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如何進行做人教育(2 / 3)

了解了這些情況,我對兒子的問題找到了根源——由於一直學習較好,在小學備受老師喜愛,再加上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家中算是說一不二,所以養成了凡事以我為中心的心態,缺乏平等互助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經過深思熟慮,我開始一連串行動。

利用雙休日一家三口去朋友開的拓展訓練營,這是為一些公司員工開展的旨在培養拚搏精神、團隊意識的課程。活動科目都很有意思——二人相互支撐走過離地一米高、相距一米遠的鋼索;隊友搭起手臂,一個隊員從1米5的高台往下背跳;在假想的鱷魚湖中,十幾名隊友用兩塊跳板、三個汽油桶逃生……可以這麼說,這些科目如果隻憑個人,再能幹也是白搭。好在我們所在的隊互相取長補短,最終首先闖關成功。當聽到教練講評每一次活動勝利的根源都在於彼此的信任、支持、互助時,有了切身體驗的兒子興奮得連連點頭。

回來的路上,先生趁熱打鐵跟他聊起了足球,先生說再棒的球員,如果沒有團隊的合作,沒有人傳球給他,也不可能取勝。而如果每個人都隻想當英雄,沒有團隊意識,那就絕沒有球隊的勝利。足球之所以吸引人就因為在雙方球員組成的團體中,勝負沒有定算,全看各自的配合與發揮。一個隊員如果沒有團隊意識,沒有合作精神,不肯把球傳給隊友,也就不會有全隊的勝利。兒子若有所思地點頭。

從這個案例可知,教孩子成績優秀,還要教孩子品質優秀,緊跟集體,否則很難融於集體中。一旦品德有問題,就會影響學習心情,嚴重的還會影響前途。

人總是不能獨處的,人的發展必須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學會交流和合作,這非常重要。

原先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一個詞叫“學問”,意思是一邊在學一邊在問,這就是一種互動,一種交流,就是一種EQ!希望學校拋開一些陳舊的機械化的模式,從而給孩子一個自由輕鬆的發展與成長的空間環境。激勵他們多多發言,踴躍提問,將他們培養塑造成為一個大膽活潑的孩子!

有些幼兒園,就很注意孩子在合作中學習,在遊戲中娛樂,比如考核,很注重團隊精神。有個學校考核時設有三個房間,每個小房間裏都有一個小遊戲。第一個小房間裏有一張小圓桌,這個小圓桌是經過設計的,10個小孩手一拉剛好一圈,它並不是很重,5個小孩子也抬得起來。老師按順序讓孩子進去,每次進10個,要求他們替老師把這個小圓桌抬到隔壁去,結果有9個小孩的手搭上去,隻有一個小孩在旁邊看,一動不動。不用問,這個小孩肯定被淘汰了。

尤其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在這方麵的團隊合作精神挑戰更大了。但早教做得好,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四)在家庭裏學會用規矩警醒家庭成員

先看一看一位家長的做法:

我們家於2004年製定了《家庭憲法》及《家庭環境衛生管理法》,並且是經過家庭會議民主討論通過後實施的,並將公民道德規範教育的有關內容也滲透其中。女兒由此明白了“自由是有邊界的”。

在對女兒的生活習慣、人格、愛心等良性行為的引導和培養上,我們還先後采取了建立家庭代幣獎勵係統、家庭愛心基金,設置家庭感恩節,製作家旗等多種方式,每種方式都蘊涵著科學的教育內涵。

自2004年9月開始,我們創辦了一份獨特的家庭報紙,名為《我愛我家月報》,女兒是報紙的總編,我和妻子分別擔任責編和編審。創辦一年多來,我們堅持“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都是家事;老家新家窮家富家,我愛我家”的辦刊理念,這份報紙已經成了聯係親情和友情的紐帶,女兒也在辦報過程中得到了鍛煉。此外,我們還建立了“快樂家園”家庭網站,激發起了女兒對網站製作的學習熱情,讓她對遊戲也漸漸失去往日的興趣。

這個案例,家庭善於用各種激發情商的規矩和教育活動教育孩子,引導孩子,使孩子獲得及時的教育。這樣有意識地安排十分必要。

孩子缺乏教養,往往就是不懂規矩的表現。懂規矩,就會懂得尊重他人,懂得關心他人。所以一個家庭不能沒有家規,有家規不能不用。

我國古代有很多家規。

比如清代學者朱伯廬先生的《治家格言》,“黎明即起, 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睡,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莫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見富貴而生謅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生驕態者,賤莫甚……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這些規定至今仍然有現實意義。特別是這種“家有家規”的意識,在今天仍是非常需要的。

我國著名的錢氏家族,家族曆史上湧現了很多傑出人物,僅在現代,科學院院士國內外就有一百多人,分布於五十多個國家,亦有出自這個家族的眾多的政治家和學者,而這個家族就有一本流傳千古的《錢氏家訓》。

現在,有些家長,尤其是一些年紀較輕的家長,受各種社會因素影響,缺少家規意識,在家庭生活中,缺少規矩的約束,這不但對於家庭建設不利,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訂家規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主要原則是從實際出發,簡明扼要,持之以恒。針對孩子的家規,不能多少年一貫製,要隨孩子的成長增減內容。一旦有了家規,家長要帶頭遵守。共同遵守家規會形成好的家風,持久不衰,對全家人的發展都有利。

有一位優秀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訂下了四項重要的家規:一是教育孩子從小時抓起,持之以恒;二是高度重視培養的孩子的責任感;三是在家庭裏講民主,家長處處以身作則;四是高度重視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四項家規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堅持不懈,不但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品德習慣,而且使孩子勤奮學習。孩子高中畢業後,考取了重點大學。

家長製定家規要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重視全麵素質的提高,不要光訂有關學習的內容。不論是針對全家的,還是針對孩子的,都應兼顧各個方麵。

其次,對學齡期的孩子,要突出品德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品德和習慣是孩子全麵發展的導向和動力。我們在前邊曾談到,成人是成才的基礎和保證。

再次,家規要合乎情理,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鬆得沒有奔頭。要訂在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度”上。

最後,要有落實家規的措施。家規是約束人的,是否能約束住,要有具體措施。比如,落實文字,人人熟記;定期評價,表揚批評; 家長示範,帶頭自檢; 互相監督,發揚民主;有人違規,適度懲罰;記家庭日記、不斷總結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成功的家庭都有家規,成功的家庭教育都離不開規矩,這是無數事實證明了的。“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嘛。

(五)注意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

溫馨、和睦的親情環境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據專家調查,有四種類型的家庭:民主和睦型、專製矛盾型、放任自流型、兼備型。其中,產生品學兼優學生比率最高的是民主和睦型的家庭。這是因為民主和睦的家庭愛心濃鬱,人際關係和諧,人人都是主人,孩子不僅有幸福感、安全感,而且還有歸屬感、自豪感,孩子做事、求知欲有一種良好的情緒支撐,憂慮少、緊張少、煩躁少,自然有利於培養良好品質與習慣,有利於踏踏實實地搞好學習。

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是怎樣形成的?怎樣表現出來?

1. 互尊互愛

人與人之間互有愛心、互相尊重是關係和諧、融洽的前提和基礎。缺乏尊重的愛心有可能走向偏執,反而損害人際關係。不論在夫妻之間,還是在兩代人、三代人之間莫不如此。

溺愛和嬌慣表麵看,是關心孩子的結果,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把孩子當作不能自理自立的人看待,不是家長正確的愛。嚴厲苛責和諷刺挖苦同樣是缺乏對人的尊重,家長居高臨下,根本沒有人格可言。一位著名教育家說過:我們應盡可能多地要求一個人,更應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

一個初一的男孩子對他的班主任說:“我覺得我媽媽太不尊重我了,我考試成績好些,她就抱住我親個沒完沒了;我考試成績差點,她又歇斯底裏大發作。我真受不了。”

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愛”並不缺少,問題往往出在“尊”上,沒有“尊”就沒有“愛”,請天下父母想一想。

2. 共同活動

家庭是一池活水,她的恬靜與美麗,跟她的流淌與律動分不開。家庭的溫馨和睦生長存在於家庭成員的豐富多彩的共同活動中。一起做飯、做菜,一起打掃、布置房間,一起慶祝節日、生日,一起走親、訪友,一起郊遊、參觀,一起交談、爭議……在共同活動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響,互相學習,良好的氛圍自然形成了。

有的家庭,生活過於死板,除了工作掙錢、吃飯睡覺之外,沒有更多的內容。每個成員都感到生活特別累,生活沒什麼情趣。這樣的家庭應該盡快行動起來,提高生活的精神質量。沒有共同參加的家務,就缺少很多樂趣。

有些家務事就是手工活,但是孩子不一定會幹,比如收拾碗筷,擦桌子之類的活,很多孩子就不肯幹,吃完了飯就坐到一邊去了。這樣的活根本不需要什麼智力,願幹就行。但是很多家長覺得沒必要讓孩子幹,自然,孩子接受了這一事實,慢慢地學會享受,不能體貼父母了。

還有些事有難度,比如炒菜,開始學時,也許孩子有興趣,於是答應學習,這時的智力活動受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影響,等學會了,就不肯幫忙了,說明沒有了興趣。說明智力活動常常受非智力因素影響。這些非智力因素綜合起來就是做人的問題。

3. 同甘共苦

人與人能夠同甘共苦是一種優秀品質,在家庭中反映尤其強烈。人們都知道,“同甘”容易“共苦”難。在人們普遍重視物質利益的今天,“同甘”也變得不那麼容易了。有的家庭錢多了,條件好了,於是有的成員“節外生枝”,把共同創業的艱難忘得一幹二淨,重又把“甘”變成“苦”——精神上的苦。此種現象屢見不鮮,說到底是素質不高、眼光短淺所致。

家境寒苦,最能考驗人。許多家庭經濟不富裕,甚至相當清苦,但是成員之間患難與共,照樣能營造出溫馨和睦的心理氛圍。

今天物質富裕了,更要講究同甘共苦。

4. 互相激勵

人們常說,家庭是每個人的安全的避風港。在這個港灣裏,人不僅能“避風”,而且能得到前進的動力。許多人麵對困境的時候,是家庭給了他戰勝困境的動力和勇氣。

著名作家劉紹棠曾被錯劃為右派,下放農村勞動改造。他的妻子是位華僑,在家庭處在逆境的情況下,這位妻子真正地理解丈夫,一有時間,就風塵仆仆地跑到農村去看望劉紹棠,夫妻的恩愛有增無減。劉紹棠平反之後,回憶起那段時光,特別感謝妻子的愛心、支持和激勵。也因為此,他們的孩子也學有所成。

營造優良的家庭氛圍是必須的,也是不容易的,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其中,夫妻的相濡以沫、默契配合,是至關重要的。

三、做人教育的主要內容

做人教育有很豐富的內容,但歸納起來,我覺得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自我管理上所表現的自我形象;二是與人交往時獲得的認同形象。在此列其主要的幾點概要如下:

(一)培養勤儉力

勤勞節儉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儉無以立人,無法處世。所以在個人品質中占據基礎性位置。勤儉一般都有出息,隻是大出息與小出息之別,但不勤儉肯定是沒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勤勞節儉,相輔相成,不勤勞的人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珍惜勞動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勞。

諸葛亮就是勤儉的典範,而且身體力行,為兒孫做榜樣。他對自己嚴格要求,雖貴為丞相,也絕不搞特殊,堅持“行不言之教”。他一生廉潔奉公,生活儉樸。他在給後主(劉禪)的表上寫著:“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高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諸葛亮這種廉潔的作風,對子孫是無形的教育,為後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父母的身體力行非常重要。同時在孩子消費時,也不放鬆要求。根據情況,父母給孩子零花錢時做好計劃,原則就是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錢。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注意節儉。同時大人要形成統一戰線,不能有的節省,有的大方,給孩子造成很多享受的空間。

(二)培養意誌力

“一個小故事:養牛之道”

我們旅行到鄉間,看到一位老農把喂牛的草料鏟到一間小茅屋的屋簷上,不免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道:

“老公公,你為什麼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讓它吃?”

老農說:“這種草草質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顧;但是我放到讓它勉強可夠得著的屋簷上,它會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個精光。”

為什麼要培養意誌力?因為生活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有沒有意誌力,往往是鑒定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誌。沒有意誌力,幾乎什麼也幹不成。意誌與挫折是相伴而生的,所以意誌教育一定要與挫折相結合。表現在家教中,首先生活中不能讓孩子很順,要什麼就給什麼。要製造適當的緊張,提高一定的門檻。

或者采取延遲滿足的方式。

為了培養孩子的意誌力,父母一定要舍得下狠心,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鄧大鬆自己是個嚴酷、當真的教練,他對事業那種剛強熱誠的追求精神,耳濡目染地影響著鄧亞萍,亞萍從一操拍起頭,父親就給她擬定了嚴酷的鍛煉打算,女兒在鍛煉中飽嚐皮肉之苦,媽媽疼愛了,暗裏對丈夫提出抗議:“不能這麼嚴,這太嚴酷了,好像孩子沒爹沒媽。”丈夫說:“鍛煉是有迷信性的,乒乓球勾當是手藝性的勾當,不像短跑、舉重,超負荷會帶來副感化。”女兒卻隨著父親而上行下效,因為耐久鍛煉對苦毫不在意,反而以苦為樂。當女兒因個子矮、胳膊短被省隊勸退回家、悲傷得大哭時,父親鼓勵並輔佐女兒,使女兒從逆境中看到自己的優勢,增強了自信,又培育了優秀的心理素質。因為童年時心思、質量、意誌、手藝、技巧都取得周全的嚴酷的培育,所以一個先天並不好的孩子能成長為優秀的人才。

有個孩子想玩遊戲,爸爸明白,千萬要控製孩子玩遊戲的心理,但是也不能堵住,於是他說:“可以,但要唱一首兒歌,一定要唱好。同時玩遊戲的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唱歌好啊,孩子也高興,就認真唱了,爸爸引導孩子如何再唱好點,在爸爸指點下,孩子唱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有興致。半小時遊戲很快就玩完了。孩子有些不舍,但想到爸爸講的要信守諾言,隻有停止了。就在這個過程中,爸爸模仿著剛才的兒歌也寫了一段歌詞。就叫孩子來鑒定,就這樣孩子被爸爸吸引著,鼓勵著,也去模仿寫歌詞或者叫一段話吧。但是孩子同時提出還要玩遊戲的請求,“可以啊,但是要知道玩多了遊戲不好。”於是爸爸就與孩子一起討論玩遊戲的好處壞處,從而引導孩子思考,又同時做了孩子的工作,使孩子明白,越是好玩的,越是要警惕的。

這位爸爸采取的就是延遲滿足的方式。

一歲至一歲半的寶寶,開始進入了延遲滿足能力發展的關鍵期,要對他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培養了。

什麼是延遲滿足?

簡單地說,麵臨即時滿足時的“等一等”。延遲滿足是幼兒自我控製的表現之一,反映的是一個孩子在麵臨種種誘惑時,能否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控製自己的即時衝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製能力。延遲滿足不僅是幼兒自我控製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教育兒童社會化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

延遲滿足能力對寶寶未來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兒童,未來更容易發展出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更能抵製住即刻滿足的誘惑,而實現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目標。

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在未來發展傾向上則缺乏上述品質,容易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不回家、貪睡懶覺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也相對較多;進入青春期後,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縮、固執,優柔寡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寶寶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1. 根據不同的年齡合理掌握延遲滿足的時間和方式

因孩子的年齡、需求不同,父母給予其延遲滿足的時間和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比如剛出生的寶寶主要是生理需求,當他們餓了或渴了,就會嗷嗷大哭。父母可以稍微晚幾秒給孩子喂奶、喂水,“寶寶,等等,看媽媽這裏有事,媽媽也著急,但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完。”讓他們從小就學會等待,並且在等待中學會理解人。

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至兩三歲,孩子的需求逐漸多起來,父母要學會分析孩子的合理需求,給予不同的延遲滿足方式:可以推遲滿足時間,讓孩子學會等待;也可以讓孩子付出勞動或努力。比如寶寶喜歡上了一台遙控車,這時父母可以告訴寶寶等他過生日時,父母再買給他。如孩子想要一輛自行車,父母可以讓他幫忙做家務一星期,然後再買給她。這樣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珍惜。當然,父母的許諾都要得到兌現,不然孩子會覺得這是你故意拖延的借口。

2. 說明延遲滿足的理由

如孩子想玩秋千,父母可以告訴他:“秋千是公共玩具,需要排隊等候,等其他的小朋友玩完了,你再玩。”如孩子想要一件很貴的玩具,父母可以告訴他:“這個玩具太貴了,等你長大一些,再買給你玩。”這些理由很重要,等待中不僅鍛煉了毅力,還可以讓孩子明白很多事理。生活中很多父母不願多想,隨便答應孩子,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教育的機會。

3. 冷靜對待孩子的任性哭鬧

有的孩子很任性,當父母不能即時滿足他們的要求時,他們會通過哭鬧來與父母抗爭,這時父母一定要冷靜對待,態度堅決,不能有半點讓步。必須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東西並不是想要,就可以立即得到。當孩子發現哭鬧不能解決問題時,他就會試著按照父母的意圖做,要麼等待,要麼通過付出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