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克製物質才有利於精神發展(2 / 3)

比如,一對夫妻來做二胎產前檢查,妻子進診室麵見醫生去了,丈夫便帶著兩歲的女兒在外麵大廳等候。少頃,女兒鬧著要喝水,於是那父親便在身旁的自動售貨機上順手扯了一個免費紙杯,衝進廁所接了一杯自來水便遞到手裏(澳洲的自來水經過淨化,可以直接飲用)——那父親不是買不到飲料,自動售貨機正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和橙汁;而他也不是買不起飲料,據認識他的人說,他是一家體育用品的主管,年薪15萬。

澳洲的中、小學校中午不放學,午餐可以在學校餐廳購買(也隻有漢堡包之類的粗糙食物出售),也可以自帶。自帶的占了大多數,一般是一瓶可樂再加一個漢堡包和一隻水果,下課時隨便在校園尋一個地方坐下便將其“消滅”得幹幹淨淨,根本看不到將剩餘食物甩得一地的現象。孩子們出外旅遊,如需就餐也不過是光顧既便宜又實惠的“麥當勞”。如果僅從孩子們所帶的食物上判斷,任你怎麼也判斷不出其家貧還是家富。

澳洲人酷愛的運動——衝浪,嗆水的現象時有發生,但父母最多也隻是為其拍拍背,便鼓勵孩子再次下海去搏擊風浪。

有規矩則物欲容易節製,無規矩則物欲容易橫流。

物質不斷豐富提高,這是社會發展的積極成果,家裏有錢了,滿足孩子的欲望也並沒有錯。物質本來就是用來滿足人的需要的,否則物質就失去了價值,辛苦賺錢還有什麼意義?關鍵是精神不能滯後。

“案例”

家境優越意味著什麼?

一個從日本回來休假的人,他說日本的許多孩子都是挺單純的,而且“越是家境優越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越是單純”,因此一些在日本發展的中國老板,都喜歡招聘日本的年輕人做員工,他們都覺得日本的年輕人單純,好管理,不像從中國來的年輕人,“腦子裏亂七八糟的玩意特別多,讓人用起來心煩”。

“哦,難道單純,就是體現在好管理上?”我笑著問。他搖搖頭說:“所謂好管理,隻是一種表象,實際情況則是,日本的這些年輕人,他們一旦跟你簽訂了用工合同,就會非常自覺、嚴格地按照合同的規定去做,你根本用不著去防範他們背著你磨工,甚至會使出種種手段幹一些假公濟私、損人利己的事。我在日本這些年發現,越是家境優越的孩子,越是會給人一種坦誠相見、心地清澈、說什麼是什麼——不需要你心存疑慮、層層設防的感覺。”

他這一說,我的思維就開始反複品味起“家境優越”這四個字了。我說:“或許家境優越,就應該起到這種作用——起到培養出很單純的孩子的作用。一個家庭,要培養出很單純的孩子,不僅需要優越的物質條件,而且還需要優越的精神、文化方麵的條件。我想,隻有具備了這兩方麵的條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才不容易受到社會上那些壞的惡的醜的東西的誘惑與毒害。”

“對,你說得對。”他說,“身為父母者,他們努力建設一個好的家庭的目的,除了是讓自己能夠過上一種更加快樂、幸福的生活,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其成長的環境。事實上,父母的快樂方式與幸福理念,這本身也會構成孩子的成長環境。想想看,如果父母的快樂方式是賭博、是山吃海喝、是紙醉金迷,甚至是樂此不疲地去賺那種不三不四的黑錢,如果父母的幸福理念是為所欲、攀龍附鳳、裝腔作勢,甚至是貪汙腐化,那麼他們的孩子又能好到哪裏去呢?”

我點點頭說:“構成優越家境的物質條件,也許發幾次財,甚至是發一次財,就能創造出來,但是構成家境優越的精神、文化上的條件——如父母及其他家人的人文修養、他們平時都結交一些什麼樣的人、這個家庭在文化精神軟件上的建設、這個家庭形成的平等交流自由溝通的氣氛,卻不是在短時間內、靠簡單的方法可以創造出來的。”

“是的,‘家境優越’這個詞,是不能隨便用在某一個家庭上的。一個家庭,如果在精神文化上沒有建設和建樹,沒有形成它的軟實力,它就不可能培養出不受社會惡俗汙染的孩子,它也就談不上有什麼‘優越’。”他說。

哦,或許可以說,家境優越,它更意味著人類優秀精神文化的積累與建設,它更意味著可以培養出薈萃人類優秀文化品質與精神結晶的後代。——培養出這樣的後代,應該是家境優越最重要最典型的標誌。

——《雜文報》

在這個案例中,家長在物質優化的同時,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的提高,精神的分量總是比物質更重,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二、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要解決這一矛盾,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一)從家長心裏入手導正

1. 克製攀比心理,還自己一個平常心態

有些家長本身有攀比心理。某些父母,喜歡把牌子貨堆砌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享受亮到校園裏,從而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看見別人家的孩子打扮得漂亮、時髦,自己不甘心落後於人。這樣,孩子很容易產生“我家有錢”的觀念,對錢的要求也容易得到滿足,因此造成孩子日後追求無度、虛榮的基礎,也容易讓孩子模仿。

蘇軾的母親程氏是最好的榜樣。程氏雖然出身在家資巨富的豪門望族,但從小不喜奢華,甘做貧小姐。養育兒女時,從不在鄰裏賣弄家裏有錢,不僅教育蘇軾兄弟植樹造林,而且到學校讀書時,總是比其他同學吃得更差。她教育子女說,粗食布衣為養性之本,經得住磨礪,方成得了人。同學帶的菜總是各式各樣,但是蘇軾兄弟碗裏總是隻有白米飯、幾塊白蘿卜和一撮雪白的鹽。人稱“三白之宴”。蘇軾家裏是很有身份地位的,他兄弟吃得如此清淡,不是家裏比別人家窮,實在是成長的需要啊。物質上不攀比,卻成就了精神上的富有,蘇軾兄弟是同學當中文品、書品和人品的“三佳”。

沒有了物質上的束縛,才有了精神上的騰飛。

2. 克服補償心理,還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為彌補自己童年在物質需求上的缺憾,對孩子的要求不加限製地滿足。離異夫妻更是用錢來補償孩子。一些留守兒童父母總覺得自己遠離了孩子,委屈了孩子,認為對孩子沒有盡到教養的責任,因而對孩子憐愛有加,也是用物質滿足來補償。這種補償心理是非常危險的,家長一定要克服自己不正確的觀念,還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3. 克服遷就心理,敢於或善於說“不”

很多父母怕傷害孩子,隻要孩子要什麼,就一定不會拒絕,哪怕不願意,明知沒有好處,但還是滿足孩子要求。遷就心理非常要不得,這實際就是一種縱欲,縱容孩子的物質欲望。

(1)不該買的堅決不買。孩子的物質要求,凡是過分的,一概不滿足。要善於講清道理之後給予回絕。切忌因為孩子哭鬧心軟,就同意孩子的要求,這種做法隻會讓孩子把哭鬧當成與父母“鬥爭”的武器,讓孩子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2)就算要求合理,也要看是不是急需。善於在滿足時設置一些必要的“障礙”。

(3)在孩子麵前,寧可裝窮也不要露富。

(4)家長要統一步驟,不能有“堵”上的漏洞,以給孩子可乘之機。

(二)主動出擊,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多給孩子一些精神鼓勵。例如:當孩子開始學走路的時候,絕不會有家長對孩子說:“孩子,如果你現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給你十元錢。”這個時候,每位家長都會無條件地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這時每位家長都是優秀的激勵大師。然而孩子長大了,家長卻忘記了為孩子喊“加油”,為孩子拍手叫好了。指導孩子合理消費,就是在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就是在培養孩子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好作風。有句老話:“苦子出勤子,勤子出富子,富子出敗子。”就是這意思。

精神激勵孩子的方法有語言和行為兩種,低層次上的激勵是語言,高層次的激勵則是行為上的表達。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賞識的眼神就有可能讓孩子銘記一輩子。

善於講道理,引導孩子明白什麼是正當需求,什麼不是正當需求。很多家長不會講道理,在孩子的無理要求麵前,總是無奈,想拒絕也沒有辦法。

“例子”

蔣築英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那是一個冬日的晚上,女兒路平放學回來,又趕上滿屋是煙,她噘著小嘴跑到外麵生悶氣。蔣築英見了,忙問:

“乖女兒,怎麼了?”

原來放學後,路平去一個同學家,見人家住房寬敞,燒的是煤氣,一點兒煙都沒有,心裏很羨慕,可自己家窄小不說,還挨煙嗆,連個呆的地方都沒有,便沒好氣地跟築英說:“爸,虧你還是個幹部,房子住得這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