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克製物質才有利於精神發展(1 / 3)

一、物質貧瘠有利於精神豐富

物質方麵的多了,就很容易成為絆腳石。

在加拿大,經常看到路邊豎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飽的熊是死熊”。為什麼熊被喂飽了反而是死熊呢?因為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就十分好奇,從車裏扔東西給熊吃,熊嚐到了“甜頭”後,就老在路邊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去喂它們食品時,有的熊就會被凍死或餓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邊豎了很多提醒人們的牌子,告訴大家,把熊喂飽了,實際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說“ 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這隻熊死就死在獲得的物質太多,而精神上全無。人亦如此。

有人說,節衣縮食,小百姓培養出嬌子逆子;暴發戶培養出敗家孩子;貴族教育,權貴者培養出花花公子。的確切中時弊。很多為人父母者,出於對子女的過分愛護和關心,也正在把孩子當作喂飽的熊對待。

一個人一旦物欲膨脹,很容易精神萎縮。那些貪汙犯,不正是超過了物質欲望的限度嗎?

很多富家子弟,物質上高枕無憂,習慣了優厚的物質生活享受,由於不加限度,缺乏必要的消費監督,久而久之,就會消退遠大的追求。所謂的“富不過三代”,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或家族的現象,其實是全球共有的現象。

相比之下,那些高雅精神的追求卻是可以不設限度的,甚至是可以無限增長的。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生活儉樸、工作努力的人,都是一生執著於自己事業的人,他們追求事業所具有的精神,遠遠超過了其創造的物質成果,獲得了後人的景仰。物質越貧乏,精神越高貴。比如那些先賢們——孔子、老子、莊子等至今仍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巔峰人物,但是物質上他們卻是名副其實的貧困者。

孔子想走仕途,盡君臣之義,但是從不阿諛奉承,憑著他當時的名氣和才氣,不可能得不到重用,但是孔子從政是為了實現“天下有道”的理想,所以盡管時時碰壁,但就是不改節操。魯定公13年,齊國使用美女計,送80名美女給魯定公,魯定公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屢屢動諫,最後便辭去了職務,離開魯國,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周遊列國之行。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從事教育事業時,他倡導有教無類,無論貴賤,特別注意關照貧窮的子弟,從沒有想到要利用自己的名氣賺學生的錢,他無愧於“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的盛名。

錢學森留學美國,二十多年不置房產,享受優厚的物質待遇,但心裏依然向著祖國,哪怕回國受窮,但還是要執意報效祖國,姓錢卻不愛錢,從而創造了偉業,成就了一世英名。

高貴的精神往往是建立在貧賤的物質基礎之上。

我們老一輩革命家和烈士們,幾乎個個都是勤儉的典範,那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顆高貴的心靈,為國為民而不惜犧牲生命的心靈。

方誌敏被捕時,是躺在雪地裏的,但他不是受傷躺在雪地裏動不了,而是因為饑餓,幾天沒有吃一粒米,又餓又累才暈倒的。方誌敏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這句話講得非常有哲理。特別是對我們今天的青少年來講,應該思考。守住了物質上的清貧,也美麗了你的精神;反之,偏離了清貧,就失去了高貴的精神。

東北抗聯司令楊靖宇,就是靠吃草吃野菜維持生命,去跟日本軍周旋。他的頑強讓敵人都感到敬佩。他死後被敵人解剖,其結果令豬頭小隊長大吃一驚,嚇得日本人大喝:楊靖宇太厲害了,太厲害了!日本人將其頭顱割下,掩埋其屍體時全體敬軍禮。

馬克思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精神上可謂富有、高貴,但是他生活非常貧困,經常欠債,付不起房租。馬克思自己也認為《資本論》的寫作,使他“犧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兩個孩子死於貧病之中,平時生活經常靠恩格斯接濟。他死後家人也沒有錢買棺材埋葬。

馬克思生前雖然貧困,但絲毫不影響它對人類的偉大貢獻。他忍受貧困,在寂寞中積極探索,勇往直前。

物質是基礎,是精神獲得的前提,但是人對物質的占有欲永遠處在基礎的範圍內,如果按照百分比分配,物質分量最多不超過30%,其餘的都要讓給精神,不管你物質上怎樣富有,都是如此。如果物質富有了,就意味著精神要更加富有和提高,要處在同比增長的趨勢狀態中。

所以自古以來,具有遠見的人很注意物質滿足上的限度,莫不推崇“儉以養德”。古人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行中的大惡。

北宋著名曆史學家司馬光的一生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尤其是他居官清廉,恭謙正直,不喜華靡的品格一直被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願意與他為鄰。

司馬光十分注意孩子的教育,要他們力戒奢侈、謹身節用。自己生活上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他強烈反對當時社會上敗壞的風俗,例如:做事講排場、擺闊氣,當差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腳上也穿著絲鞋。

司馬光節儉的標準是“衣取蔽寒,食取充腹”,這就是他在物質需求上的一個限度和標準。他之所以節儉,還是從長遠角度和發展角度來考慮的。他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節儉的生活變成奢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節儉下來就很難了。所以應竭力注意孩子的心理,控製孩子產生對物質的奢念。

在司馬光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曆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後世。

沒錢時,節儉自在情理當中,容易;有錢時節儉,真不容易,也真可貴。在處理物質與精神的矛盾時,要注意利用物質上節儉,以提高精神上的增收率。

所以父母的注意力就是始終要注意教育孩子做一個勤儉、高雅、有追求的人。

勤是開源,儉是節流,儉是道德之源,節儉的人就會始終告誡自己,提防貪圖享受,加強生活自律。能夠節儉,做人則能夠明細賬目,不浪費,不炫耀,生活上夠用就行,不過多要求,不過高享受,從而淨化心靈。

這樣的人一定會注意培養高雅的品性,注意修煉身心,講究健康,追求有品位的生活。注意發揮財富的作用,奉獻為樂,不自私,有愛心,兼顧他人利益。

幫助孩子確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標。

理想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是提高人生品質的最重要的精神動力。像愛因斯坦那樣,成名後依然保持當年窮學生簡樸的生活方式。普林斯頓大學以當時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請他,他卻說:“這麼多錢!能否少給一點?3000美元就夠了!”人們大惑不解,他脫口說:“依我看,每件多餘的財富都是人生的絆腳石,唯有簡單生活,才是創造的原動力。”他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他有更高遠的人生目標在等著他努力,人的精力有限,想到了理想,就不可能兼顧物質享受;所以有目標,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激勵他不懈地努力。相反,人們一旦失去自己的目標,就容易無事生非,顧著眼前如何打發光陰,因此很容易被物質所誘惑。

隻有克製物質想法,使它永遠處在基礎的範圍之內,才能為精神生長提供更多空間。江竹筠說:“決不要嬌養,粗服淡飯足矣。”大凡能夠控製好現時的物質欲望的人,一定會淨化精神,提升精神,從而造就更成功的人生。

所以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富家庭的孩子要窮養。

澳大利亞屬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兩萬澳元(合人民幣120000元左右),人民生活較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他們的理由是,嬌慣了的孩子缺乏自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成人後難免不吃大虧。

他們培養孩子很“粗心”,表現在:

穿著上隨意。

“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很少見哪一位當地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隻是在“短打扮”外麵罩一套深藍色的統線衣,便無事人一般行進在一早一晚的嗖嗖寒風之中。澳洲的冬天雖然不是很冷,但早晚溫差較大,這樣很能鍛煉身體,磨煉意誌。

吃喝也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