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現狀透視(2 / 2)

父母的嗬護是應該的,但是嗬護分為包辦嗬護和放手嗬護,包辦嗬護就不值得提倡。母親A是包辦嗬護,不讓孩子參與到旅行的準備中去,最後母親很累,其實孩子也不快樂,主動的嗬護變成了悲觀的結局。而母親B是放手嗬護,在孩子整理的事情上,讓孩子自己去弄。但是肯定不是什麼都不管的,隻是一種監管而已,在孩子準備的時候,最多指點一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弄而已。

其次,孩子人格出現偏差。在很多孩子行為中,享受性偏多,好像他就應該享受的,勞動就不是他們的事。在家裏,他們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到了學校,他們明顯又看不起老師(特別是生活老師)和清潔工。有的家長吩咐孩子做點事,孩子竟提出以寫一篇作文來做交換。在學校分配學生勞動,成了考驗老師本領的課堂。

孩子根本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勞動,更談不上體貼父母了。也不會懂得如何去關心他人,有的隻是為自己著想。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自私自利、不勞而獲的心理。

現代心理、教育、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調查表明:家長的“過度保護”恰恰忽視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也扼殺了孩子創造的靈性,窒息了孩子自主發展的精神。由此培養出來的孩子依附性強,很難具有努力探索以解決問題、迎接生活挑戰的能力。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兒童期,就會表現出許多不適應症,就如我們現在的老師、家長,常常會感覺到現在的獨生子女身上有許多毛病:嬌生慣養、倔強、任性,在家像條龍,在外像條蟲;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識差,依賴性大,做事被動、消極、膽怯,顯得十分幼稚,表現出某些不適應年齡特征的行為,出現心理倒退現象;適應新環境能力差,自私,隻求別人照顧,不會關心他人,社會責任感弱,情緒波動大,易走極端等等。

為什麼在我國學業與家務存在這樣難以調和的矛盾?

恢複高考之前,學業與家務本來是沒有矛盾的。它們之間的矛盾是隨著人們對高考的重視程度逐步出現並激化才出現的。

這一對矛盾的焦點首先就是時間。學業的目標就是瞄著高考。學業情況與高考是直線的、單線的聯係,非常明朗。重視學業,很明顯就是教育功利性的顯現,強烈的功利性和現實性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對高考越重視,對學業就越重視。

做家務要花時間,做了家務,就要占用學業的學習時間。對高考越重視,就越會覺得做家務是不好的。

那麼做家務對學業就沒有一點積極影響嗎?萬事不能是絕對的,所以誰也不會說做家務沒有一點積極影響。但是做家務的積極影響卻是不明顯的。如果說,學業的好壞對高考的作用是顯性的,直接的,那麼家務事做不做對高考的影響肯定是隱形的,間接的,甚至是模糊的,沒有直接關聯的。所以很多家長認為沒有必要花心思去考慮這種說不清楚的事情。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家務事自然是沒有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