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嚴慈相濟(2 / 3)

這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家長正好相反,選擇學校,總是要選擇物質條件好的,保姆式的生活教育往往成為首選。希望生活方麵由學校包起來,這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4. 克製嚴格過度

比如慎用懲罰教育,把握懲罰的分寸。家長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袒護、不縱容,視情況給孩子施加必要的懲罰。懲罰時家長要頭腦冷靜、掌握分寸,要注意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感情,若過激過火,不僅會走入體罰的極端,而且容易使孩子產生對立反抗心理,從而得不到應有的施教效果。要改變“懲罰即體罰”的觀念,濫用體罰,還容易使孩子喪失自我教育的能力,並可導致說謊、自尊心畸形發展、上進心遲滯、人格扭曲、厭世、報複等不良後果,有的甚至逃學、出走等等。因此,要改變“懲罰即體罰”的觀念,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二、父母要抓好人生第一步教育

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不能成功?有的人很艱辛也依然會成功?有的人條件很優越卻很平庸?

我以為人生的起步很重要。

一個忽視對幼兒進行德育的事例:

一位年輕的媽媽抱著剛剛咿呀學語的小寶貝兒在門前乘涼。啪!小寶貝兒的一個小巴掌打在媽媽的左臉上。媽媽高興極了,連忙對鄰居誇耀說:“您看,我兒子會打人了。”

孩子聽到媽媽在誇他,當是好事,啪!又一小巴掌打在媽媽的右臉上。

此後不久,鄰裏一位老奶奶要看看這個小寶貝長得水靈不水靈,剛湊近,啪!一個小耳光。誇呢?還是罵呢?老奶奶訕訕地,下不了台。

好心人勸那位年輕的媽媽:“可不能慣著孩子學打人呀,將來……”

“將來”,媽媽搶著說,“孩子長大了,懂事了,一教育就行了。”

果真如此嗎?這位年輕媽媽的“樹大自然直”、“長大了再教育”的看法,顯然是錯誤而且有害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可以向母親和父親講,從兒童懂事的初期起,就應該讓公民的品德在兒童心靈中形成、樹立和鞏固起來。公民意識和公民情感發源於兒童時代;播在兒童心靈中的一粒小小的種子,會生出茁壯的幼芽,長出深根。”這的確是精辟之見。

做好人生第一步教育前應該要掌握0至3歲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借助各種儀器設備的顯示和記錄,發現胎兒已有記憶。新生兒已能看、聽,區別感覺信息。基於這種新認識,家庭教育提出從零歲開始的思考。所以,專家提醒年輕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給以適宜的教育和訓練。

當然如果問,我們能不能回憶起3歲以前發生的事情,我可以肯定地說,99%的人都會說,我不能。但是從我們以後的觀察來看,人學會說話,學會走路,都是在3歲以前就開始的。特別是語言能力,非常令人稱奇,我們並沒有教孩子多少語言,但是孩子能說一口流利的話。不滿3歲的孩子,非常可愛,聽到音樂,可以跳舞,唱歌;孩子的表情非常豐富,看到大人做什麼,孩子都能夠簡單模仿,跟著學。這說明,3歲前,孩子就開始有了思維能力和模仿能力。我們並沒有有意識地教多少,但是孩子卻在這種環境中逐漸掌握了許多。好的、不好的都在無意識中形成。你會發現有的孩子有脾氣了,有的孩子很乖,有的孩子很難纏,並且這種印象會持續許多年,甚至一生,成為你終身難忘的印象。

我們總以為嬰幼兒不懂事。看到小孩笑,我們會繼續滿足孩子笑,看到孩子哭,我們會千方百計地哄著小孩笑。

比如孩子哭,大概是要你抱吧,我想你一般會去抱的,更何況有空閑的大人多了,孩子的這點要求是會得到滿足的。但是,孩子為什麼一定要我抱呢?難道躺在搖籃裏不好嗎?我這次抱了,下次怎麼辦?如果孩子總要我抱,我是否每一次都要滿足?這些問題,大人是不會想的。從正麵講,滿足孩子抱的要求,有利於孩子成長,因為孩子成長需要安全和溫暖,但是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一旦失度了,就適得其反,所以孩子就離不開大人,總要抱,不抱就哭。慢慢地,就形成一種依賴,從而影響多種需求。你會滿足孩子抱,同樣也會滿足孩子吃,要吃什麼也會一定要滿足他(她),慢慢地,雙方都接受了對方的習慣行為,其實這種滿足慢慢就演變成溺愛了。

對嬰幼兒要養教結合。養,就是保證孩子身體所需的物質營養;教,就是教育孩子走路、聽音樂、聽故事、玩玩具、做遊戲、辨識親人、咿呀學語等,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從辯證法來講,孩子無意識時期,正是教育的最佳時期;你認為孩子最不懂事的時候,恰恰是最容易懂事的時候。雖然遺傳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及時的教育卻非常重要。中國有句古話:孩子“3歲看大,7歲看老”。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可以縱容他,最不懂事的時候,最需要小心;不要以為事情小,就以為可以忽略不計,教育孩子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小事,又都是大事,小事不注意就影響成長這一大事。

三、建設嚴慈相濟協同型的家庭教育

建設嚴慈相濟協同型的家庭教育就是希望父親或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母親或父親的慈愛、寬容、細致,能夠自覺而理智地配合,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如果在家庭中,父母能夠注意以下幾個方麵,那麼就可能形成嚴父與慈母或者嚴母與慈父的協同配合。

“嚴父慈母”型的教育方式是我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據研究,“嚴父慈母”、“慈父嚴母”或父母均既慈又嚴的家庭教育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其有利。

慈愛對年幼兒童十分重要。有人研究了700名幼兒,發現父母對孩子之愛的程度是外人無法比擬的。關鍵在於慈愛包含著父母對子女的“偏愛性”,這種“偏愛性”使幼兒感到在某個人的心目中,他比其他幼兒更重要,世界上有人會無條件地疼他、愛他,這種親子關係使幼兒體會到安全、愉快和舒適,能促使孩子的健康成長。

嚴愛則是親子之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按照嚴格的方式撫養孩子,由於父母出於愛心,又保證孩子在愉快、友好和平等的氣氛中成長,這種嚴格十分必要。要求嚴格且敢於嚴格的慈愛父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慈和嚴之間找出行之有效的“適量區”,愛得適當、愛得合理,可以避免走向溺愛或嚴厲的兩個極端,避免“權威缺乏症”和“權威至上症”,從而使幼兒得到健康發展。

考上北京大學的楊立,在談到成功的感受時就說,受惠於“嚴父慈母協同型”的家庭教育。他舉了一個例子,讀小學時,他曾拿了同學的東西,爸爸命令他在寒冷的院子裏罰站。站了很長時間,媽媽就和爸爸商量了一個解決辦法,由媽媽帶著兒子把東西還給人家,賠禮道歉。父親常常跟兒子說,男孩應該有男子漢的陽剛之氣,辦事幹淨利落,不要拖泥帶水。母親則善於和兒子交朋友,進行心靈溝通。楊立深有體會地說,媽媽的教育和爸爸的教育,一樣都不能少,少一樣都不是完整的。

不少父母由於自己的偏執而很難協同地教育孩子。對此,教育家陶行知有過深刻地分析:“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為父母所施辦法寬嚴不同,子女竟無所適從,不能了解事理之當然。並且方法過嚴,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都是父母主張不一致的弊端。”因此,他主張中國家庭教育應剛柔相濟,互為彌補。

少兒教育專家盧勤說,父親是天空,母親是大地。她回顧道,每當兒女遇到困難時,父親就給我們壯膽:“‘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這句忠告,成為我一生的精神財富,許多溝溝坎坎我都踏過來了。”盧勤調查過許多父親,他們極少對兒女有什麼忠告,給以人生導向。這要引起父親的重視。

從心理角度看,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既離不開母親,也離不開父親,兩者不能互相代替。因此,“嚴父慈母協同型”結構,是家庭教育資源最理想、最合理的配置。無論由母親唱主角,還是由父親唱主角,另一方消退自己應有的角色,孩子就不能享受完整的家庭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