謊的毛病,不要僅就說謊而批評他,“這麼小的孩子你就說謊,長大了那還了得?”這樣的訓斥對孩子沒有絲毫的幫助。更多需要做的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觀察,必要時對孩子的言行做些調查核實,這樣可以堵塞孩子說謊的漏洞,或者使孩子的謊言不攻自破,千萬別讓孩子嚐到說謊的“甜頭”。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要做個“有心人”,以我們的機智、敏銳使孩子覺得父母是有頭腦、有辨別力的,不會輕易相信自己的謊言,這樣也使孩子今後不敢再說謊。
父母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誠實的人,自己首先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
●要有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要防止孩子說謊,教育孩子誠實,光講道理不行,要有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讓孩子從小就按誠實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幾要幾不要”的具體要求,比如不拿人家的東西,不講假話,不編瞎話,不說大話,不謊報成績等等。
●要鼓勵孩子說實話。孩子有了過錯,當他如實向父母彙報以後,父母在處理上,應該明顯地和他說謊時不同。錯誤自然要批評,因為這種批評是讓孩子明是非,辨善惡,是對他一輩子負責。但另一方麵,父母不但不能由於孩子承認過錯而加重責罰,還要對這種老實認錯的行為給予表揚。這種表揚可以鞏固孩子“說老實話”這一美德,同時,這對孩子勇於改正錯誤極有好處。
●適當懲戒。有些父母則采取懲戒的方法糾正孩子的說謊。這種為“戒”而“罰”,也是愛的基本方式之一,然而這又是一種最令人棘手和帶有風險的愛,因為孩子容易抵觸施加懲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懲戒出於愛心,又執行得合理、巧妙,事後講清道理,孩子會受益很大,並心悅誠服。在認真耐心的教育之後,孩子出現說謊等兩麵行為,可以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著名作家冰心曾用肥皂洗嘴的辦法懲罰孩子說謊。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朗誦一個講誠實的故事,抄寫一段論誠實的名人名言,寫一篇討論誠實問題的日記或文章,取消一次外出遊玩的安排等。
●對孩子進行誠實品質的教育。要用舉實例、講故事的方法給孩子講誠實的品質對人的發展多麼重要,做人不誠實會帶來什麼惡果。對社會上那種“誠實吃虧”的錯誤論調要態度鮮明地進行批判,要讓孩子堅信,弄虛作假、坑蒙拐騙的人是社會的蛀蟲,必將受到懲罰。而誠實的品質必須從小時候培養,從小做一個誠實的人,自己有缺點、錯誤要勇敢承認,接受批評,自我批評,決不應該隱瞞、造假。這樣,長大了才能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地做人。
●要給孩子做誠實的榜樣。誠實,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品質,父母要以誠實培養誠實,有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如果在家庭裏能就誠實問題開討論會,同時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那效果可能很明顯。當然,屬於成年人的隱私問題不能公開,生活中個別善意的謊言(如暫時隱瞞某人病情)不在不誠實之列。
三、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培養孩子做人的美德
一個人的發展和成功,需要多方麵的因素,智力因素固然重要,非智力因素也同樣重要。這就是做人的美德。兒童時代灌輸的做人原則,小時候培養的品格,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孩子將來作為社會成員的素質與層次。在學習上,父母應當是孩子的導師,而不是保姆;在生活上,父母應當是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與子女相互之間的關係和態度,在不同場合應有所區別。不能總是嘻嘻哈哈,沒大沒小,但也不能總是居高臨下,一副教訓人的姿態。該嚴肅時嚴肅,該活潑時活潑,使孩子既喜歡你,又尊敬你。
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崔永元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崔永元說:“我的家庭環境很正規、很正統的。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對我的教育,就是誠實。”
崔永元成名後,人們常常問他父母是怎樣教他成才的。他說,軍人的孩子,跟著父母走南闖北,動蕩不定,談不上什麼好的條件。父母言傳身教的,大多是做人的道理。這是我一生事業的基礎。直到他成名以後,談到他的父母親時,他仍很動情,他說,我的父親像太陽,光明磊落;我的母親像月亮,溫柔無邊。在我們幼小的心中注入了光和熱,不給一絲陰暗的心理有存身之地。這是一種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所以我要說,這一生對我最有影響力的是我的父母。
培養孩子做人的美德,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
●讓孩子養成豁達的性格。古語說:“有容乃大”“宰相肚裏能撐船”,從互為因果的角度說出了人的肚量與事業成功的關係。英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洛克也說過:“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和良好的教育上,是惟一可靠的辦法。”事實證明,一個小肚雞腸的人很少能在事業上取得大的成就。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培養其廣泛的興趣,對孩子豁達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豁達的人也有心情消極的時候,這時候若興趣廣泛,可以避消極,尋積極,及時從痛苦和憂慮中解脫出來,恢複愉快的心情。
●營造一個良好的家風。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為了孩子,也為了全家人的幸福,家庭成員應當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與溫馨的家庭氛圍。家庭氛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卻是可以實實在在感知與感受的環境,它對孩子品德、性格、情感的形成,某種意義上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積極、熱情、善良、寬容等品格,不是單靠說教所能達到的,也不是逼迫孩子讀幾本書所能奏效的。
●讓孩子喜歡你、尊敬你。欲使家庭教育奏效,父母在子女心目中,必須享有崇高的威信。一味的嚴肅,甚至以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隻能使孩子怕你。這種怕並非尊敬,尊敬是發自內心的佩服與尊重。作為父母,如若你知識豐富,見多識廣,幽默風趣,多才多藝,孩子自然會佩服你。如若你文化不高,並無專長,隻要你做到以下幾個方麵,孩子同樣會尊敬你。首先在為人品德上做出表率。父母為人正直,誠懇待人,真誠守信,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父母在人品方麵應當值得孩子為之驕傲。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必先盡力去做。孩子的模仿性很強,他們常常會拿父母的言行,當作他們的行為標準。父母的一舉一動,在不知不覺中就成為孩子的習慣。父母應當是子女的楷模。父母若有過失,應當坦率地承認自己做得不對或不好,接受孩子的監督,共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