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矛盾導正(2 / 3)

特別是孩子表現不理想時,家長更要冷靜,如果真是關心孩子,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向孩子提合理建議,是家長應該做的事情。

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差,並不一定就是智能上差,這裏有多種因素在起作用。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有的小時候並不顯得十分聰明,也有的在中學和小學時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從他們成長的經曆中,往往可以發現他們從小在某些方麵,很早就露出了特殊的才能。正是家庭發現了他們的這些特點,給予了適當的教育,保護了孩子的自主精精神,最終使他們能夠成才。

下麵舉幾個例子:

①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弗裏茨·普瑞格,他起先的選擇是學體育,但後來父母發現了他在化學方麵的才能,及時開發了他的智能。最終,普瑞格發明了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微量分析的方法,大大促進了有機化學的發展,由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②童話大王鄭淵潔是許多孩子喜歡的作者,曾經被評為“北京十佳青年”,在經濟上也收獲頗豐。他在讀小學時,除語文成績較好外,許多門功課成績都不好,尤其是數學,常常不及格,但是他的家庭對他在語言和作文方麵的能力很欣賞,很支持。最終他成為眾多孩子喜歡的著名作家。

③曾獲得“金雞獎”最佳配角獎的9歲小演員茅為惠,能演奏古今中外一些著名音樂家的樂曲,曾獲得1981年上海市兒童鋼琴比賽二等獎。他父母原來想讓他繼承爺爺——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事業,後來,發現3歲的小為惠對一把小提琴愛不釋手,沒幾天就能認識一個個音符了。爸爸在鋼琴上彈一個音,為惠就能夠在提琴上找到這個音,並能夠拉出來。於是父母就放棄了原來的想法,在音樂方麵進行培養,最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④居裏夫人有兩個女兒:伊雷娜·居裏和艾芙·居裏,她對兩個女兒的家教觀念是以發掘她們的某種天賦為主。

早在女兒牙牙學語時,居裏夫人就開始對她倆進行了探索性的發掘。女兒剛上小學,居裏夫人便讓她倆每天放學後在家裏進行一小時智力活動,以便進一步發掘其天賦。當她們進入賽維尼埃中學後,居裏夫人讓女兒每天再補一節“特殊教育課”——在索爾本的實驗室裏,由讓·佩韓為伊雷娜和艾芙教化學,保羅·朗之萬教數學,沙瓦納夫人教文學和曆史,雕塑家馬格魯教雕塑和繪畫,穆勒教授教四門外語和自然科學,而每星期四下午在巴黎市理化學校裏,由居裏夫人教女兒物理學。

經過兩年“特殊教育課”的觀察鑒別後,她發現:大女兒伊雷娜性格鎮靜、樸實、專注和自然,著迷於物理和化學,她明確自己的使命是要當科學家並研究鐳,這些正是科學家所具備的素質。小女兒艾芙心靈跳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居裏夫人先培養她學醫,再引導她研究鐳,又激勵她從事自然科學,可她對科學不感興趣。艾芙的天賦是文藝。

正是運用這種發掘孩子天賦的家教,居裏夫人最終使大女兒伊雷娜·居裏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於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也使小女兒艾芙·居裏成為一位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事業發展方麵,應該由孩子決定。因為行行出狀元,幹哪行不行呢?孩子有自己的事業打算,不管是什麼打算,都是值得慶賀的。

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介紹:

他從小繪畫成績很好,父親認為他應該學建築業,但是他喜歡的是物理。父親反對說,“學物理是無法生存的”。

朱棣文上高中時發現,有些思想可以通過物理實驗來證明,然後進行調試,“這實在太有趣了,實驗是最後的裁決者”。

可是父母並不看好他的未來。有著12個博士和碩士的家族中,朱棣文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差,家長警告說,等他拿到博士學位才準結婚。他的弟弟更糟,甚至高中都沒有畢業。

但是,朱棣文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弟弟則開了家律師事務所,是家中掙錢最多的人。

霍夫特說,父親希望我當工程師,可是我從小希望當科學家,我想飛機輪船都有人發明了,沒意思。物理學的核子、原子沒人懂,我覺得自己聰明,有能力了解那些是怎麼回事。

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不要讓父母的期望改變了孩子自己真實的想法。羅伯特·拉夫林的父母希望他當大學問家,他們失敗了。“我想做科學家,我要走自己的路。”

回顧走過的道路,他們認為即使在選擇目標的過程中遇到挫折也不要太在意。康奈爾說,雖然學理科很好,可是我喜歡有挑戰的事情。上大學時,這位勇敢的年輕人中途休學,改學中文和東亞文化,還跑到台灣教英語。可是為什麼最終還是回到了物理上?他笑著說:“這個挑戰實在太大,我發現自己還是更能勝任物理工作。”

為此父母的角色定位應該是: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嗬護孩子的自尊,維護孩子的權利,成為孩子信賴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唯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在人生競技場,孩子隻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麵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以父母的修養、無聲的行為做孩子的表率。孩子經常要借助他人的評價認識自我,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故事欣賞”

有位家長,兒子讀初二,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媽媽總結出一套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放手、指導、監督。

放手:給孩子自主以信心

她說,父母應適時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他能夠做、應該做的事,從點滴小事入手,逐漸樹立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識。

兒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家長每天晚上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一開始,我們認真地幫助孩子檢查作業,但是如果孩子的作業中有錯誤,我們不會具體指出哪道題錯了,而是讓他自己再從頭到尾檢查一遍,直至自己發現錯誤之處,改正為止。這樣做要耗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開始兒子極不情願,但是我們毫不妥協,因為隻有這樣才會鍛煉兒子對自己的作業認真負責的精神。

我為了讓兒子養成自我負責的態度,避免他形成依賴心理和學習上的惰性,我往往隻是啟發他解決問題的思路,從來不會直接告訴他問題的答案。

有一次,老師給孩子布置了一篇作文,兒子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筆,便向我來討教。我雖然可以告訴他如何寫,但那不是他自己的思路,會扼殺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孩子思維的惰性。於是,我先給他講了一遍寫作的要素,然後建議他讀讀課本上的例文,體悟別人是如何寫的,從中尋找寫作靈感。兒子本想走個捷徑,沒想到我會這麼“冷漠”,隻好自己去查找資料,獨立思考,最後終於寫出了一篇比較優秀的作文,並且從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