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矛盾導正(1 / 3)

一、家長要提高認識水平,改變心態

古人就把自立與道德連接在一起。

古人不僅把立德作為家教的重點,而且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說:“子孫當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耳!”清朝畫家鄭板橋52歲始得子,但他嚴格要求兒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的家教原則。他臨終時給兒子留下遺書:“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事業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能不能自立,古人認為這不僅是能力問題,也是道德問題。可見自立多麼重要。

孩子應該是獨立的,從一出生就決定了。這絕不僅僅因為孩子的身體與父母分離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將來應該是獨立的,所以必須立足於獨立的角度培養獨立的精神。孩子更渴望的是獨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與父母有別,長大了,就必須獨立。如果父母拿自己的觀念代替孩子的觀念,必然會與孩子產生衝突。

孩子是獨立的,是源於孩子有自身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有正確和不正確之分,動機也有正確和不正確之分。這也許正是家長代替孩子的緣故,但包辦代替,以家長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家長的動機代替孩子的動機,孩子完全成了客體,其主體精神被壓抑、遏製,那麼孩子怎麼可能得到順利成長?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想。”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時刻不忘發現孩子長大的一麵,可以獨立自主的一麵,並充分張揚孩子獨立的一麵,使孩子大膽自信。

即使我們是對的,孩子是錯的,也要立足於孩子的主體發展,與孩子談心,力爭用道理使孩子信服,並最終促使孩子自己行動。

當然人總是有失誤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會經常犯錯誤,但不能因為孩子有了失誤就代替孩子行事,父母要學會耐心,並允許孩子犯錯,以積極寬容的精神接納孩子的失誤。因為有時那是美麗的錯誤。

我女兒上小學,今年春節自己回到外地的姥姥家過年,在那裏人多、熱鬧,生活沒有規律,晚睡晚起,開學回到北京有些不習慣,上學要早起有壓力,寫作業也有壓力,她想發泄,又找不到契機,每天哼哼嘰嘰,看到她那個樣子,我心裏著急,怕她得病,就想讓她哭出來。

有一天,她又哼哼嘰嘰的,媽媽說準備打她兩下,女兒以為媽媽隻是隨便說說,仍然哼哼嘰嘰。媽媽真的動手重重地打了女兒兩下,她‘哇’的一聲哭了,很生氣地指責媽媽沒有權力動手。媽媽告訴她想幫她找一個發泄的渠道,她回打了媽媽兩下,情緒立刻就好了。

母女倆聊起來,女兒告訴媽媽自己這段時間感受到的壓力:還沒玩夠、不想上學、不想起早、不想寫作業、不想家長簽字等等,把所有的不想都說出來了,煩惱一解除,孩子立刻放鬆了,自己坐下來開始寫作業,20分鍾就完成了。女兒很快樂而依戀地說:“媽媽,我還沒有享受完和你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女兒不想的事之前我已經感受到,但沒想到對她的壓力那麼大。作為母親要敏感,在關鍵時刻要給孩子幫助,這種幫助能讓孩子成長。

她認為,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比母親更能了解、更敏感地去發現自己的孩子,隻有帶著敏銳的感覺去發現孩子,孩子才能從母親身上汲取能量,得到母親關注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滋養。

孩子是獨立的,但什麼時候獨立?怎樣才能獨立?這正是很多家長認識糊塗之所在。

其實,人一生下來,就有獨立意識了,並且他的第一聲啼哭,就告訴我們他有獨立能力了。他餓了,就知道哭,這不是孩子的能力麼?幾個月後,就學會了叫“媽媽”,這不是孩子的能力麼?

二、家長要行動起來,克服自我中心傾向

1. 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思考教育問題

心理換位,就是家長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將要做的事情。這種換位,會使家長的教育行為減少主觀色彩。

換位思考時,應充分體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孩子的個性特點。換位思考,特別要強調把孩子當孩子。什麼年齡的孩子就會有什麼年齡段的特征,不能憑著自己的性子責怪孩子,代替孩子做主。

如果把孩子作為獨立的人,就會想到,今天我們做家長的會做,將來孩子也要當家長,因此孩子今天就要學會同樣的生活本領,代替孩子做主會讓孩子失去的不僅僅是這種能力,還會帶來更多後果。

第一位青年說:“我的奶奶平時總是鼓勵我,無論我做了什麼家務,她總對我說:‘好孩子,你做得真棒!奶奶都做不了那麼好!’於是,我總感覺自己有使不完的勁。有一次我用刀削蘋果把手割破了,奶奶幫我包紮好傷口,然後很細心地拿著蘋果給我演示了一刀到底的絕技,就是把蘋果皮一次削完,而且不斷開,然後笑著對我說:‘別著急,你就快學會了。’”

第二位青年說:“我的奶奶總是很照顧我,無論我做什麼,她總是對我說:‘不用你,待著吧,有奶奶在,什麼也不用你幹!’有一次我自己用刀削蘋果把手割破了,奶奶特別緊張,一邊趕忙幫我包紮傷口,一邊不斷地埋怨我:‘誰讓你自己削的,下次還敢不敢了?要是削著脖子就沒命了。’”

後來,第一位青年成為非常成功的青年企業家,他常常回憶起祖母的鼓勵,相信隻要努力,自己可以做好任何工作。而第二位青年則成為不折不扣的啃老族,至今仍然希望能有人像祖母一樣替自己完成一切。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名言:“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養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可以用愛教會他努力奮鬥,也可以用愛教會他習慣懶惰。家庭教育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

為了使換位思考更切實際,建議家長讀一讀《兒童心理學》和《中學生心理學》。如果沒有書,可以向孩子的老師或其他人請教。

2. 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教育是雙邊行為,一邊“教”,一邊“受教”,善於傾聽受教育者的心聲,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個世界與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創造一種孩子能充分吐露心聲的氣氛。孩子的話,不管多麼幼稚,家長都要耐心傾聽。傾聽之後,分析孩子的願望、要求,引導、鼓勵其積極的成分。對於孩子一些不妥當的想法,則應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引導孩子提高認識。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許孩子存疑,等待時機再進行引導。

家長克服自我中心傾向,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精神,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聽孩子的,我們既要有辨別力,還要有引導力。

三、給孩子自主發展的空間

21世紀社會變化更加劇烈、科技發展更加迅猛,一個缺乏獨立性的孩子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

專家建議,每周為學習差的孩子補上兩小時的功課,使其對薄弱的學科不致掉隊是有必要的,但大部分時間還是要讓孩子自行安排。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慈愛的家長,請你放開你的愛,不要束縛你的愛;如果你是一個真正懂得愛的家長,請你不要放縱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