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處理嚴格與慈愛的矛盾,就要學會兼顧,兩者相向而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嚴格時注意不要頭腦發熱,情緒外露,而要想到慈愛,在內心裏做些冷處理,使嚴格帶上慈愛;慈愛時注意不要心軟,不要忘了規矩,不要忘了限度,要學會拒絕,使慈愛沿著規矩方向發展,不至於無度,不至於隨意。
一、父母要學會克製
1. 克製情緒暴露
古人教子講究嚴格,但要嚴格得法得體。在孩子犯錯時,不能隨意發脾氣。隨意濫發脾氣,隻會摧殘孩子。
有位母親敘述了這樣的故事:
在對待兒子上,先生的做法很為過分,動輒打罵不說,而且,他的打罵現在想起來是一種典型的精神折磨。比如他讓兒子自己解開褲子,把屁股露出來,他再用蒼蠅拍子打,打得又紅又腫。
所以兒子對他一點感情也沒有,離家多少天也不想他。他們兩個就像仇人似的,兒子當麵不敢說,就在作文裏麵罵他。有次先生見門後垃圾筒裏有個揉皺了的紙團,展開一看,是兒子的一篇作文,題目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有兩撇小胡子,愛穿牛仔服,成天喊著瞌睡的、瞌睡的,好吃懶做,愛打呼嚕,吵得我媽不跟他睡了,這個人品質不好!
先生當下炸了,把兒子叫到跟前,質問:你怎麼拿這種眼光看爸爸?爸爸難道就是這種品質的人嗎?爸爸每天工作到深夜,所以白天才睡覺。這是爸爸的工作習慣,你怎麼認為品質不好?
他開始檢查兒子的作文,看看都寫了什麼,結果有一篇《爸爸,我對你說》,他看了,半天沒有吭氣。
這之後,他開始到外地做事,好多天沒回過家,我帶著兒子去看他,發現他對兒子的態度完全變了,變得溫和了,有關愛了。在我的記憶當中,他第一次跟兒子開起了玩笑,並且鬧到了一起,還在地上爬來爬去地讓兒子“騎馬”,用椅子推著兒子滿地跑。第一次兩個人玩得嘎嘎直笑。回來後,兒子第一次說想爸爸了。
我很奇怪,問他怎麼回事,才知道,這個階段他調查了一個案件,結果嚇壞了他,也驚醒了他。
這就是轟動全國的寧夏“4·20”特大襲警案。開始的時候他是衝著案件本身去的,查著查著,漸漸地,案件背後的事情引起了他的關注。他發現,案中的罪犯之所以淪為罪犯,幾乎全與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有關。
要做到克製情緒,關鍵是要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不能隻站在自己角度。孩子有孩子的特點和水平,以大人的水平來套孩子的水平,永遠不可能理解孩子。
“一則故事”
一個早上,我剛到學校,有一位家長找到我說,她孩子在生活部的時候,有我們班的一個小孩向她的小孩要錢。我一聽,感到很震驚。這些孩子才來學校幾天,竟然學會了這種行為?他怎麼想到的?我一定要嚴肅處理這件事情。
中午放學,我讓學生指認了這個向別人要錢的孩子。那是一個在我眼中並不怎麼調皮的孩子。隻是愛動,一提醒就能改正的孩子。我把他留下來,並詢問他為什麼向別人要錢?不管我怎麼問他原因,他就是不張口說話。後來,我就說:“如果你不說話,我就給你媽媽打電話,叫她領你走,以後不要來這個學校了。”眼淚在他的眼眶裏打轉,就是不說話。我看表已經12∶00多了,就給他媽媽打電話。
生活部的佘老師也來了。她先問被要錢的孩子:“他什麼時候問你要錢的?”“他為什麼向你要錢?”“你拿了他什麼東西?比如文具盒?”“還是你弄壞了他的什麼東西?”“你是不是借過他錢?”那個孩子都說沒有。我發現這個老師還是很有經驗的,她竟然能列出這麼多可能性。然後,她又問這個孩子同樣的問題“你為什麼向他要錢?他拿了你的東西?他弄壞了你的東西?還是他撿了你的東西?”這個孩子都搖了搖頭,依然不吭聲。
這時,這個孩子的媽媽也趕來了。她說:“我一聽到這件事,趕緊放下飯碗來了。我們孩子應該不會這樣做的。”我把經過簡單地給她描述了一下,說:“我也很奇怪,孩子才進學幾天,就學會這樣了。他是怎麼想起來的?把原因找出來好解決問題,不能讓他養成這種習慣。”家長也說是。
後來,我們三個人都耐心勸孩子,問他:“是不是別人指使你幹的?還是你看到過別人這樣做?”小孩哭著說:“在學前班見過。”家長說家裏的錢平常就擺在桌子上,他不缺錢花。他也從來不拿。我就問他:“你是不是覺得別人這樣做很好玩,所以就跟著學?”孩子點點頭。媽媽又問:“如果他給你錢,你會不會要?”孩子搖了搖頭。媽媽又說:“那你就是跟他要著玩的,是不是?”孩子哭著說是玩的。
同時家長自己更要明白一個道理,孩子有問題的時候正是我們的方法不對。孩子正是求學求知的年齡,孩子不懂,是自然的事情,不是孩子的錯。我們是教育者,我們應該為孩子準備好教育他成長的本領,孩子有問題,正是我們的責任,錯在我們這些成年人。打罵是最愚蠢的方法,也是最無能的標誌,正如魯迅先生講的那樣,“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
2. 克製物質滿足
現在物質富有了,很多家長認為應該給孩子享受了。反正遲早這財產都是他的。賺這麼多錢,為了誰?不就是孩子嗎?現在有了,孩子要,不給他幹嗎?所以就忍不住了,不舍得孩子受委屈,也覺得沒有必要讓孩子委屈,所以抵製不住孩子的請求或者執意。
麵對孩子向家裏要錢什麼的,一定要冷靜。想想為什麼要錢?合理不合理?讓孩子的“熱要求”遭遇我們的“冷處理”。一般來講,全家人要形成統一戰線,步驟一致,不得有缺口;其次,積極引導孩子,耐心教育,可以通過生動的方式使孩子認識對錯;再次就是家校聯合,一般來講,學生互相影響的因素很大,各個家庭要求不一樣,孩子之間很容易攀比,為此有學校出麵,統一要求,比如班上搞個討論會,節約行為比賽等,用集體力量統一不良的物質需求。
3. 克製慈愛過度
安排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讓孩子經受必要的挫折和磨煉。該批評時就批評,不要從小到大一直捧著孩子,使孩子光喜歡聽好聽的。設計失敗經曆,讓孩子摔一跤,更有利於孩子頭腦清醒。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有些父母讓孩子下工廠幹活,到農村體驗生活,就是很好的嚐試。
在慈愛有度上,英國家庭教育有特色,值得借鑒。
首先父母們往往講究尊重孩子獨立人格,但是依然要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目標就是讓孩子明白,他們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據說,5歲以下的孩子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隻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
因為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須從小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製,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父母應對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的,他們應該感到愧疚,向社會檢討。
所以在英國,不論是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不論條件如何,都不會對小孩嬌寵,人們會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為的艱難,以磨煉他們的意誌,以便在以後的生活中養成堅強的意誌,適應各種意外的困難。公學是英國的貴族學校,但校方故意將夥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設備。學校要求每個公學學生必須在惡劣的天氣裏穿短褲出現在操場上、課堂上,堅持冷水浴,不準蓋過暖的被子,冬天也要開窗就寢。這樣做是為了除去孩子的嬌氣,養成堅強的意誌,提高身體素質。在公學裏,人們以吃苦為榮,以意誌堅定為高尚,樹立一種合乎自然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