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協調非常重要,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你把自己的愛奉獻給孩子的同時,教會孩子也愛你們,愛不能是單向傳遞,使孩子在獲得愛的同時,也同時懂得愛父母和他人。中國的父母總是單向地傳遞給孩子以愛,這是不對的。我們付出愛心,不是培養我們要有愛心。孩子有愛心,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2)讓孩子懂得應遵守社會規則和禮儀,獲得生動的體驗,並在體驗中自我約束。規則其實無處不在。人是要走向社會的,社會沒有規則是不行的。所以在家裏就要學會講規則。很多父母對孩子“無私”,恰恰害了孩子。
(3)從實際情況出發,注意照顧有度、期望實在。照顧是大人應盡的責任,但無度關照孩子,就會使孩子失去了關照別人的機會,也就無從培養孩子的道德。對孩子的期望要立足孩子的實際,將期望建立在符合實際的水平上,孩子就會充滿信心,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4)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比較時,要根據實際決定。要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為前提,以激發孩子自主進取為原則。比較總是難免的,但是跟孩子自身的縱向比較更好,這有利於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人的成才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所以隻要孩子有進步,就值得讚揚。
(5)創造既愉快、又需克服困難的環境條件,鍛煉孩子的堅韌性和克服困難的能力。生活是充滿坎坷的,沒有意誌肯定是不行的。為此經常設計有一定難度的活動,讓孩子體驗艱辛又體驗成功是必要的。
(6)堅持鼓勵原則。善於發現孩子優點,講究批評藝術。一方麵人要學會承受批評,另一方麵又要注意鼓勵。鼓勵和批評的尺度要看孩子的承受力。
(7)善於用溫和、友善的態度對幼兒提出說一不二的要求,並要一貫堅持。這是一種嚴格,同時體現慈愛,使孩子不會有過度的壓力,又能體會到來自父母的關心。
(8)不甩大人威風,不濫用權力懲罰兒童,以免引起兒童的怨恨及破壞心理。人是平等的,與孩子建立朋友般的友誼,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9)以開放心理看待孩子特點,以發展心理看待孩子缺點。每一代人是不同的,教育人既需要用傳統的優點,但又最忌諱固守自己的傳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育人”談何容易。僅一個“育”字,就有3層含義:一為生育,二為養育,三為教育。更何況育的對象是人,更是有著千奇百怪想法和做法的未成年人。
“故事欣賞”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他的書畫書法皆享有很高的聲望,被人稱為三絕。
他到五十二歲時才有兒子,起名小寶。他對小寶十分喜歡。為了把兒子培養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鄭板橋被派到山東濰縣去做知縣,將小寶留在家裏,讓妻子及弟弟鄭墨照管。鄭板橋看到當時富貴人家子弟,又擔心自己的兒子被嬌慣變壞,所以他身在山東,而心念在家的兒子。他總擔心把兒子小寶委托弟弟鄭墨幫助照管,會比自己更嬌慣。所以,他從山東不斷寫詩寄回家中讓小寶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寶在母親的帶領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誦著這些詩句,從而明白了許多人生的哲理。
“嬌子如殺子”,這是多少人用血淚換取的經驗教訓。當鄭板橋聽說在家的小寶常常對孩子們誇耀:“我爹在外麵做大官!”有時還欺侮傭人家的孩子。鄭板橋立即寫信給弟弟鄭墨說:“我五十二歲才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愛子的辦法。“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溺愛不是真正的愛。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對小寶嚴加管教,注意“長其中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鄭板橋的意願對孩子進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給鄭板橋寫了封信,講了孩子的長進,並說,照此下去,長大之後準是個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樣,當個官兒。鄭板橋看了這封信後,覺得弟弟對小寶太姑息了,這樣做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好處。於是,立即給弟弟鄭墨複信說:我們這些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走錯了路,越來越作壞,總沒個好結果”。他還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這裏所說的好人,是品德修養高尚的人,是有益於社會的人。
小寶長到六歲以後,鄭板橋就把小寶帶在自己身邊,他親自教導兒子讀書,要求每天必須背誦一定的詩文,並且經常給小寶講述吃飯穿衣的艱險,並讓他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學洗碗,必須洗幹淨。到小寶十二歲時,他又叫兒子用小桶挑水,天熱天冷都要挑滿,不能間斷。由於父親言傳身教,小寶的進步很快。當時濰縣災荒十分嚴重。鄭板橋一向清貧,家裏也未多存一粒糧食。一天小寶哭著說:“媽媽,我肚子餓!”媽媽拿一個用玉米粉做的窩頭塞在小寶手裏說:“這是你爹中午節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寶蹦跳著走到門外,高高興興地吃著窩頭。這時,一個光著腳的小女孩站在旁邊,看著他吃。小寶發現這個饑餓的小女孩,立刻將手中的窩頭分一半給了小女孩。鄭板橋知道後,非常高興,就對小寶說:“孩子,你做得對,爹爹真喜歡你!”
鄭板橋對於女兒也非常關心。在他的影響和熏陶下,女兒在詩畫方麵也達到了相當水平。眼看女兒就到出嫁年齡了,還未找到合適的對象。他主動為女兒選擇了對象,並且一反婚事大操大辦的傳統,自己親自將女兒送到男方家裏,讓男方家人做了幾個小菜,以示慶賀。當他要返回時,才告訴女兒說:“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這裏過吧!”他為了表示自己對女兒婚事的祝賀,特意作畫一幅作為嫁妝送給女兒,在這幅畫上,他題寫了一首小詩說:“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隱奩妝薄,贈爾春風幾筆蘭。”鄭板橋非常注意對子女進行自立教育。
直到臨終前,他還要讓兒子親手做幾個饅頭端到床前。當小寶把做好的饅頭端到床前時,他放心地點了點頭,遂即合上了眼睛,與世長辭了。臨終前,他給兒子留下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漢。”這則遺言,是對子女的囑咐,也是他對子女教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和你一起網》2009-11
“家教箴言欣賞”
(1)孝子不生慈父之家。
句意:在慈愛的家庭裏不會培養出孝子來。《慎子》
(2)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句意:古人說:過分溺愛子女的母親會使子女墮落。隻知溺愛放縱,不知教育培養,使子弟成為不法之徒,身犯重法陷入監牢,受到嚴刑懲處,以至喪命,這不是別人使他墮落的,是他母親的嬌養溺愛使他違法受懲的。從古以來,這樣的事多得數不過來。(司馬光)
(3)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句意:對子女不要過於絕情,那些英雄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喜歡孩子愛孩子的人也都是好男人!
(4)在嬌子、寵兒的後麵,常常遊蕩著敗家子,紈袴兒的影子。(魯生)
(5)有的父母對孩子真是有求必應,要什麼給什麼。孩子的心變得貪婪起來,吃著碗裏,望著鍋裏,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在他們心中,除了向父母要吃要喝、榨取錢財,根本不懂得孝敬和供養父母的責任。一旦父母身上的油水榨幹,父母變成了討嫌的累贅,一腳踢開。真真是俗話說的:“兒小任性嬌慣,大了負了親心,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魯生)
(6)情、嬌、奢、貪、驕、庸這六個字,就是溺愛結出的苦果。這不正是“筷子頭上出逆子”嗎?這是溺愛孩子的父母始料不及的。(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