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自強自立——讓孩子學會生存(1 / 3)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依賴性很強。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很難立足於社會的。很多父母反映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過分依賴父母,不少孩子上高中了還沒有洗過衣服。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不是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僅關係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適,也關係到孩子有沒有自信心。具備生活能力的孩子,什麼事情都會做,什麼事情都難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會很強。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會做,處處有困難的孩子,不僅生活上會遭受許多磨難,還會逐步滋長自卑心理,以致在學習和工作中也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

50年前,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針對父母對孩子照料過度的現象說了這樣一句話:“做母親的最好隻有一隻手。”

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情節:一休的母親為了磨煉一休,讓他當和尚,獨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頭磨破了他的腿,母親離他隻有幾步之遙,一休將手伸給了母親,可母親無動於衷,隻說了一句話:“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一休的母親讓小一休明白了一個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來。

當孩子還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時候,父母應在生活上給予照料,做父母的有這種責任和義務。但父母還應當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適、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過程中教孩子逐步學會生活自理,進而掌握自立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辦代替,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腳、動腦,就等於把孩子的手腳、腦都束縛起來,孩子將什麼都不會做,將來孩子長大,離開家庭、父母,進入社會,獨立生活,就不會有生活自理的能力,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或工作,甚至有可能因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斷送他們的錦繡前程。

我們給父母的建議

●父母要端正認識。父母要充分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讓孩子及早學會獨立,切不可等到孩子長大後才發現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同時,父母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了解孩子,觀察他的願望、興趣,不要因為孩子小、能力弱,就包辦代替。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和家務勞動。可組織孩子開展自我服務、為集體服務的勞動等,在這些活動中,孩子行為的堅持性、克服困難的能力、耐心等品質可以得到培養。久而久之,可磨煉出較高的意誌水平,養成獨立的性格。適當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承擔一部分家庭責任,對孩子的事情不要包辦代替。這可以從很多小事做起,如,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整理房間等。

●給孩子提供獨立鍛煉的機會。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對日常生活的處理能力,使他在種種鍛煉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孩子隻有從思想上認識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從行動上主動地配合父母的培養,也會使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時不花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而且還可以大大提高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效果。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培養。孩子處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不同的活動特征。因此,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其自理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

●教給孩子一些應急應變的方法。父母可以經常設想一些特殊情況,向孩子提問,在孩子回答的基礎上教給孩子一些特殊處理方法。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下麵向父母介紹八種方法:

第一,遊戲法。由於孩子的特點決定他對枯燥無味的事情沒有興趣,也不會堅持去做。父母可以利用遊戲方法,使他產生興趣。比如孩子學吃飯,我們可以對他說:“把菜和飯搬個家,把它們從碗中搬到肚子裏,看誰搬得快,飯菜不掉地上。”再如:孩子玩完玩具後,可以玩“把玩具送回家”的遊戲。將玩具架上貼上各種玩具擺放的標記,請孩子將每種玩具送到相應的位置上。每次玩完都將玩具歸位。還有為了孩子學會吃飯用勺的技能,我們可以把大可樂瓶子挖了小嘴,再用手紙貼出娃娃的眼睛,然後準備一些豆子、小球,讓孩子用勺喂娃娃吃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練習用筷子夾物。

第二,兒歌法。就是將生活中的技能為內容編成兒歌,一邊說一邊讓孩子操作。比如穿褲子,可編成兒歌“兩座山洞前邊站,兩列火車向裏鑽,嗚的一聲開過去,兩個車頭又見麵。”孩子不喜歡穿衣服時,我們說了有趣的兒歌,孩子很高興的自己去穿,另外洗手刷牙、吃飯等都可以編個兒歌,這樣孩子比較喜歡接受。

第三,故事書。可以參考故事書也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隨機創編小故事講給他聽。

第四,觀察法。父母要傳授給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可以讓孩子先觀察如媽媽是怎麼刷牙的或洗襪子的?爸爸是怎樣整理書櫃的。如果有些家中有攝像機的還可以將大人做事的情況攝下來放給孩子看,這樣他興趣會很高,當他了解到大人是如何做事的再讓他自己學著做。

第五,競賽法。父母可以與孩子比賽,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快,如:比比看誰吃完飯的碗幹淨不剩飯,誰床鋪整理得好,誰的衣服穿得快等。這樣可以激發孩子做事的興趣及要把事情做好的願望,父母可以適當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讚揚。

第六,教授法。要教給孩子一些必備的生活技能,父母先示範,然後讓孩子模仿著去做,比如:係鞋帶可以讓他先看父母是如何係的,並將一些要點介紹給他,然後指導他去做。

第七,談話法。就是針對孩子的表現及實際自理中的問題,向孩子提問,引起他的思考,如怎樣係衣扣就不會係錯,怎麼吃飯可以吃得快,或者怎麼把手絹洗得幹淨,可以讓孩子回答,父母再幫助他總結方法。還可以通過聊天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道理。

第八,獎勵法。一般適用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自理習慣,能夠讓孩子堅持經常去做。比如每天自己穿脫衣服,疊被子。父母可以根據孩子表現,如能主動自己穿衣服的可以給他插一麵小紅旗,堅持插到十麵小紅旗的時候,可以獎勵一些小禮物。如:圖書、畫筆、手絹等,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認真做事的態度。

除上述八種方法父母還可以在實踐中總結探索其他方法。以上方法還可交替使用。

二、“我要爭取第一”——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學習沒有競爭,就失去了動力。哈佛大學給學生的告誡是:如果你進入社會後,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得心應手,並且得到應有的評價,在哈佛的學習期間,就沒有曬太陽的時間。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收,學習,學習,再學習。”這裏最注重的就是適者生存的競爭。

比爾·蓋茨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不僅改變了我們對計算機的看法,也改變了我們對於整個人類和人類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看法。從白手起家到世界首富,從莘莘學子到高科技型企業家,比爾·蓋茨的“奇跡”激起了當今世界無數年輕人對自己人生之夢的追求。

當比爾·蓋茨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他的父母認為有必要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因為他和母親關係搞得很緊張。他的母親名叫瑪麗,是一個性格隨和的女性,她覺得兒子應該聽從她。比爾·蓋茨當時住在一個地下室的臥室裏,臥室髒亂不堪,母親也無法幫他收拾幹淨,後來幹脆不管了。有時媽媽來叫他吃飯,他也不搭理。有一次她通過家庭對講機問:“你在幹什麼?”“我在思索,”他氣呼呼地說,“你是否曾經思索過?”經過一年的谘詢和一係列測試,醫生終於得出了結論,他告訴瑪麗:“你輸了,我也拿他沒轍。你最好還是學著麵對現實吧。”瑪麗是個很好強的聰明人,她丈夫回憶說:“但她不得不承認和兒子競爭是徒勞的。”

很多計算機公司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蓋茨從哈佛輟學以來,創立了微軟公司,已經擊敗了桌麵操作係統和應用軟件方麵的競爭對手。如今他正雄心勃勃,準備將微軟公司發展為一個統治世界IT業的龐大帝國。

蓋茨的成功是和他的人格分不開的。他才氣煥發、精力充沛、爭強好勝、思想深刻,令人敬畏。

蓋茨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喜歡競爭,敢於麵對挑戰,但最大的快樂莫過於與聰明人共事。別人或許認為他殘忍、冷酷,但對他本人而言競爭就像一場體育活動,甚至可能是一場血腥的廝殺。他拿出一張紙,畫出了當初與Word Perfest和Lotus競爭而製造的應用軟件的設計圖,“瞧!這多刺激!”與其說他的話充滿火藥味,還不如說很孩子氣。

假如不是具備一種敢於競爭的品質,或許不會出現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但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假如,因為那已成既定事實。比爾·蓋茨正是靠自己的競爭性格,逐一打敗對手,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楷模。

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優勝劣汰。為使我們的孩子在今後的競爭中不致被淘汰,父母們現在就必須對孩子灌輸競爭的思想,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要培養競爭意識,父母首先應通過調查,了解孩子競爭意識的發展水平。這種調查可在與孩子閑談中進行,即邊閑聊,邊提出需要調查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