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讀懂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1 / 3)

一、渴望友誼——讓孩子自己選擇朋友

大多數獨生子女身邊圍繞的是一群大人,他們交往的圈子裏隻有為他們服務的父母及其他親人,因此他們需要朋友,當他們到三四歲時,需要生活在一個有小夥伴的團體。隻有這樣,才不致對外界社會感到陌生和恐懼。但是,有些父母雖然開始讓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如上孩子園,卻往往有意無意地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朋友,限製孩子的自由交往。當然,這些父母的用心良苦,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等等。廣東惠陽縣的一位女孩說:

我的父母很怪,他們對我的朋友總是特別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學交朋友,需要經過他們的“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講話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靈活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幹脆免談。你瞧,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我還能有朋友嗎?

一次曆史考試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班上的兩位男生同路,誰知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卻問我:“和你同路的那兩個戴眼鏡的人是誰?你在左邊,他們兩個在右邊?”我真受不了媽媽這種詢問的態度,但我沒有別的辦法,因為在他們眼裏,我已經是個心裏有秘密的半大不小的人了。

還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的路上碰見兩個同年級的男生,大家平時都挺熟的。那天,他們說想到我家去聊聊,順便認一下門。我答應了。雖然我知道父母將會怎樣為難我,可我還是帶他們到我家了。路上我跟他們說,要他們對我父母說他們是我的同學,是來找我借書的。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罵,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到了我家,還好,父母還算給我留麵子,沒有當時把他們趕走。但是,爸爸不時地到我的小屋裏來看看,其實他是來監視我們的。那兩個同學也覺得很別扭,沒坐一會兒就走了。

我把他們送出門,剛回到家,爸爸就鐵青著臉問我:“他們是幹什麼的?”我說是我的同學。他又問:“跟你是一個班的嗎?”我說不是。爸爸又說:“那你怎麼把他們招引來了?”我當時就忍無可忍,什麼叫“招引”啊?爸爸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來挖苦我?那一天,我不知道我是怎麼上床睡覺的。

父母們可以想一想,在您的家裏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也許,您的家庭中沒有這種“比較過分的事件”,但您是否給孩子的成長提供過一些與夥伴交往的機會?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們沒有兄弟姐妹,他們需要與夥伴們的交往,需要有自己的朋友。

我們給父母的建議

●不要苛刻地為孩子選擇朋友。父母為自己的孩子選擇的朋友多半是老實、聽話、膽小的孩子,和這些孩子玩,父母似乎可以放心一些,不必過分害怕什麼石頭砸傷了腦袋之類的事故。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在環境中遇到了那些胳膊粗、力氣大、甚至是好欺負小孩子的大孩子時,他們會怎樣呢?他們會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保護自己。而且會因此對外界的環境感到害怕,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封閉自己,不敢結交小夥伴,寧願自己一個人玩或請大人陪自己玩。

●讓孩子自己結交夥伴。以成人來說,和朋友的關係以及友誼的形成,表示一個人是否適應社會,是否成熟。如此說來,孩子就更要從小學習結交小夥伴。父母應該引導他們進入一個愉快而又適宜的團體,而不要代替他們。當孩子在與小夥伴們發生糾紛時,父母尤其不要代替他們思維,代替他們分析,代替他們和孩子的夥伴“算賬”,這樣無疑將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使孩子產生依賴性,覺得有父母的堅強後盾,遇到什麼麻煩都可以回到父母身邊尋求庇護,這對孩子極為不利。

●給孩子多一點關心。當孩子在結交朋友時受到了冷淡,遭到嘲笑、排斥時,父母應該及時地給予關心,並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懷疑等,讓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觸小夥伴,並從結交朋友的過程中增長才智!

二、渴望平等——給孩子說話的自由

一家調查機構在對1000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你最不願聽到的父母的話是什麼”問卷調查,結果“住口”排列在第三位。

許多父母往往讓孩子住口,而他們自己卻整天喋喋不休,嘮叨不止。有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講話的機會。而事實上,孩子有許多話要給父母講。

長期這樣下去,孩子變得不願和父母說話。常常是父母喋喋不休,孩子充耳不聞。

學過外語的大人們都清楚,學習一門語言是很費功夫的。反過來想一想,我們的孩子是怎麼學會說話的?他們的學習能力實在是非同小可。

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兒童與成人的最大區別在於,他們是屬於吸收性心智的,兒童的心靈像塊海綿,隨時隨地吸收來自周圍的印象。隻要他們醒著,便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和思考。成人經常做的蠢事,便是打斷兒童的學習與思考。

父母讓孩子“住口”,這種態度本身,說明父母不夠重視孩子的意見,孩子很容易從此自我貶低,對大人之間的談話,不再去聽,也不再去想了。這就失去了寶貴的思維訓練的機會。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演說家。他幼年時候,不僅父母間的談話歡迎他參加,家裏來了客人,父母也總是拉他在一旁落座,鼓勵他積極和客人進行對話。丘吉爾後來在自傳中一再提及這件事的意義,稱他“有幸讀了人生這部大書,比其他夥伴看到了更為廣泛的世界”。

看來,給予孩子充分的發言權,就是給他提供了訓練聽、插、說的機會,讓孩子發表意見,講所思所感,講心裏的話,會使孩子變得善於思考,自主意識顯著增強。

成功的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嘴堵上。

父母要避免用負麵意義的說話語氣,請父母不要使用下麵的語言:

“我命令你……”

“我警告你……”

“你最好趕快……”

“限你在五秒鍾內……”

“我數到1、2、3……,否則……”

“你應該……”

“你好壞……”

“你太讓我失望了……”

“不可以……”

這些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麵意義的說話語氣,孩子是很不情願聽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