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現象微探(2 / 2)

在家裏的每一刻都像煎熬。終於,熬到開學,我才放鬆下來。我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了。盡管學校沒有家裏的條件好,但是,沒人在我耳邊一個勁兒聒噪的感覺真是太棒了。

可媽媽還是會每天打電話來,問我在學校做了什麼事,老師開了什麼新課程,我有沒有好好看書……每一件事都要彙報,煩都會煩死。如果我回答的聲音不夠響亮,她馬上就會不滿,難聽的話劈頭而來。每次我一接她的電話就心煩異常。

在這個故事裏,媽媽就是認為,你是孩子,把握不了命運,沒有我不行,因而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完全不顧孩子的個人需求和心理反應,以自我為中心,過於嗬護,過於關心。家長成了能幹的“奴才”,孩子成了無能的“主子”。從而導致了孩子極其苦悶的心理。

愛,有時就是負擔,愛得過多,會嚴重束縛孩子的自由發展。

這種矛盾在生活中相當普遍。

問題的關鍵是做父母的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美國一個小女孩立下誌願,要做飛越北美洲的最年輕的飛行員。經過一段訓練以後,在7歲這一年,她實現了這次飛行。然而飛機失事了,與她一起遇難的還有她的父親和教練。事後,她的母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並不因此後悔,因為那是女兒的願望,是一個勇敢而偉大的嚐試。如果一切還可重新選擇,她仍然會尊重女兒的意願。

一個7歲的孩子有這樣的誌願,在中國家長看來,隻能是神話。然而在國外卻能成為現實。

中國孩子沒有什麼自主的課外活動空間。現代心理、教育、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調查表明:家長的“過度保護”恰恰忽視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也扼殺了孩子創造的靈性,窒息了孩子自主發展的精神。

夏天遊泳,如果有一個孩子被淹死了,就嚇倒了一大片,那些富有智慧的大人們,就多了一個說事的資本;春遊秋遊出了一起事故,就威懾了全中國,那些更有權威的大人們大喝一聲,隻見下麵就齊刷刷一個勁兒叩頭“下官不敢”。所以,想想現在有多少活動是孩子自己安排的?安全成了家長和學校鎖住孩子的一把鎖,孩子不能自己決定出去玩,當然社會不安全因素也的確讓人擔心;高考也成了家長和學校鎖住孩子的又一法寶。為了學業,孩子的一切活動幾乎都被大人計劃著。在城市裏,更是麻煩,孩子的活動空間更少了。哪有孩子做主的份兒?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長把一切享受都讓給子女,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為此很需要糾正這對矛盾,還孩子獨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