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家務事對人的全麵發展的好處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是很優秀的民族,出了很多世界一流人才,如愛因斯坦、洛克菲勒、杜拉克、弗羅伊德、門德爾鬆、畢加索、馬克思……美國億萬富翁中有2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中也有20%是猶太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各行業的優秀人才中,很大一部分就出自猶太民族。其原因是多方麵的,聯係今天的話題,我們要提一點,就是猶太人的家教非常成功。有一本書叫做《放下孩子:猶太人的家教製勝之道》向我們提供了如何看待世界、看待生活和家庭的全新思路和方法,本書告訴我們:第一,“家務事是人生的基礎課程”,家務勞動對於培養孩子各種優秀品質具備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通過讓孩子做家務,我們想要讓他們領會,這些瑣事很可能就是伴隨他們最久的財富,有助於他們成為獨當一麵的大人、富有責任感的社會成員以及慈愛的父母。第二,通過重視餐桌上的文化與遵守飲食教規,父母與孩子劃清心理界限,讓孩子練習選擇和決定,讓孩子對自己負責,並培養孩子的感恩和自律心。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一)首先解決培養什麼人的問題
教育應該造就富有個性和獨創性、具備為人類服務的心誌和才能的人。
1. 教育的目標應促使人全麵又自由的發展
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其培養的人才最終應把為社會服務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人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員,從生到死,社會都支配著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人是為別人而生存,不要忘記個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是依靠別人的勞動而獲得。自己同樣要努力回報他人和社會。因此愛因斯坦認為,不應該把學校簡單看作是一種傳授知識的場所,應當培養、發展青年人那些有益於公共福利的品質和才能。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誌願的、規格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
2. 學生成才的手段就是通過行動
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推斷,學校的目的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應當把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放在首位。然而,不能用道德說教來達到培養人的目的;言詞永遠是空洞的,人格不是靠言語,而是靠勞動和行動來形成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的實際行動。從兒童的第一次寫字,到大學生寫博士學位論文,都是如此。所以對學校來說,最好就是解放雙手,解放大腦,讓學生充分自由發展,而不是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開展工作。教師使用的強製手段要盡可能少些。而高考束縛著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得不到自由發展。
(二)家務事有利於全麵發展
考察做家務事對人才成長是否有用,也是要立足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做家務事在一定程度上靠學生自身的勞動和行動來鼓勵學生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不僅有智力的,還有體力的,道德的、心態的等等,一點一滴的家務事成就一個大人物。
打個比方,我想使我的右胳膊比別人粗,我隻動我的右胳膊,身體其他部分都不動,這樣行不行呢?結果肯定是否定的,因為沒基礎。一個人如果全身整個係統都不動,隻動一個右胳膊,可能這個胳膊會比另外一個胳膊粗,但絕對不會比別人的胳膊粗,因為全身已經衰微了。同樣,要想使自己的學習好,天天光學習是不行的,必須讓整個人格健全,要學會做家務、要有朋友、要會和他人相處等等。凡是人性的部分,一定要把它豐滿起來;同時抓緊學習,這樣學習成績才會好。孩子一旦懂得這個道理,做家務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1. 培養勞動習慣有利於提高自理能力
從小就幹家務活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比不幹家務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人人都將要成家,所以人人都得會家務。
2. 培養關心他人照顧他人的愛心
孩子做了家務事,就等於減少了大人做家務的負擔。今天為家人做事,明天到社會上就知道為社會承擔責任。如果說社會可以比作大家庭,是我們將來每個人生存和工作的大地方,那麼為了能夠在社會做好事情,就得從現在小家庭開始練習。
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3. 家務事刺激多種感官,有利於成長
力所能及的勞動,能增加孩子獲得多種感官刺激的機會,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調節精神,促進其高效率的學習。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多種感官刺激,激發心智,促進腦力提高。
兒童教育學家中島博士的研究表明,孩子幹家務活兒可以使他們有盡可能多的機會,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這些刺激信息傳入大腦,便可形成智能,發展孩子的動作、語言和技能等。
4. 有利於動手能力
做家務增加感官經驗,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其結果就是不知不覺促進了孩子的文化學習。有些孩子在生活中幾乎都不用動手,在學習上就易懶惰,能動嘴不動筆,能不動就不動。這種個性一旦形成,會影響他學習、生活的主動性。
5. 家務活動還可培養孩子各種各樣的協調能力,對於神經係統功能的完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有的孩子寫字出格、把加號看成減號等,這些並非隻是粗心大意所致。尤其是小年齡段,根源在於孩子的手眼協調性差。而訓練手眼協調的方式就是多做精細動作。像擇菜、揀豆等活兒可鍛煉手指小肌肉的靈活性;擦桌子時眼、手必須跟著抹布走,這就是在練手眼協調。
6. 做家務使人有條理
家務勞動在很多情況下要求有條有理地去做,無形中會使孩子遵守秩序,有條理地生活。這種條理也是學習所必需的,因為很多知識獲得的途徑就需要梳理。
7. 做家務使人珍惜時間
做家務表麵看占用了學習時間,但就是如此,激發人更加愛惜時間,珍惜學習。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家裏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但就是因為家務多,才更珍惜時間,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裏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麵包,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晚上,他在小油燈下讀書時讀到深夜。
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伊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林肯的勤奮好學,就是由於他學習的機會太少的緣故,越少越珍惜。所謂得到的不珍惜,失去了的才讓人珍惜。因為珍惜,所以學習成了自覺行為。
很多成功人都會做家務事。做家務事,鍛煉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卡耐基是一位質樸而謙誠的人。他熱情、友善,忠誠;並且具有堅強的信念、充沛的精力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毅力。他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裏。他的父親是一個勤勉的農夫,他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婚前她曾做過教員。卡耐基的童年和其他美國中西部農家的男孩子一樣,幫助家裏做雜事、趕牛、擠牛奶;還一度為人揀草莓,割野草,一小時賺五分錢。在那個沒有農業機械的年代,他和父親一起做著繁重的農活。可是年年河水泛濫,衝毀莊稼,往往使他們一年的辛勞付諸東流,全家人過著貧困的生活。
但是,家境的貧困,使年輕的卡耐基必須為受教育而努力奮鬥。高中畢業後考取了密蘇裏州華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這個時候,他的家已把原來的農場賣掉,遷到華倫斯堡師範學院附近。雖然得到學校全額獎學金,但還必須參加各種工作,以賺取必要的學習費用;同時更加努力學習,為了在演講比賽上獲勝,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練習演講,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然而他最終獲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