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擺正關係(1 / 3)

一、畸形現狀

我們先看一則調查。

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李立榮、林榮日曾主持進行了《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的調查》,盧灣、閔行、寶山、青浦等區約1300戶家庭參與了調查。調查顯示,孩子的教育投資普遍受到上海家庭的重視,“請家教”、“上輔導班”和“出國留學”位居前三位,家長更多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對做人方麵的教育仍普遍忽視。占調查總數46.5%的上海家庭曾經為子女請過家教。當問及請家教的原因時,選擇最多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習成績”,比例達46.9%,而選擇“孩子跟不上課程進度”的僅占16.3%。可見,請家教已經不隻是成績較差孩子的選擇,家長不滿足於孩子的學習僅僅是“跟上進度”,而是要向“更好”靠近。

隨著孩子就讀層級的提高,為提高學習成績而請家教的現象越發顯著,從幼兒園的5%,到小學13%,初中18%,再到高中階段的44.9%,呈現一種絕對正比例上升的態勢。這一狀況除了與孩子課業負擔逐漸加重有關,更主要的原因在於,教育層級的提高使孩子麵臨的學習壓力也不斷加大,孩子學習成績又直接決定著他們考取名牌大學的幾率以及更長遠的就業。

調查同樣顯示,英語類輔導班最受家長推崇。

調查者按目的將輔導班分為輔導功課類、參加競賽類和培養興趣類三大類。調查結果顯示,曾經選擇過這三種輔導班的上海家庭比例分別為45.1%、15.7%和54.3%。

從更為具體的類別來看,選擇最多的依次是英語類(58.8%)、電腦類(27.5%)、書畫類(26.1%)、樂器類(19.2%)、舞蹈類(18.7%)、手工製作類(10.7%)、歌詠類(9.7%)。

調查還顯示,隨著就讀層級的上升,選擇功課輔導班的家庭越來越多,選擇興趣輔導班的家庭越來越少。可以看出,隨著課業壓力增大和升學競爭的到來,上海家庭對孩子功課的關注開始占據更主要的地位,而對孩子興趣的培養則退居次要地位。

其實,這種現象不隻在上海,全國各地,請家教的,基本上都是圍繞提高孩子學業成績著想的,教育功利性非常明顯。

受這種過分功利化的教育影響,許多家長也淡化了對孩子的全麵教育。

本來僅就“考取大學就是有出息”這一點看,重視分數和技能,應該是無可厚非的,大學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學府,能夠進大學深造,當然是有出息,我們不能吃不了葡萄就說葡萄酸。但是任何事都應該有個“度”,過度就會物極必反,好事變成壞事,容易用死的知識來套住靈活多樣的人,以至把人框死。忽視全麵育人的教育,肯定是很不科學的教育。

其中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拋棄了做人教育,這包括道德培養,處世素質,生存技能,生命價值,甚至包括終身必須的學習習慣。在很多中小學校基本不談做人教育,一切就是分數。

正是因為如此,孩子越到高年級越難教。到了高中,學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寸步難行了。

也有的家長很重視全麵教育,但是一旦當它與孩子的學業發生矛盾時,這個重心就必然發生了移位。雖然應試題中肯定也包括對學生道德的引導,但是做題與做人的實踐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恰恰是道德有明顯缺陷的學生。

因為孩子要學習,其他事就可以不用管。孩子要學習,成了掩飾孩子做家務不足的最好借口。

比如家裏來客人了,他可以以學習為借口不必接待;時間一長,就沒有了接待人的習慣了,所以現在我們無論走到哪家,很少有孩子主動來接待人的。用餐禮儀也不再講究了。以前我們總記得大人教我們,好菜要讓著客人吃,現在不是,孩子依然可以隻顧自己享受。孩子走親戚,用餐也是有規矩的,但是現在什麼規矩也沒有了。這當然不僅僅是應試的原因。

在學校裏,還經常看到,勞動幹得更多的往往是成績一般的學生。並且成績好的學生不幹活會得到更多的原諒。這種原諒,有些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成績好的學生一般表現得自覺些,但是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所應盡的勞動義務應該是一樣的。

二、做人教育是家教的核心

父母應擺正學業教育和做人教育的位置,做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一)做人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做人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基礎。做人與知識的關係好比一個人拿著刀,好人拿刀做好事,壞人拿刀做壞事,刀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隻是拿刀的人不同。一個孩子品德如何,將決定他前進的方向。做人到位是他嚴格要求自己追求進步的動力,也是他把學習搞好的重要保證。

做人往往是一個人智力學業成功的領航員和護航員。不管以後朝哪個方向發展,做什麼工作,都首先要求做人過關。

一個擁有優秀品格的人,必將受到廣泛歡迎,他的人生和事業也必將因他的優秀品格而步入坦途。一個缺失優秀品格的人,即便他具備了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因為決定能否把事情做好的不僅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格。所以說,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李嘉誠70多歲,是華人世界的財富狀元,也是大陸商人的偶像。但是他待人沒有一點架子。他接待客人,進電梯口,他在門口等客人,然後給客人發名片,這已經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李先生的身份和地位已經不用名片了!為了大家都舒服,跟大家照相,照相站的位置,由抽簽決定,抽號照相後又抽個號,說是吃飯的位置,也是為了大家舒服。他講要“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要建立自我,同時要追求無我,把自己融入生活和社會當中,不要給大家壓力,讓大家感覺不到你的存在,來接納你,喜歡你。

吃飯時,每個桌坐15分鍾,總共4桌,每桌15分鍾,正好一小時。臨走的時候他說一定要和大家握手告別,每個人都要握到,包括邊上的服務人員,然後又送大家到電梯口,直到電梯關上才走。這就是他的追求無我,顯然,在這個過程中他都做到了。

中國自古就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說法,李嘉誠先生與其說是一位偉大的商人,倒不如說是一位偉大的智者,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情商高手。他深知做事與做人的辯證關係,做事自強不息,轟轟烈烈,建立自我;做人厚德載物,謹小慎微,追求無我。他的財富帝國令人讚歎,他的卓越品質令人敬仰,他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