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現象微探(1 / 2)

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他不僅治國有略,而且教子有方,四個兒子在二戰時均浴血戰火,建立功績。二戰後又都躋身於美國政壇。

“對兒子,我不是總統,隻是父親。”羅斯福的這句話曾在美國人心靈中產生過不小的震撼,更是他一貫遵循的教子原則。

他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人格,甚至在思想上也應該是獨立的。當二戰愈加激烈時,二兒子埃利奧特問父親他該怎麼辦。父親說:“要我告訴你該怎麼做,那你應該首先認清我是一個怎樣的父親。你們的事是你們自己的事,我從不幹預。”不久埃利奧特便放棄剛開起的公司,輕鬆地走進了陸軍部的大門,在四兄弟中帶頭參了軍。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的是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但是在我國,對待孩子的前途,基本上是父母做主,特別是講究民主的今天,由此引發的矛盾非常多。

父母做主是有傳統的。我國傳統家教中十分注意培養孩子“聽話”、“順從”,講究父母的絕對權威,講究統一意誌,講究服從,卻從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小到生活小事,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一概由父母決定,孩子缺少自己作決定的機會。

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對孩子特別嬌慣,自孩子出生後,很多父母乃至爺爺奶奶輩都自動做起“奴才”,以孩子為中心,唯孩子是從,可以說,孩子的自我意識其實是來源於這種嬌慣,加上社會民主空氣的熏陶,年輕人就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這種意識又往往與父母的想法不一致,所以父母與子女在這方麵的矛盾就十分突出。一方麵家長不知如何捧出一顆心來,給予孩子無度的關心和照顧,進而代替孩子出主意,做事情,從而排擠了孩子的獨立精神,這實際上是大人的“自戀”心理,以為孩子沒有什麼獨立能力,隻有“我”才是你最好的保護神;另一方麵,大人的嬌慣,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催生了孩子的自主意識,因而也產生了“自戀”意識,既然我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我就有做主的權利。於是,在各自“自戀”的心理引導下,兩者就有了矛盾。其實這各自的“自戀”都是不當的。

父母的嬌慣表麵看是尊重孩子的自主,但一旦這種自主傷害了道德,就失去了合理性。我們希望父母的做主朝著有利於孩子合情合理自主發展的方向邁進。

請看一則高中生的自述:

我是一名高二的學生。我心裏很亂、很煩,因為今天我又和媽媽吵架了。在我的心目中,她簡直壞透了。有時候,我真懷疑她是不是我的媽媽。

我非常討厭過假期,每次,我都不能過一天好日子。媽媽簡直就是“幽靈”,她整天圍著我轉。每天早上叫我起床的是她,逼我喝牛奶的是她,拽我參加鋼琴考級的是她,拉我去不同老師家補課的也是她。我的假期過得比平時上課還要忙。我想看會兒電視,她就一個勁兒地在我耳邊嘮叨,誰家的孩子又考上清華了,誰家的孩子又過了鋼琴幾級了……煩得非讓人把電視關掉了,她才罷休,但馬上她又會催我去練琴。她一天到晚隻會讓我學這學那,根本不給我自由。開學後,好友們一個勁兒抱怨:“一個假期都找不到你,你到哪兒去了?也不跟我們說一聲。”我隻好撒謊說我去外婆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