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用5000美元起家,10年後成為世界首富。全球500強企業之一的美國施樂公司擁有資本180億美元,後來都資不抵債,宣布破產。
花錢,成了魔術,有人暴富,有人破產。
經濟素質教育,應該教會孩子花錢,將來參與競爭時,可以避免許多挫折。
隻要孩子在社會上獨立生存,就必然要與錢打交道,所以當孩子手裏有了錢,父母就應該指導孩子如何使用這些錢,教孩子學會用錢,理智消費。
芹芹過生日,家裏親朋好友聚集一堂舉行“生日典禮”。第二天,芹芹又向媽媽要了300元錢,說是要請班上要好的同學在麥當勞慶賀生日,並說,同學的生日都很講排場,自己也不能太寒酸。芹芹的母親聽後埋怨她太過於講闊氣,不知道珍惜錢,但還是給了芹芹300元。
當今孩子在消費上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五六元一個的麵包咬了一口就扔掉了,上百元一個的玩具玩了一天就摔壞了,還沒穿過的新衣服,隻要認為“過時”就不再穿了。他們花錢大手大腳,過生日互相攀比,使很多父母感到頭疼。
武漢市一初中二年級學生為湊足過生日的錢,竟一次偷學校財務室現金近千元。事發後,他悔恨地說:“別的同學開生日晚會都要花去600元錢,我沒有錢,但還想出風頭,爭回麵子……”當今孩子不良消費的現象向我們敲響了警鍾:應該對孩子進行消費教育。一些父母不重視對孩子進行消費教育,認為現在的孩子都這樣,對孩子限製過多沒必要;也有的父母采取不讓孩子接觸錢的辦法。這樣做未免太消極。對孩子進行理智消費教育,積極的態度應該是,正視現實,以主動的姿態告訴孩子金錢的重要性和來之不易,讓孩子從小懂得金錢的價值,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讓孩子樹立健全的經濟意識,養成正當消費的好習慣,成為有一定經濟頭腦和管理能力的小主人。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孩子不能在金錢的無菌室裏培養。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正確消費,讓孩子學會在消費中算賬的習慣,比如,同樣是交通工具,坐普通巴士比空調巴士節省,坐大巴比中巴節省,坐中巴比“打的”節省。讓孩子學會少花錢多辦事。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零花錢,由父母引導,讓孩子提出預算,然後讓他自由支配。
美國教育專家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提出了他們應了解的消費常識:1~3歲能辨別不同硬幣和紙幣的價值;4歲能懂得不能見什麼買什麼;5歲知道錢是怎麼來的;6歲能區分不同麵值的一些錢;7歲能學會看簡單的價目表;8歲能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上;9歲能自己安排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10歲懂得節約的意義;11歲知道從電視中了解有關的廣告;12歲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常用術語等等。專家為美國孩子擬定的“標準”對我們的父母是否也有一定的啟迪呢?
可見,對孩子的關愛並不等於讓孩子隨便花錢,因為那會讓孩子忘記金錢的得來是需要努力的。有的父母講闊氣圖享受,追求超前消費;有的對孩子嬌生慣養,對於孩子的物質需求有求必應;有的對孩子“全包全替”的周到服務,使孩子缺乏勞動鍛煉,導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在這樣的“大氣候”和“小氣候”的影響下,無形中對孩子的心靈播下了奢侈浪費的種子。許多孩子沒有經曆過艱難困苦,根本不懂得“節儉”二字,隻要求吃好的,穿好的,玩具越多越好,越高級越好,若不滿足,動輒生氣。他們不知道糧食、衣物和玩具等物的來之不易,有的隨便拋棄浪費糧食,不愛護衣物,對玩具更是隨意搞壞,亂丟亂甩,浪費嚴重。
我們給父母的建議
●讓孩子學會合理花錢有若幹技巧。製定經濟預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一走進商店,便失去節製,毫無顧忌地瘋狂購物。打折的、優惠的、有用的、喜歡的,不分輕重緩急胡亂買一氣。最後付錢時,才發現大大超出自己的購買能力,把一些用在其他方麵的錢也花掉了。這種行為,心理學稱之為“購物狂”。購物狂大都由憂鬱症引起,在成年女性中普遍存在。
孩子由於沒有經濟壓力約束,一旦口袋中有錢,隻圖一時痛快,瘋狂購物,也會出現“購物狂”現象。但這並非是病態,乃是心理機製不健全所致。
預先製定經濟預算,按設想的目的計劃用錢,可防止購物狂行為。
預算應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和需要購買的物品,列出表格,再算出大致花費,適當多帶一點錢,然後按表采購,可抵擋商品廣告的誘惑。
如果打算采購一周的生活用品,可按每天需要列出清單,然後去掉可買可不買的項目,計算出總支出數目,並與自己的實際收入相比較,做到理智購物。
此法可推而廣之,做出月份、季度、年度預算。
學會討價還價。這會讓孩子認識商品的價值。在教孩子討價還價前,要先了解商品的價格、質量、使用的性能、維修、有效期、周圍價格等,做到心中有數。
●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我們說“有錢難買幼時貧”並不是讓孩子去過“苦行僧”的生活,而是為孩子創造儉樸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繼承中華民族的儉樸美德。“以儉養德”的許多事例告訴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有誌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這是給孩子的永久的財富。父母以身作則、勤儉節約、勤儉持家,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父母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道理,使其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是辛勤勞動得來的。父母供他的衣食住行的所需費用,也不是不費力氣掙來的。教會孩子量入為出,勤儉持家。從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的習慣。首先在使用學習用品上要講節約,不要因為寫錯一兩個字就撕掉一大張紙,不要老是碰斷鉛筆芯。同時要在生活上節約,如人走燈滅,一水多用,愛護衣物等。
●指導孩子合理地使用“零花錢”。兒童教育學家認為:孩子長到七八歲時,就有比較完善的獨立意識,可以開始給孩子零花錢用。但應根據孩子的成熟階段,采取遞增法,逐漸增加零用錢數量。根據我國居民目前的經濟水平,大多數城鎮家庭每月付給10元零花錢,可以承受得了。農村家庭或許再低些。但無論經濟如何寬裕,超過10元則易助長孩子揮霍浪費心理,就會適得其反。某些大款父母動輒甩給孩子成千上萬元,這簡直是在製造敗家子,將來必然禍患無窮。可以製定一個計劃,什麼東西是必要的、急需的,應優先考慮。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有一些自己支配的零錢,由孩子花銷,父母應該指導和監督孩子零用錢的支出。
●給孩子錢要有節製。無論您的孩子年齡多大,也無論您的經濟條件如何,在給孩子零花錢方麵,父母一定要有所節製,把錢的數額控製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之內。一般來說,零花錢的數額並沒有一個定數,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這些開支大多包括買零食、午餐費、車費、購買學習必需品的費用。另外,父母還要給孩子一些額外的錢,也就是說,您給孩子的錢,要比預算寬裕一些,這樣才能為孩子的存儲創造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