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很多家長會實行金錢獎勵,這肯定不行,因為這種交易性質太強。要告訴孩子做家務跟學習,跟愛媽媽是同等重要的,這是人生必備的東西,必備的東西是不能談價錢的。生意上可以進行交易,但是感情、家庭關係是絕對不能用金錢進行交易的。
做法1:何不試試在家務事中讓孩子來點承包,為孩子在家務事中開辟一塊“責任田”呢?
當家長提供給孩子家務勞動的崗位,適當地“逼”和引導孩子做些家務事,拖地抹桌、整理房間時給孩子留一塊“自留地”;洗刷餐具、澆花喂貓時為孩子開辟一塊“責任田”;甚至,買菜購物也讓孩子經營經營,讓孩子當當家,算計算計家中的柴米油鹽事。孩子對自己的“承包對象”,總是會苦心經營,盡情愛護,力求規範。
這樣,通過家務事“承包”,激發了孩子學做家務事、喜幹家務事的興趣。
通過承包,孩子會變得更勤快、懂事,生活的自理能力也將相應提高。
做法2:拓寬學習空間。
周末孩子的時間多些,我引導一位家長這樣做:
帶孩子到工廠裏,要求孩子與工人一起工作和生活,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這是工作的環境,是教人體驗艱辛的環境,也是培養民生意識的環境,是叫人善良的環境。孩子堅持不了,就看,看工人的工作,觀察工人的表現,哪個好,哪個不好。可是他看不出來,說都好。怎麼好呢?專心,都埋著頭幹活,沒有一個看我的。專心有什麼好呢?質量有保證了。工人為什麼能專心呢?說到底是生活所迫。但是我們並不是要孩子回到這種生活狀態,而是要教育孩子有更高的生活追求。工人拿多少工資,就要承擔著多少責任,一份工資一份責任。我跟他開出藥方,或者讓你的孩子跟著你,體驗你的工作,爸爸有錢了,但是都是辛苦掙來的。
也可以叫孩子親近更大的老板,看這些大老板怎樣生活。所以我問這位家長,有沒有讓孩子效仿的老板朋友?有,有一位身價上億元的食品加工業的富翁。一個星期天,這位老板朋友很“大方”地請這位學生在希爾頓大酒店邊吃邊聊,也不過是在大堂吃100多元一位的自助餐,“我平時都是這樣,你別介意”。為他開林肯車的司機還不參加,在外麵等著,吃一個5元錢的盒飯。吃完中飯後,一起上工廠看看。這裏原來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廠房,被他買了下來,準備建造成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副食品加工廠。夜色中,這位老板向工地走去,讓司機送這位學生回去。路上司機對這位學生說,老板到了工廠就住下,就住在民工的隔壁房子裏,從來不住酒店。平時都是與工人一起在工地吃粗茶淡飯……
做法3:大興公益事業,要求社會各方通力合作。
教育不僅是家庭和學校的事,人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就離不開社會的教育。我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一直沒有重視學生的成長環境。
比如各地都要加強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建設。盡量不收費或者低收費。
製定名勝古跡旅遊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青少年優惠力度,盡量不收費或者低收費。
製定廠礦企業配合實驗的陽光政策,讓青少年有實踐基地,有實踐時間,有實踐保障措施。
製定社區相關教育責任製和考評製。對青少年成長承擔起指導、監督和落實責任。
製定領導幹部相關教育責任製和考評製。像抓經濟一樣來抓教育問題。
這樣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學校教育等結合起來,開拓了新的家教空間,讓學生有事可為,有事大為。
“海外風”
據調查,在美國的各個幼兒園,都設有美勞角、木工角等,經常對孩子們講述節約和保護森林、海洋等資源的重要性。
在韓國的學校中,很重視對學生進行熱愛農民,珍惜糧食的教育,那裏豎著漢字條幅“農者天下之大本”。
在德國的法律中,明文規定不同年齡的孩子,應當在家幫助父母親完成什麼樣的家務活。
最近,在德國又掀起了一個新的旅遊熱點——參觀工廠,家長們在帶孩子外出旅遊時,喜歡同孩子一道到工廠去。
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華人們繼承了祖先的勤勞致富,節儉持家的好傳統,在當地成了富民,但是,他們仍堅持“子女不沾父母光”的教育,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致富。
在巴黎維萊特科學城三萬平方米的園區內,有一家專門為15歲以下的兒童開辟的“少年兒童工藝廳”,讓孩子們模擬工業生產中現代化的操作程序,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產技能。
在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目標和課程中,很重視“勤勞與奉獻,熱愛家庭,孝敬父母,愛國心和園林藝術”等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他們培養孩子,就已經將書本學習和生活視野、實踐操作能力結合起來。
在日本的城市中,由於住高層和超高層的居民多,他們的孩子到戶外活動以及同小夥伴們交往的機會少於其他孩子,因此,在家裏做些培育花木、飼養小動物等家務活,也可以收到多方麵的教育效果。他們說:“家務活能使孩子意識到他是重要的家庭成員,能獲得成年人的成功和幸福。”
你也許不相信,現在日本兒童最熱門的遊戲場所是“廚房”;書店最熱銷的書籍是“兒童料理食譜”;百貨公司家電部門當紅的是“兒童專用櫥具”;電視台正叫座的節目是NHK的“兒童烹飪”。
小朋友進廚房,在許多父母眼中是危險、麻煩的事。那麼日本為什麼興起教子幹家務的風氣呢?這股風氣的興起來自社會各界的推波助瀾,包括幼教界、媒體、社會學家、烹飪學校及兒童產品廠商,他們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務對小朋友和家庭的好處。
近年來,英國興起一種家庭教育的新概念——家庭學習。
“家庭學習”一詞所傳遞的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它是指各種類型的家庭在一切可能環境下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學習。相對於傳統的家庭教育,英國的家庭學習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它強調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是學習者,而非僅僅是兒童個人。“家庭學習”認為在家中所有人都有不足,都應抓住機會發展完善自己,都應是學習者。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家庭的母親、老年人以及缺乏教育的年輕人要獲得特殊的知識技能學習。
其次,家庭學習特別強調兒童、父母、教師、社區等之間的聯係與合作。研究表明,當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一同學習時,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然而隻有學校、社區與家庭進行多方合作,才能為兒童、父母提供廣泛的共同學習的機會,使課堂和學習無處不在。學校應是家庭學習活動的主要發起者,社區也應是重要的組織者和資源提供者。
再次,家庭學習強調使兒童獲得成功感,培養兒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充分發揮兒童的主體性,調動兒童的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始終尊重、理解、信任兒童,讓兒童主動地發展;強調使兒童在認知、社會性、情感等方麵獲得全麵發展。
芬蘭開展“家政體驗”,讓學生在走上社會之前,學會和掌握一點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和技能。家政體驗的內容包括:烹調、針織、洗衣、燙衣、縫紉、整理房間、擦皮鞋等生活必不可少的環節。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還要學會“哄小孩”這門學問。
中學生每周要體驗家政兩至三個課時,其程序是:老師講理論知識後自行操作、自行總結,如果是體驗烹調,要把食品全部吃掉。有時還留家庭體驗作業,根據經濟、營養、味道三項標準,在家做一頓飯,由父母食用後做出評價,將結果報告學校。
家政體驗除了學習生活知識外,還通過小組活動增強對相互合作的認識,這對於學生們日後組織家庭,同家庭成員分擔家務與合作極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