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雖然貧困,但是他們培養了吃苦的能力,以致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夠不怕艱辛,敢於挑戰。這就是做家務帶來的不可估量的力量和價值。
8. 做家務有利於積累生活,為寫作做充分準備
有個奶奶等孩子做完了作業,帶孩子做飯。她拿出20元錢讓孩子到市場買菜,她跟在孩子後麵,看孩子怎麼買,盡量讓孩子做主,第一次孩子買的都是自己喜歡的菜。第二次奶奶提醒孫子也要兼顧奶奶的口味。買菜時,孩子學會了計算,雖然麻煩,但孩子得到了鍛煉;做飯時,要切菜,開始奶奶提心吊膽,怕切了手,做菜時,又擔心燒了孩子,一天下來,奶奶比孩子做飯累多了。但是以後就好多了。每次做完家務後,就要求孩子把這一天的活動寫出來,因為有了生活體驗,孩子有了材料,就不怕作文了。
據國際兒童機構的統計,世界各國兒童中,以美國兒童幹家務活最多,時間也最長,平均每天1. 2小時以上,父母親們從小培養孩子勤勞和節儉的意識和品行,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能力。
有位家長自豪地介紹說:“每到節假日,我們就會要求孩子做點家務事,諸如做飯、洗碗、拖地等,以鍛煉她適應社會的能力。現在,她已把適當做些家務事當做一種樂趣,而且已從做家務事中體會到父母勞動的艱辛,能主動體貼父母,搶著做些家務事。”
孩子從小具備了做家務的習慣和技能,此時做家務的優點已遠遠超出做家務自身的價值。也就是說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著眼點不應放在勞動的效益上,而應放在勞動對他個性發展的意義上。
勞動,省去了父母很多抽象的說教,勞動,提高了適應社會的能力。也許他比我國現在同齡的學生同期掌握的知識少了,但是他那種成功人應具有的優秀品質卻是同齡人無法奢望的。
近年來,湖南省瀏陽市永安中學的老師對全校的學生進行家訪時發現,在家承擔了固定家務事的學生,都有勤奮、節儉、自律等共同的良好品格,自立自強意識濃。學習上,他們積極主動,協作意識強。為了解學生在家從事家務事的情況,筆者也專門做了一份問卷調查,調查中發現,適當從事一些家務勞動,學生受益無窮。
“剛開始做家務事時,我覺得做家務事蠻好玩的,以後也就慢慢習慣了,再後來覺得做家務已是自己的一份職責了。隻要有空,自己就會利用學習之餘適當做些家務事。”
“做家務,開始不願做,其實真做了,也沒有什麼難度,也不會耽誤學習。”
“通過做點家務事,讓我懂得了大人們勞動的艱辛,從而更加體會他們的不容易。從而使自己能更加孝敬父母和長輩,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弱化應試教育
做家務就是幫助大家消除或弱化教育功利性心理。目前,應試教育成為鼓勵孩子做家務事的最大障礙。隻搞分數掛帥,就會使學校和家長為分數繃緊一根弦,束縛學校和家長。弱化了應試教育,分數就隻能成為評價學生很多指標中的一個。
當然應試教育也是一種教育,是千萬種教育的一種。從人的特性講,它隻能適合一部分學生,但是成為壟斷性教育方式,顯然會阻礙學生發展。為了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就要有各種教育形式,並且孩子年齡越小,越要注意全麵,從小打好各方麵的基礎。弱化應試教育,有利於保障學生全麵發展,挖掘各種素質。
其次,人本身就有不同的潛能。如何挖掘孩子的潛能應該是教育的一大任務。
2006年,有位少年僅16歲考取了清華大學,他就是來自東北育才中學超常班的彭成。
“彭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是很強的,上小學時就能做飯,平時在家裏還做家務。但他畢竟是個孩子,有些孩子氣,比如考完試後,把家務活都包了;後來等成績的時候鬧心了,又不管了;成績出來後,特別高興又把家務全包了。”爸爸說起兒子很是自豪。
——2006/07/26《沈陽今報》
三、家長自己要能狠下心來,盡量放手讓孩子做
我曾看過一篇關於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教育,他父母在他三四歲時就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洗臉時,讓孩子自己端水盆,雖然灑了一地水,孩子哭著,但家長就是站在一旁不幫忙,直至洗好臉,把地上的水擦幹淨為止,我想,這就是自理。
為此家長要學會耐心等待,常做激勵孩子的工作。
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孩子可能拿著掃把卻掃不幹淨地;可能整鋪床卻總也弄不平整;可能在洗碗時,打碎了碗;再或者想整理玩具,卻不能堅持。因此,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很好,他們需要時間。當他第一次嚐試的時候,等著他,給他充足的時間,讓他慢慢適應,並不斷鼓勵他。當他失望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當他進步的時候,稱讚他,激勵他。要善於發現他的每一點滴進步,常鼓勵,多誇獎!在家長的鼓勵聲中,孩子會不斷發現自己能力的提高。而不能一看到孩子動作慢,做得不夠好,就馬上湊過去幫著孩子做。相信,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定會收獲多多,不斷成長。
有個深有體會的人自述:
我媽媽是一個非常勤快的人,勤快到什麼事情都不讓我做的地步,以至於我在剛結婚的時候,連一條褲子都不會疊。所以我想,不能這樣對待我兒子。我的兒子從五歲起我就讓他學著幹家務了。看著小個子趴在地上擦地板,鄰居們都笑了,母親更是笑得眼淚都掉出來了,不住地說:“真是懶娘養個勤孩子啊。”
後來兒子上了小學,懂事了,學會抗議了,說我是剝削階級,剝削他的勞動力,從此拒絕幹家務。這時我就想了一個妙招,不再給他零用錢,如果想要零用錢的話必須靠勞動來換取,比如洗一次碗給兩元錢,倒一次垃圾給一元錢等等。這招還真管用,為了得到零用錢買好吃的零食,買好玩的玩具,他又接手了幹家務的任務,而且幹得非常好。以前洗個碗,弄得滿廚房和滿身的水,現在不但不會把水濺出來,而且把碗洗得比我還幹淨。我覺得這樣很好,不但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而且讓他知道唯有勞動,才能獲得報酬的道理。讓他從小就杜絕不勞而獲的思想,這樣將來才不會做“啃老族”。
以前我用的是配置很低的電腦,後來換了新房子就把老電腦給換成了配置很高的新電腦,但以前寫的一些小說就沒了。要重新給出版社出書就得照著已經出版的樣書再次輸入電腦,然後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出版社。
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打字讓我很頭痛,於是我又想到了兒子,讓他來給我打字,給予他低廉的報酬。這樣不但我輕鬆了,還鍛煉了兒子的打字速度和拚音能力。
看著學習工作兩不誤的兒子,我感歎道:還是做個懶娘好啊,不但自己輕鬆,還能鍛煉了孩子,讓他變得更加有用和懂事。
奉勸所有有小孩子的父母,不要一味地讓他們死讀書,從而喪失了動手能力和道德準則,這世界除了念書還有生活。都來學學我吧,讓家裏多個廉價“童工”,那可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哦。
父母“懶”一點,恰恰對孩子有用。事情就是這麼多,你不做,總得有人做,你做了,孩子當然沒有家務做了。父母“懶”一些,正是為了孩子好。真正對孩子好的家長,就應該是放手讓孩子幹。
四、創新家務事的做法
“我也知道,讓孩子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處,但問題是,現在叫孩子幹一點家務事很困難,孩子不是躲就是拖,你說我該怎麼辦?”一位家長向我訴說和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