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現狀透視(1 / 2)

做家務是人一生中最常從事的活動之一,甚至是絕大多數人不可回避的事情。但在現實中,孩子不做家務成了最常見的現象。

有些是父母舍不得,有些是大人的空閑多了,往往用不著孩子做家務;還有些是孩子的學習任務繁重,甚至有些小孩的學業負擔比家長的工作負擔還要重,誰還會有意騰出家務事讓小孩辛苦呢?

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認識上的誤區。擔心孩子做家務會影響學習,以為不做家務就可以集中精力學習:“你的任務是好好學習,趕緊去做作業,考出好成績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很多家長狹隘地認為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書本學習中去,就是最好的。遇到孩子成績不好時,也總是會這樣埋怨:“我沒有叫你做什麼,怎麼會成績不好呢?天天在想什麼?”似乎孩子什麼事都不做,就能保證孩子學習好。為了孩子考大學,父母把全部家務承擔下來,不讓子女插手。

我有個東莞市的朋友,從事會計工作。除了上班時間,其他時間全是屬於孩子的,她經常喊忙,就一個女孩,但什麼家務都包辦了,一點休閑時間也沒有。事情總是相對的,家長獨自忙碌,孩子就沒有這份忙碌,但是沒有這份忙碌,學習時間多了,但是學習並不一定就好。事實上,由於孩子生活活動單一,往往不利於孩子學習。所以我總建議她要適當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但是她就是放不開來。

這樣做的結果也確實讓不少家長心想事成,在大學裏有很多高材生,不會做家務,也並沒有影響這些孩子的前途。萬事都不可能是絕對的,尤其是商業很發達的今天,隻要有錢,洗衣服可以有洗衣機或者請人洗,吃飯可以打電話叫外賣或者下館子,搞衛生可以請清潔工,似乎一切都可以用錢解決。

其實這忽略家務的後果很明顯。

首先很多孩子缺乏勞動觀念,失去自理能力。家長勤了,也累了,還得不到理解;孩子懶了,輕鬆了,但是自理能力差。在家庭,家務事有父母做,父母沒空,請保姆,在學校又有老師做。有不少家長反映,叫孩子做一件家務事,比讓他們做100道題還難。孩子不做家務事,是普遍現象。不管城鄉,都是如此。

有調查顯示,幼兒自理能力達標,不到兩成。

按照目前廣州市各大醫院兒保科通用的0至2歲神經心理發育標準,一般要求9個月大的嬰幼兒就要開始學會部分生活自理,但是現在的孩子基本達不到要求,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醫師林少勇介紹,12個月的孩子穿衣應該知道配合,15個月時應該會自己脫襪子、穿鞋等,但基本上來做兒保的孩子都做不到,隻有少數不到兩成的孩子可以勉強應付。

要讓孩子變得勤快,隻有父母“懶”,孩子才可以變得勤快和聰明,並能體驗到快樂。

舉個例子:有兩個母親帶兩個孩子去玩。母親A在出發前,幫助孩子整理了出行的衣物等一切旅行的必備物品。等到了目的地的時候,母親A的孩子什麼都問媽媽,孩子的嘮叨讓母親A很煩,最後旅行回來和她孩子說,你這麼煩,以後再也不帶你出去玩了。而母親B在出發前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整理生活必需品,等到了目的地以後,孩子需要的東西自己可以取,最後母親B很快樂,孩子也很高興。回來以後,孩子媽媽說以後還帶你出去玩,孩子也說,以後出去我還是自己整理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