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擺正關係(2 / 3)

李嘉誠的商業成功,其實更是他做人的成功。

在生意場上,有句名言,就是做生意先做朋友。

有一個工程公司的老板,在外人看來他處事低調,為人厚道。對待甲方(工程發包單位)的高級領導和關鍵人物他不敢怠慢,就是對於甲方的一般人員,甚至是不相關的人,他也畢恭畢敬,和善客氣。

他經常與甲方的一些年輕人打得火熱,年輕人結婚他送禮祝福,生了孩子他自然也給孩子包上紅包。年輕人從科員晉升為副科長、科長什麼的,他更是擺上宴席以示祝賀。明眼的人都知道,這位老板並非無的放矢,他眼前做的似乎是“虧本”的買賣,但日後肯定會得到加倍的回報。事實也確是如此,在工程建設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很多施工企業等米下鍋,吃了上頓沒下頓,而他的公司卻工程不斷,熱火朝天,收入年年提高。因為,他確實就像一個農民一樣,辛勤地耕耘著人脈資源的沃土,很多原來無名的小字輩現在都站在了甲方企業重要的位置上,凡是他投的標基本上沒有落空的,這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人說他人品厚道誠實,有人說他善於放長線釣大魚。不管怎麼說,他經營人脈的長遠眼光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

做人本該真誠,不必有功利目的,更何況人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然,但不管你的動機如何,都要把道德修煉到位,既快樂了自己,給了自己無限風景,又點亮了別人。

(二)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

中國傳統家教的鮮明特點就是注重教子做人。孔孟之道首重“人倫”,“明人倫”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務,“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第一件事情,並且做人問題不僅關乎本族本人的利益,還與國家興亡直接有聯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中國曆代關於家教的家規、家訓、家範無一不把教子做人作為首要內容;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無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麵為世人稱頌。

所謂父賢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些都成為家庭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內容。孟子能成為大學問家,不是他的母親懂多少學問。據曆史記載,孟母並沒有認真鑽研什麼經典書籍,也沒有像老師啃書那樣教孟子,主要就是為孟子成長不斷選擇環境,也就是教孟子如何做一個上進的人,培養孟子勤奮學習的習慣,傳授做人的道理。孟母主要承擔著教孟子做人的責任。

當然古代家庭教育也重視孩子的專長和技能教育,但做人教育仍然一直是古代所有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明代教育家總結德育為首的人生道理,“人之享用,必視於德。高貴福澤,厚吾之生,惟修德為克勝之,德薄則弗克勝,福禍無日矣”。有了道德,就能享受人生幸福。如果不講道德,死後也無葬身之地。北宋中期包拯針對當時社會腐敗的狀況,特別重視後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請石匠將他立下的家訓“後世子孫仕宦,在犯贓濫者,不得入歸本家,亡死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若孫也”刻在碑上,將碑鑲立於堂屋的東壁,令子孫時時觀瞻,嚴格奉行。

社會發展到今天,自然有今天做人教育的內涵,但是德育為首的思想是不能改變的。孩子如果不孝敬父母,再有本事,對父母來說,隻能會帶來無窮傷害,對社會來講就會帶來一種不安定因素,流傳一種不文明的毒素。反之,如果孩子沒有學會什麼本事,但是很孝敬父母,也許生活會貧苦些,但是幸福依然洋溢在家庭裏。

有一位殘疾的父親,他女兒上學之初是個身體差、紀律差、成績差的後進生,經過家長和老師長期精心教育,最終把她培養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優秀生。2002年,她被美國、英國、新加坡三國的12所名校同時錄取,選擇去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電子工程專業。

這對夫妻對家庭教育的感悟就是以德育人,他們說,最能引以為豪的就是女兒人品好,懂事孝順。他身高僅1.3米,妻子也隻1.4米多一點,但1.66米的女兒一點都不嫌我們醜,很樂意和父母一起逛街。因為在這個家庭教育中始終貫穿著愛的教育。在她兩歲的時候,父親就抱著她去杭州市工人文化宮參加拯救大熊貓的捐款。1993年11月,杭州民政局發起“援助孤兒”行動,父母鼓勵女兒獨自去報社捐款。這件事不但鍛煉了她獨立辦事的能力,也培養了她助人為樂的品質。

身殘,很容易被生活拋棄,被世人所看不起,但是這對夫妻沒有喪失生活信心,而是滿懷熱情地給予孩子道德教育,這個女兒能夠成功,應該是道德教育的美好果實。

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是做人教育,也就是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獨立性、互助性和協作性,以及善良、無私的品質等。

父母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那麼教會孩子做人,就是人生的第一堂課,也是終身相隨的課。家庭教育是孩子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是一切教育的起點。相對於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對於孩子從小從生活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習慣、文明行為、高尚品德的影響和作用更大。父母要把培養孩子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品德高尚作為首要職責,不要把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務推給學校和社會。

傅雷是我國一位著名的文學藝術翻譯家。他學貫中西,知識淵博,一生為中國讀者翻譯了三十多部世界文學名著,寫過不少文藝和社會評論,還撰寫過不少的散文作品。他一生除了做學問就是培育子女,《傅雷家書》就充分體現了他的為人父母觀。

在傅雷對子女灌輸的思想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愛國。長子、著名音樂家傅聰在許多文章中都提到父親從他懂事起就教育他“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而什麼時候都要“不失赤子之心”。

20世紀50年代初,傅聰出國留學,傅雷更是牽腸掛肚,生怕兒子年少離家出國,長成了忘記生他養他的這片國土的秉性。一次,他和友人談到傅聰在國外的藝術成就,興奮之中也不無擔憂地說:“我擔心的是他身居國外,對祖國的實況有所隔閡,埋頭藝術生活,最容易脫離實際,脫離政治,不要在政治上產生什麼失誤、受到什麼任何挫折才好。”為此,他許多次在信中向兒子介紹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介紹中國人民在改造家園,與大自然搏鬥時表現出的英雄氣概和大公無私的精神,用以激勵兒子的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