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如何進行做人教育(1 / 3)

一、做人教育的原則

(一)早教原則

如果我們注意趁早教育,就有利於搶占教育的製高點。此所謂“開頭開得好,等於成功的一半”。人的教育也是一樣。

一般來講,教育其實在婚姻決定時就已經開始了,如果單從小孩出生時算,隻能說更具有現實性。因為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就開始考驗著父母,隻是很多年輕父母們根本沒有在意孩子的哭聲,沒有在這時想過怎樣教孩子,而這時恰恰就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機。就像建房子一樣,我們扔下的第一快石頭很重要,每一塊石頭都是石匠認真挑選過的,然後怎麼擺放,石頭與石頭之間如何連接,石匠都很認真。我們看不到地基,但打好地基最重要,非常關鍵,地基的大小、深厚和質量程度決定著以後房子的質量、高低、大小等。看不到的卻是最重要的。孩子自己最早也看不到父母怎樣教他(她),但就是看不見的光景就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時期。

比如說孩子哭,做大人的就一定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哭,但我們很多做大人的就是不去想這些問題。一看到孩子哭,就馬上行動,要麼喂奶,要麼抱,要麼搖,拍拍哄哄,一刻不停,還好高興。其實這些哭,有的值得我們重視,有的根本不值得我們重視,小家夥的哭很本能,也很聰明,知道哭很有用,就拿哭來命令我們,而獲得滿足。這種哭,一旦變得沒有規則,就說明大人管教沒有到位,是大人沒有規則的滿足造成的。其實這時候我們可以做各種學習上的暗示,比如經常播放音樂,與孩子一起感受,給非常美麗的圖案,以美麗鮮豔的色調調動孩子的視覺意識,孩子被這些吸引了,可能就不會哭了,在潛意識裏還獲得了一些藝術因子,利用藝術安慰孩子,使孩子獲得安全感和舒適感。有時,可以給孩子一點小小的威嚴表情,告訴小家夥這樣可不行了,你這樣不乖,媽媽不答應的。

這麼小,就讓他體會到不得隨意哭鬧,就行了。

孩子再小,哪怕他剛剛出生,對外麵的世界都是有理解、有感覺的。生命非常敏感,如果孩子對外界沒有感覺、沒有理解,就不存在胎教了。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不知道,當然也許真的不知道,畢竟孩子小,但是腦子裏的反應我們又怎能猜想出來呢?事實上,我們通常是不可能知道孩子對什麼信息有感覺,對什麼信息沒有感覺的。但是我想,對孩子有益的信息就給他,沒有意義的就不給,這樣做總沒錯吧。從孩子出生一開始,家長就要恪守職責,規劃自己的教育行為,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態度,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影響,都要有長遠的眼光,做到有意識地安排。要用這樣的心態對待孩子。

(二)身教原則

家長的言傳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條件。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位塾師,當時過著“半饑半寒,遷就度日”的生活,可是對貧窮的鄉親和鄰裏,卻能“視人之急猶己家,雖至貧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為屢空也”。少年時的林則徐就親眼看見父親把家裏僅有的一點點米,全都送給了一貧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隻好忍饑挨餓。父親還事先囑咐他說:“伯父來,不得說我們沒米吃了。”林賓日“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有一次,一個土豪想用金錢賄賂林賓日,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絕。還有一次,一個富戶人家想重金聘林賓日去當家庭教師,林賓日一想到此人在鄉裏的劣跡,便一口回絕了。父親的言行舉止,給林則徐以深刻的影響。後來林則徐在官場上注意了解民間疾苦,作風廉潔剛直,不與貪官汙吏為伍,這當然不是偶然的。

托爾斯泰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說得十分透徹:“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親的行為要自慎,應處處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為或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響的結果。”

也許夫妻在吵架,不是針對孩子的,表麵看,孩子沒有什麼反應,但內心裏留下了親情不和諧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爸爸媽媽是最親的人,怎麼會吵架?也許孩子小,不會想這些,但是孩子心靈的恐慌緊張已經使孩子出現了傾斜,這不是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也許正是這種看不見的因素,讓很多父母不會在意自己的行為。越是看不見的東西,越具有威力。影響得好,孩子一定健康成長,影響得不好,孩子一定成長得非常坎坷。所以有調查顯示大多數成長出了問題的孩子,是因為父母關係緊張,家庭不和造成的。

父母的行為總能起到一種暗示作用。

孩子出生前就要開始營造一個溫馨備至、充滿快樂情趣的家庭文化氛圍。文化有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包括書籍及其富有文化品味的裝飾、飾品或生活用品等,也包括富有親情的讓人感到溫馨的精神氛圍。

擁有35年家教經驗的教育顧問鬆永老師說:以他多年的家庭教師經驗,基本上隻要一進學生的家門,看看學生家庭中的擺設,感受一下其家庭氛圍,就大致可以推測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

其實也不止鬆永有這樣的體會。做老師的都有一個體驗,通過孩子看父母,同樣通過父母看孩子。其中最有影響的方麵就是父母的涵養、為人處世的方式,做事的品質。

錢學森是令人敬仰的科學家,他的兒子錢永剛也是著名的教授,整個錢氏家族出了很多令人仰慕的名人,很多人於是很關心錢家的教育。錢永剛的回答卻有點讓人出乎意料:“如果說我們家有什麼教育秘訣的話,那就是‘不教育’。我們家要說‘言傳’,幾乎沒有,主要靠‘身教’”。

錢永剛說:回想我從小到大,我主要是看父母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他們從來不會跟我說你要這樣或者不要那樣,而是用他們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響我們。

有一次,家裏的炊事員很鄭重地對錢永剛說:“你父親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就說:“這還用你說,我當然知道了!”但炊事員接著解釋的話卻讓錢永剛記住了一輩子:“你看你父親每次下來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錢永剛從此也向父親學習,至今保留著吃飯要穿戴整齊的習慣。

(三)反複原則

一位成功人士曾經這樣講過: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母親給我的,叫“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小時候每次跌倒了,媽媽就說,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這個聲音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個警句,一個格言,成為生命的本能反應。在以後的人生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與挫折,這種心理邏輯都會起作用。

我在小時候,母親說過,樹要根好,人要心好。做了惡事,會遭天譴的。這樣的話,母親不止一次地講過。時間長了,善良的本性也就具備了。

我母親非常勤奮,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時常忘不了聽母親說,夏天的中午再怎麼熱,都不休息,要到野外砍柴。母親長年累月地勞作,讓我也不敢鬆懈。母親時常說,總擔心家裏窮得揭不開鍋,所以就格外努力。母親的憂患意識,對我的影響很大,因而我自己也格外努力。母親看不得人閑著,一天天的熏陶,我現在也是這樣,一天到晚都想找事做,也看不得玩的同事。看到有人在辦公室玩遊戲,我就很不舒服,雖然也學會了寬容,但是我希望他們適可而止。勤奮是熱愛生活的標誌,是不怕艱難的最好注腳。

這就啟發我們,人在幼年時特別容易接受簡單信息的暗示,進而會形成一個影響他終生的心理素質。所以,家長也沒有必要把家庭教育看得特別複雜,最要緊的就是自己要有涵養,就是要自己有一個好的習慣、好的品行、好的表率。當一個家長的同樣簡單的動作、簡單的話語反複出現時,就很容易刻在孩子心靈深處。

二、怎樣進行做人教育

做人教育是長期的,無形的,也是更強勁的,怎樣進行做人教育,是父母的一生課題。實踐中,每個家庭的做法不可能一樣,但以下幾點是基本的。

(一)要建設好家庭文化,營造良好的家教氛圍

渴望孩子成才,就要有成才的氛圍。建設家庭文化,是關鍵。古代有很多名人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典範。所謂書香門第,就是指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

一個母親叫安克慧的,國家一級編劇,曾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全國“為國教子以德百人”好家長、河南省教子有方十佳家長等稱號。

她女兒郭穎穎,15歲考入中山醫科大學,21歲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獲得全額獎學金,目前已取得毒理學和醫學雙博士學位。兒子郭浩,從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後,考入美國休斯敦大學,攻讀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同時獲得全額獎學金。

有人曾打過一個比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就是精神氧氣。”營造一個適宜孩子成長的、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能使家庭教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方麵,他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 家庭擺設有序,家教安排有法

研究證明,在孩子成才、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占60%左右,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0~12歲時家庭教育的重點。

無論平時工作多忙多累,這位母親總是把家裏收拾得整整齊齊,家具器物擺放得有條有理,屋裏屋外打掃得幹幹淨淨,讓孩子們在整潔有序的環境裏生活,既能從中感受家庭的溫馨和親情的陽光,又能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用過的東西和玩過的玩具,母親從不允許隨手亂放,而是要求他們放回原處。同時,也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有條理、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家裏有一個記事牌,專門記錄一家人安排近期工作、學習和生活計劃。每周末,我都會讓孩子們談一談下周的打算,然後逐條寫在記事牌上。

2. 早期教育著眼於思想啟蒙

兒子從小非常貪玩,總不喜歡按部就班地坐下來看書。可她不但不強迫孩子改正,反而經常陪孩子下象棋、玩撲克等,以此來開發智力。比如玩撲克時,她出一張“4”,讓兒子思考他出哪兩張加起來也等於“4”;於是他分別拿出“2”和“2”或“1”和“3”來。就這樣,慢慢地培養了他看書學習的興趣。

其實,幼兒時期的教育,不僅要抓住智力開發,而且更要注重孩子的思想啟蒙。當孩子碰到桌椅上,疼得哇哇大哭,家長不是怪桌椅,而是問為什麼會摔跤?桌子椅子受傷了沒有?以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使他們從小就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敢於承擔責任。

為了培養孩子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她常常以丈夫的工作狀態作範本——丈夫是司機,工作很忙,經常出差。她不但從不在孩子麵前抱怨,反而經常對他們說“看你爸爸多敬業,多有責任心,他那麼辛苦地工作,也給咱們家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所以兩個孩子從小就對勤奮工作的人充滿了敬意。

3. 規則麵前人人平等

他們家製訂了三個“守則”,即《好孩子守則》《好夫妻守則》和《好爹好娘守則》。為了便於記憶,把它編成順口溜。在《好孩子守則》中規定,能幹的事情自己幹,推給別人是懶漢;自己東西自己理,物品用過要歸原;今日事今日完,拖拖拉拉壞習性——這些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的。人家吃飯不要看,吃別人東西叫嘴饞,午休切莫跑和叫,叔叔阿姨在睡覺——這些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孝敬爹媽和爺奶,不惹生氣是第一,好東西大家享,少了先給爺奶嚐;有要求直接提,不能使性耍脾氣,無理取鬧要挨打,通情達理受獎勵——這些主要是培養孩子尊重長輩和良好性格的。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夫妻和睦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的重要條件。所以他們訂了《好夫妻守則》,其中規定說話不要高聲嚷,大事小情好商量,若在外邊受了氣,莫把冷臉帶家裏:家務活,有分工,一日三餐妻主灶,米麵煤球夫倒騰:兒童不宜話莫講,莫論他人長與短,今生未圓大學夢,成人高招一起考,豁上十年拿文憑。

家長是孩子效仿的第一對象,要培養孩子好習慣,家長自己必須養成好習慣。所以專門訂了《好爹好娘守則》,就是約束夫妻倆的。

4. 家庭生活追求文化韻味

很多家長總覺得早上叫孩子起床是一件難事,常常要大聲叫喊甚至還要拳腳相加。而她卻采用一個特別的叫醒方式。每天早晨到了起床時間,她就打開錄音機,先放抒情音樂,“吵”醒孩子的酣夢,當孩子們睜開眼時,就將音樂換成節奏明快的搖滾樂等。高亢激昂的旋律使孩子們情不自禁想跑動,哪能還睡得著呢!

她知道,自己僅僅上了一年半初中,沒有能力輔導孩子課程,但她要努力讓家成為一個書香繚繞的地方。為了營造家庭讀書氣氛,舍得買書,帶頭讀書,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讀20頁書。受她的影響,兒女漸漸也喜歡讀書了,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博覽群書的女兒12歲已能和媽媽探討“中華民族魂的核心文化”、“改革、改良與妥協”之類的話題,兒子小學五年級已開始讀《中國通史》《中國社會發展簡史》,初一時就讀完了《第三帝國的興亡》《領袖們》等。這種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使他們家榮獲全國“學習型家庭”稱號。

5. 教育力求避免蒼白說教

教育孩子不要一味講大道理,對孩子進行一些蒼白無力的說教。因此,總是采取委婉的方式向孩子揭示某種事理,或表明自己的某種態度。她兒子剛接觸外語時,不但沒興趣不想學,而且還有抵觸情緒,回來總是發牢騷“為什麼學這種鳥語!”她沒有立即斥責他的不對,也沒有給他講學外語如何重要,而是編了一個童話故事:老鼠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出去閑逛,碰見了一隻花貓,鼠孩子們非常害怕,鼠媽媽卻不慌不忙地大叫幾聲“汪汪汪”,結果那花貓嚇得掉頭就跑。鼠媽媽自然很得意:“孩子們,學習一門外語是多麼重要啊!”聽完,兒子笑了,道理也明白了,很快對學外語產生了興趣。

女兒10歲生日時,她送給她一件春裝作為禮物,那是她親手做的,上麵繡著“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的拚音圖案。女兒倍加珍貴,一直把它珍藏在身邊。她成人後告訴她,就是那份禮物讓她懂得了誌存高遠的真正含義。

確認家庭文化氛圍,一般應有以下幾個條件:

①身邊是否有能夠引起孩子讀書情趣的書?特別是中外經典書籍。

②家庭內是否有經常對時事新聞和書籍進行討論的習慣?

③父母的修養、習慣是否對孩子形成暗示性?

④家庭生活是否富有情調?

⑤家庭中能否有經常接觸繪畫、音樂和文體活動的環境?

⑥家庭待人接物上是否充滿友好和關愛?

⑦家庭在消費上是否講究規則?

⑧對待孩子的缺點,是否充滿溫情和期待?

⑨家庭裏對每一位成員的言行和日常起居是否有一定規則?

——《女樂網》

這一案例中,家長自身的文化修養是建立家庭文化的重要指標,但是更重要的是經營方麵,家庭擺設整齊;家規的建立和落實;說教的生動趣味性,特別是道德教育融與其中,非常得法。如果家庭條件不好的,也不一定要投資多少錢,家庭文化的營造不一定要資金投入,關鍵是如何營造孩子積極健康向上的氛圍。

(二)把勤奮學習與做人教育結合起來

看書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活動,將書本學習滲透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是常見的教育方式。

顏之推在家庭教育上一個重要主張就是要求孩子勤奮,他舉出很多例子,說明要安排好孩子的學習計劃,培養孩子的勤奮行為。

他說,自古以來,就是聖明的君主,尚且需要勤奮學習,何況一般的人呢?大凡士大夫的子弟,從五六歲起,就要受教育。有的人學得多,能夠讀《禮記》《左傳》,學得少的也學過《詩經》《論語》;到了成家立業之年,身體及性格已經基本定型,應利用這個時機加倍地進行自我磨煉。有誌向的人,自然能刻苦用功,成就學業。

他認為,勤奮要有方向。農民就考慮耕種,商人就議論財物,工匠就致力於器物的精益求精,技工就潛心鑽研法術,武夫就熟知騎馬射箭,文士就講論羞愧。特別是士大夫之族,要防止滿足現狀。有的士大夫因出身於世宦之家,有祖上遺下的功業,得到一官半職,就自以為滿足,完全忘了修習學業,等到有了吉凶難卜的大事,討論起事情的得失,他便朦然張口結舌。

學習的目的在於自己受益。他明確指出:我們讀書做學問,就是磨煉我們的心誌,培養敏銳的眼光,使我們待人處世不致出現差錯。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欺侮淩辱長輩,鄙視怠慢同輩;人們憎恨他如仇敵,厭惡他如對鴟鵂(貓頭鷹)。像這樣,因為學習而遭到自我損害,還不如不學習為好。

講究做人與學習相結合,並不是要求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安排孩子閱讀與做人有直接聯係的書,因為不同的書都是從不同角度啟發人的。孩子在接觸這些知識時,孩子會根據當時特定的內容,自身特有的心智和潛能,獲得自身應有的啟發。比如自然科學方麵的書,不僅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開闊孩子的視野,培養科學精神,而且在大人的引導下,會讓孩子產生對其他生物的關愛之情,培養普世精神。

一般來講,勤奮都是有誌向的人,勤奮的人為了實現誌向,就不會分心,被外界不良的現象誘惑,因而就能夠守住心誌。現在很多學生容易變壞,無非還是被很多具有感官刺激的東西吸引了、誘惑了,所以難以自控。因此勤奮與做人關係很密切。

(三)交友合作中學習做人

“一則家長教育的案例”

兒子是以良好的成績升入一所寄宿製重點中學初中部的。開學一個多月,我正琢磨該找老師了解他的情況時,煩惱卻已經降臨到兒子頭上。他態度堅決地提出:不再想住宿。

經了解,兒子的學習不成問題。就是平時有點爭勝好強。凡事都要爭個第一。這本來沒什麼不對,可爭過了頭,就有點……老師舉了例子,上次班裏派我兒子和另一名女生參加年級的英語口語比賽,獲得了第二名,可獎狀隻有一張,回來的路上,為了獎狀放在誰那兒,兩人各不相讓,結果我兒子一把就給扯了,說是誰也別要。

“啊?!有這事!”我又氣又惱,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兒子要退宿或轉學,她覺得問題可能出在與同學相處上,希望我能和生活老師也溝通一下,然後再大家共同商議辦法。

生活老師一看就是個人人喜歡的老阿姨。我一報出兒子的名字,她慈愛地笑了:那孩子挺聰明,就是有點小個性。凡事不會替別人想,不過如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唯我獨尊慣了,也不奇怪。

兩個老師都提到兒子自我為中心,我覺得問題不小。於是和生活老師細細交談,得知了一些讓我哭笑不得的事情——6人一間的學生公寓,每套房間帶有衛生間和洗漱室,每晚60分鍾洗漱時間,大家抓緊些是足夠的,別人都是洗臉、刷牙後接一盆熱水出來洗腳,可兒子一進去就得在裏麵待上半小時,才不管後麵還有同學等著洗漱,結果經常有同學來告狀。前幾天中午下雨了,兒子明明看見舍友的被子晾在外麵,可自己打上傘就上課去了。要不是老師發現了,還不得讓同學睡濕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