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矛盾導正(3 / 3)

指導:教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

父母在幫助孩子樹立自我管理意識的同時,還要教給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皮兒說:“善用時間是一個有用的好習慣,它將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沒有哪一種不幸可與失掉時間相比了,我的成功就在於我善於利用和管理時間,並把它培養成我的一種習慣。”

兒子上了初中以後,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活動和交往範圍的擴大,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就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在幫助孩子進行時間管理時,我首先要兒子明確三條原則:一是分清輕重緩急,優先安排最重要的事。二是引導孩子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把總目標分解為小目標——爭取期中期末考試在全年級排名前一百。有了這樣具體而明確的目標,兒子的學習就充滿了動力。三是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幫助兒子製訂計劃時,我首先引導他清楚自己所擁有的時間,然後把它分為兩部分:學習時間和閑暇時間,同時知道學習時間要完成的任務和要達成的目標,然後把學習任務進行時間分配,在學習時間內集中精力,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在閑暇時間的安排上,我給予兒子很大的自由空間,由他自己安排喜歡的活動,比如閱讀,繪畫,聽音樂,看電視,或與同學朋友出遊,欣賞大自然等等。

監督:鍛煉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誌力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要經過父母幫助管理到自我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這中間要經曆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而且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弱,有時往往不能抵禦外部事物的誘惑,從而放鬆對自我的管理和要求,因此,要使自我管理成為孩子的內在需要和習慣,需要父母有效的監督和檢查,鍛煉孩子自我管理的約束力和意誌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采用正強化法和自然後果法,使兒子不斷增強自我管理的信心和意誌。當兒子有條不紊地按照計劃做事時,我就采用正強化的方法,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增加自我管理的決心和勇氣,同時,我把因果關係聯係起來,當他因為嚴格的自我管理獲得好的結果時,及時給予肯定,讓他認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當兒子放鬆對自我的管理,並對我善意的提醒置之不理時,我就采用自然後果法,讓他體驗不良行為導致的後果的痛苦,從而產生改變自己不良行為的願望。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牆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於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如果自我管理成為孩子的習慣,那就意味著,孩子正行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摘自Little Bee’s Happy Life的博文

“故事欣賞”

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的孩子個子雖然比同齡人矮小些,但她自己的事情基本能自己自覺地處理。從讀一年級開始,早上自己按時起床,自己買早飯,自己上學;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做作業;晚上自己按時就寢。鄰居經常誇我女兒乖巧。其實,作為家長的我由於工作的關係,很少有時間管她,隻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她的自主意識和能力罷了。

1. 讓孩子自己走著上學

小孩當然喜歡生活在大人的懷抱裏,但是她不能永遠這樣生活。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送她上學的奶奶經常費力地背著她走,總不是個事兒。我有意識地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鼓勵她自己找朋友玩,讓她在這個空間裏自己當主人。慢慢地她就能在奶奶的陪同下和鄰居小朋友一起走著去幼兒園了。

2. 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如果大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隻是去執行,那麼孩子會永遠依賴父母。當然,父母不可能安排孩子一輩子。於是,我就每天給孩子一段她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隻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她願意做的事:玩,看電視,畫畫,或者什麼也不幹……無聊了,她最終還是會主動來找爸媽,我們就給孩子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長此以往,孩子便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時間。

3. 讓孩子自己去鍛煉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采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家長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女兒在五六歲時對洗襪子之類感興趣,我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凳子,對她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襪子,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凳子……”女兒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凳子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襪子了。現在她還能幫著把廚房裏的碗筷洗刷得幹幹淨淨的……

4. 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大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她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方麵的發展。

平時,女兒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她,而是讓她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她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5. 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困難

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我們就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自己解決。

有一次,帶女兒去朋友家玩,路上,我假裝頭暈迷路了。女兒居然自己問路找到朋友家。

6. 讓孩子自己去抓住機遇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但如果不善於把握,機遇就會和你擦肩而過。我們的任務應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啟發孩子自己去抓住。

女兒同我講起班級要進行班幹部競選活動,學校要進行主持人選拔賽等事情。我鼓勵孩子爭取參加,並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著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孩子在大人的鼓勵下,從原先的膽小慢慢地成長為能夠在課堂上踴躍發言,在各種活動中大膽地表現自己;同時,做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鍛煉。

7. 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

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但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一天,女兒的班主任對我說我女兒在校學習很輕鬆,讓她課外學點其他東西。我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舞蹈,可是卻發現她對鋼琴感興趣,於是,我們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下去,把鋼琴學好。

在孩子的生活中,家長隻是一個引路人,我們要不斷和孩子進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勵孩子,評價她的成果,提出新任務,使她的進步永不停止。

——浙江省天台小學網2008年《天小家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