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會理財——讓孩子成為理財高手(1 / 3)

一、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培養孩子對金錢的認識

父母在孩子麵前不要避諱談錢,相反,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錢的作用有正確認識,讓他們從小就懂得錢的真正意義,以及錢在生活中的分量。

黃思路,或許並不為許多人熟識,但她所走過的路,所擁有的驕人成績,卻是每一個同齡人都向往的,也是每一位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所期望的。一個16歲的少女,在她還剛剛開始的生命裏程時,卻已經獲得了一係列的成功:1995年被評為福建省“十佳”少先隊員,1996年獲得宋慶齡基金會獎學金,華興青少年獎勵基金獎,1998年由宋慶齡基金會選入《中國少年榜》,將其親筆簽名鐫刻在上海兒童博物館門前的石碑上。同時黃思路是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少年班學員,在全省以及全國的少年作文比賽中多次獲獎,至今已經有20多萬字的作品在20多家報紙、雜誌上發表。而她的個人作品集《第四節是物理課》也已經出版。1998年黃思路隨福建省中學生代表團出訪日本,1999年暑假獲得美國愛斯本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赴美學習古典音樂。

黃思路的成功是膽識與毅力的結晶,也是自我獨立與勤儉節約的寫照。

父母在她小時候就注重培養她的勤儉節約的意識,讓她懂得錢是好東西,但錢要靠雙手獲得。在美國學習的日子,黃思路非常節約,這是他特別突出的優秀品質。比如洗衣服,當她從中國飛到丹佛的時候,珍妮教她用投幣洗衣機洗衣服。而在愛斯本也可以這樣,但是黃思路認為太貴。在丹佛的時候是每次投兩角五分洗衣服,然後再投兩角五分烘幹。而愛斯本則每次都要五角。所以,她總是用手洗,自己盡量擠出時間偷偷地洗,然後把濕衣服晾在宿舍衛生間裏。她說,一次就可以省人民幣八塊多呢。而在國外鞋子壞了,她就到處去找修鞋子的地方。而且修了一次後壞了,就自己買了萬能膠,然後用釘子自己動手補鞋。在日記中,她還自鳴得意地說:“我是個一流的鞋匠吧!”

美國規定騎自行車要戴頭盔,她就跑到二手商店買了一個舊頭盔。而且自從知道了二手商店之後,她就經常去那裏。其實那個地方經常都有好東西,隻是有的因為主人厭倦了,或者買回來不喜歡就放棄了,對並不寬裕的學生來說很省錢,再好不過了。

但是在該花錢的時候,黃思路卻還是非常大方的,比如國內很難買到的樂譜,就一點都不猶豫。而同樣對於自己的好朋友,分別之際的禮物她同樣也精挑細選,舍得花錢。而對於演出的時候要穿什麼衣服,她同樣也很大方,準備買裙子,隻是最後因為沒有合適的,沒有符合中國意蘊的衣服而放棄了。

從獨自闖蕩美國,再在愛斯本好好地學習兩個月,無論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都非常美麗也非常成功,就可以看得出她的自理能力;在花錢的態度上,黃思路確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該花或不值得花的錢就絕對不花、不亂花,而真正需要花錢的地方,卻非常堅決而且毫不猶豫。

幫助孩子認識“錢”,我們給父母的建議

●教育孩子節省錢。從小沒有儲蓄罐的孩子是不健全的孩子,這是一個頗有見地的認識。孩子從三歲時,父母就要幫助他開始積攢硬幣的遊戲了。六歲前,你就得讓孩子明白“銀行”不僅是取錢的場所也是存錢生息的地方。你應該以孩子的名義在銀行裏為他開個戶頭,並把屬於他的零錢存進去,這能培養他節省“自己的錢”的習慣。

●給予孩子必要的津貼。孩子每月若能得到一定數額的津貼,他們就能學會生活的基本法則:有錢才能消費。但這“有錢”必須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而且孩子消費的賬單必須記在孩子的戶頭上。這樣,當父母聽到孩子發出“我要買什麼”的聲音時,你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先瞧一瞧你的存折吧!所有這一切你能消受得起嗎?”壓力會立刻從你的身上移開。買不買成了孩子自己的決定。

●不要用錢來利誘或懲罰。用錢利誘、懲罰從來是父母們的專利。你應該充分認識它的危害。如答應給孩子的津貼,應按時給予,不能因為孩子的懶散行為,不願學習,不願做家務而任意減少、克扣甚至取消;做父母的也不能因為自己在哪兒發了一票,而對孩子突然慷慨大方;孩子在家裏表現勤勞以及在校取得良好的成績,你稱讚他幾句就已經足夠了。

●不要掩飾家庭的經濟狀況。有時候,在我們有些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父母們礙於和孩子談錢,總覺得麵子上不好看,甚至有的還“打腫臉充胖子”,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吃好、穿好、兜裏有錢。其實這樣做是大可不必的。當孩子問起家庭收入及經濟狀況的時候,永遠不要對孩子說謊。有時候孩子提出的問題或許代表了孩子想要了解的另一層意思。比如“我們是不是很有錢?”真正的意思是“我會不會像我們班的同學×××那樣有那麼多的名牌衣服,有那麼多的零花錢?”在這種情況下,家境並不寬裕的父母應當告訴孩子自己的收入,教育孩子不要和別人攀比。如果孩子堅持要買一件名牌衣服,父母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咱家買不起!”同時教育孩子懂得要使生活過得更好,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將來要靠自己自食其力。盡管孩子不必了解家庭經濟的具體狀況,但是家庭經濟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應讓孩子徹底明了。父母畢竟不是孩子的“銀行”。你把自己有限的財產一五一十地向孩子交了底,孩子反倒會珍惜你的每一個小錢。然而,有錢的家庭,往往無法處理好錢的問題。父母一方麵把自己的錢“掩埋”起來,一方麵又在各種場合炫耀自己的財富,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掘金人的貪婪心理,孩子往往會訴諸極端手段以求解決對金錢的渴望。

●讓孩子了解你的工作。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懂得勞動和收獲之間的關係,鼓勵孩子利用假期時間去參加公益勞動或者勤工儉學,體會勞動的艱辛和父母掙錢的不易。一位中學生替年近50歲的父親送了一天報紙以後說:“當我爬完最後一戶的樓梯時,我隻有一個念頭,我再也不會用父親一天的工作報酬去打一次遊戲機了!”未成年的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錢是從哪裏掙來的,並對父母給予的每分錢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但是,當你帶領他們參觀自己工作的場所,特別是體力勞動者那些流血流汗的掙錢場所,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你的勞動會給孩子的幼小心靈產生一種驚心動魄的震撼效果。你的辛勞,會在孩子所觸摸到的世界裏得到補償:那就是孩子會更熱愛你的工作,熱愛你的生活,熱愛你所帶來的財富,並和你一起攜手,去贏得有限的人生!

二、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讓孩子理智消費

花錢需要智慧,而且其中大有學問。

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個小夥子同時向一位姑娘求婚,姑娘開出條件:不論任何東西,誰能用最少的錢裝滿一間倉房,我就答應嫁給他。

第一個青年想了好久,發現稻草最便宜,便買了許多稻草,裝滿一屋,姑娘沒吭聲;第二個青年運了許多泥土,裝滿一屋,隻花了點搬運費,代價最低,以為勝券在握,但仍遭姑娘拒絕;第三個青年把姑娘帶到空空的房裏,用火打著燈芯,霎時滿屋生輝。第三個青年終於贏得了姑娘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