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讀懂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3 / 3)

●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相結合。二者可以結合運用。值得提醒的是,物質獎勵一定伴隨著言語的指導。不要過分強調物質這一外在的動力,應注意兒童內在動機的培養。在進行物質獎勵前後要具體說明為什麼,讓孩子明白獎勵的原因。有些孩子本來可以幹好,也應該幹好的事情,父母不應用獎勵來刺激,否則會適得其反。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以精神獎勵為主。當孩子表現得非常好,或長時間堅持好習慣時,可送給他一個喜歡的小禮物,讓他驚喜一番。但這種物質獎勵不能濫用,年齡越大的孩子越應采用以精神獎勵為主的方法。

●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認為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其實,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驚天動地的成績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成的。因此隻要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增強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給予表揚,年齡愈小表揚愈多,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表揚的標準。

四、渴求尊重——保護孩子的隱私

人最不能傷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親情樂園,要從尊重孩子開始,尤其是從尊重孩子的隱私開始。隻有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講到:兒童不必自己反省。但是,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這一點就改變了。這時,自我發現開始出現,所以這個時期的日記,就成為孩子心理方麵的重要記錄。是的,當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時,孩子就有了一定的隱私,為父母者應當懂得這一點。可一些父母卻忽視了這一點。

不止一位父母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不像從前那樣,有什麼事都和父母講。”還有的父母發現孩子有些事背著自己,有些東西藏起來不讓自己看見,同學之間的書信和他自己的日記總要放到安了鎖的抽屜裏,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他們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壞毛病。

這樣的父母,習慣了對孩子過於保護和包辦一切的教育方式。他們有的人因發現孩子對自己有所保留,竟千方百計地翻看孩子的書信和日記,然後把其中的一些內容當作孩子“錯誤行為”的證據,拿去指責孩子,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做進一步關閉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的渠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我認為,父母關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過度保護、過度幹涉,不允許孩子保護自己隱私的做法是不妥的。

每個人都有不願意與人說的話,同樣的,孩子也有很多不願意讓父母知道的事。因此,父母盡量不要去侵犯孩子的隱私,諸如:翻他們的抽屜、看他們的信件、聽他們打電話,都是不恰當的舉動,因為這將導致他們的怨恨,他們會恨父母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一個大女孩說:“我母親真是的,總喜歡打開我的抽屜,偷看我的信件,我真希望她不要這麼做。”

一個大男孩也抱怨說:“我自己的書桌。衣櫃就讓它亂好了,這樣我還容易找到自己的東西。可是我母親總是擅自到我屋裏整理我的書桌、衣櫃,這簡直是侵犯我的隱私。我希望她隻要整理自己的房間就夠了,別管我的事。”

英雄少年、第一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賴寧救火犧牲後,他的父親隨賴寧事跡報告團來到北京。記者在采訪時問他:“兒子犧牲後,您感到最遺憾的事是什麼?”他黯然沉默了許久才說:“賴寧上高年級後,多次向我提出:“爸爸,能不能給我一個單獨的小屋,桌上有抽屜,抽屜上有鎖,那把鎖,隻有我自己有鑰匙。”“當時,我沒有在意,認為隻有兩間房,又有一個老母親在身邊,不可能給他一個單間。他死後,我覺得我們太對不起兒子了,因為給他買個帶抽屜的寫字桌是能夠辦到的,買一把鎖也是能夠辦到的,可是我沒有去辦。現在想辦,也晚了……”說著說著,這位山裏的漢子大聲抽泣起來。

賴寧為什麼要一個帶鎖的寫字桌?時下為什麼高年級小學生和初中生喜歡帶鎖的日記本?因為,孩子開始長大了,想鎖住心中的“秘密”。

許多父母難以接受孩子心中有“秘密”這個現實,他們認為孩子是我生我養,他有什麼可向我隱瞞的?似乎愛孩子就得將他的一切捏在手心裏,包括所有隱私。其實錯了,因為盡管孩子的隱私中並沒有什麼不可告人之事,隻是他們的一些獨立思考和喜怒哀樂,還有他們的酸甜苦辣,但這是他們獨自表達個人感情或自省其身的一片天地,是在排除外界幹擾情況下進行的思想活動。正因為如此,他們認為大人“偷看”自己的“秘密”,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是對自己自尊心的一種傷害。

保護個人隱私是適應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麵,保護隱私就是保護自己。當孩子的隱私意識逐漸增強時,父母應當高興才對。

有位父親說:我的女兒在小學五年級時就十分明確地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發現了她的變化,我和妻都很高興,因為這是她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一個毫無保留地在父母和他人麵前訴說自己內心感受的傻丫頭是不會成為成熟的人的。當時,她用的是我替換下來的寫字台,我主動將寫字台抽屜的鑰匙交給她,讓她學會保守自己的秘密。後來,上了初中、高中,她收到一些同學的來信,包括男生的信。我們在教育她如何與同學搞好關係、與異性交往中應注意的問題時,還囑咐她一定要妥善收好這些信件,不要遺失在外麵,免得給自己和同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認為尊重孩子的隱私,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內容。

但是,尊重孩子的隱私與以保護個人隱私為借口拒絕父母的管教和幫助是兩回事。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是與生俱來的,父母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有教育孩子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再者,父母也不應對孩子的社交生活管得過嚴或過於關切,例如:看見女兒跟某個男孩交往,就神經兮兮,問這問那,“你怎麼認識他的?”“他是什麼人?”“你們在一起講了些什麼?”等等,也不管女兒願不願意回答。

父母不要認為應該與孩子毫無間隙,對他們的事應該都知道的清清楚楚,這將使他們產生排斥的心理。正確的做法是要與他們保持一段適當的距離,並且要尊重他們的私生活,要幫助他們逐漸脫離父母,去過獨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