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英聽了,知道女兒長大了,但對一些問題的認識還有些偏頗,應該幫助她提高認識。他不但沒惱,反而笑了:“孩子,心寬不怕房屋窄,少年有誌不比家啊!”
接著,他給路平講了嶽飛和安徒生的故事。宋代名將嶽飛自幼家境貧寒,但他立誌精忠報國,練字習武,訓練出一支英勇善戰的嶽家軍,使金兵聞風喪膽,連連大敗,從而成為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再看世界著名的大作家安徒生,他出生在一個鞋匠家庭。當時,他父親身無分文,連一塊床板都買不起。恰巧有個富人在辦完喪事後,扔掉了一個放棺材的架子,安徒生的父親撿起來,權當新婚的“臥榻”,小安徒生就是在這塊放棺材的木板上出生的。長大後,安徒生經常饑一頓,飽一頓,過了今天,不知明天怎麼過,可他仍發奮學習、自強不息,寫下了《皇帝的新裝》《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許多著名的童話,成了偉大的作家。一個人不能選擇出身,但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家境貧寒更能激勵自己成就事業。築英對路平說:“你還小,千萬不要跟人家比吃、比穿,更不要比誰的爸爸官大官小、住房的大小,要把精力用在學習上,比家庭、比父母算什麼本事?自己學習出類拔萃,有真才實學,才算真本事。”
——揚州市網上家長學校網
我們可以告慰蔣築英的是,他的一雙兒女現在都已大學畢業,女兒路平是某大學教師,兒子路全也是一名地稅幹部,雙雙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而且都有了孩子。妻子路長琴身板硬朗,現擔任吉林省政協委員職務,一天忙忙碌碌,兒孫繞膝,她感到無比欣慰。
(三)積極行動,豐富孩子的精神養料
現在帶孩子的條件好了,不僅大人可以陪孩子的時間多了,而且圖書市場很繁榮,孩子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也多樣化。唯一需要的是大人能靜下心來教育孩子。
一般來講,孩子一出生,就要注意教育了,特別是言傳身教。
從科學來講,孩子越小,教育越起作用。有專家研究,孩子3歲前的語言接受能力最強,10歲前是大腦發育最快時期,也是記憶力最好時期。幼兒時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遺憾的是,這也是很容易被人忽視的時期。如果這時抓住了教育機會,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雖然我們已擺脫貧困,但是,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作風,就不可能實現小康福裕的目標。因此,聰明的父母們應該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消費教育,從小培養孩子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好習慣。
北京的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剛上小學不久的女兒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有一位老爺爺正在賣《北京晚報》。父親從口袋裏掏出出4元錢交給女兒讓她去買10份晚報。女兒買回晚報,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按原價把晚報賣出去,看看我們能不能很快賣完。女兒在父母的支持與幫助下,費了不少時間才把10份晚報賣出去。然後,父母讓小女兒去問賣報的老爺爺,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孩子從老爺爺那裏知道,賣一份報紙隻賺幾分錢。她算了一筆賬,花了這麼長時間才能掙幾毛錢,而且費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媽媽,我以後可不能隨便花錢了,掙錢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時表揚了她。這個女孩後來很懂得節儉。
點評:
這是用身體力行的體驗法讓孩子懂得節儉的道理。
何厚鏵生於名門望族,由於自小家教甚嚴,在他的身上,沒有嬌生慣養的富家子弟習氣。他的母親陳瓊,端莊得體,不怒而威,相夫教子,頗受人敬重。陳瓊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勤儉助人,以禮待人,不要鋪張浪費。雖家境富裕,但孩子們碗裏的飯都要吃完,不許浪費糧食。孩子每有犯錯,母親絕不縱容。何厚鏵小的時候,比弟弟調皮,少不了多挨母親的打。後來何厚鏵到加拿大讀書,每有假期,母親陳瓊都會乘飛機去探望兒子。故從小至今,何厚鏵都對母親非常尊敬、孝順。
據說,何厚鏵的父親何賢,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老早就為每一位子女出外留學準備了一筆錢,但錢不多,有一個限額。他並沒有像有的父母那樣,給出外讀書的子女買車買房,而是注重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子女臨行前,何賢都會跟他們講相同的一番話,大意是:錢就是這麼多,你可以花完,也可以用這筆錢來完成學業,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結果,子女們都不負所望,將這筆錢全部用在學業上。何家家教之嚴,由此可見一斑。
點評:
始終控製物質需要,同時精神上不斷幫助,道德上不斷塑造,從小事做起,每件事都不忘教育。
怎樣教孩子懂得花錢?父母應讓孩子明白:錢是父母辛勤勞動的報酬。錢來之不易。亂花錢,不合理的花錢,就是對父母的勞動不珍惜。孩子明白了錢與勞動、錢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就會逐漸懂得不該花的錢就不花,買多餘的東西就是浪費,浪費就是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愛父母的孩子是不亂花錢的。從而培養孩子逐步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故事欣賞”
據1986年統計,印尼的草藥廠有350家,其中最大的有7家,雄雞牌草藥廠排名第三。這個廠是華人潘宗觀於1920年建立的,而今擔任公司總經理的是他的第三代傳人潘國強。潘國強生於1949年,少年時在印尼的三主壟上中小學。
潘國強4歲時迷上了音樂和繪畫,父親固然很富有,但兒子仍是隻能用盤子和桶作樂器;長大一些,父親才給他買了一架鋼琴。潘國強1967年至1975年在西德進修時,仍不知父親是位大企業家,因此,從不敢向父親多要錢,靠自己半工半讀糊口費用。在上學時期,潘國強當過車工、水泥工、售票員和音樂教員。半工半讀的艱辛糊口教育了他,使他懂得了自力更生的主要意義,養成了勤奮、儉樸和謙虛勤學的好品德。他當時曾對人說過:“若是我其時知道父親很有錢,我決不會在西德那樣勤勞任務,我還會成為一個很驕傲的人。”
潘國強的父親不隻在經濟上從嚴要求,在對兒子才幹的培育上,也傾注了很大心血。潘國強上中學時,父親就寄望培育他管理企業的才幹,在留學歸來後能秉承父親的事業。潘國強當總經理之前,主動擴展國際市場,積極加入在澳大利亞、瑞士、西德以及西方列國召開的印尼草藥展銷會,致使雄雞牌草藥屢次獲國際優秀獎,從而翻開了在國外的銷路,產品暢銷全球。
一個企業家要想勝利,必須具有優秀的素質,而這些素質是從小培育起來的。潘國強的父親教育孩子從小學會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不躺在父親的財富上坐享其成、養成遊手好閑的惡習。不然長大了不但不能繼承父親的事業,恐怕還會成為一個敗家子,潘家的事業就此敗落其子手中也未可知。
我們培育的是革命事業接班人,創的是國家大業,守的是群眾財富,更需要具有勤奮、勤儉、勤學的企業家。這就需求家長從小增強對孩子這方麵的培育。
“海外來風”
讓我們看看國外的一些“窮養”的教育方法:
美國重視勞動教育:美國青少年從小時候開始,不管其家裏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幫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裏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從小就開始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獨立生存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匪淺。
德國重視義務教育:父母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日本重視自律教育: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麼,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名人軼事”
比爾·蓋茨:“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一點也沒有好處。”
對此,有記者好奇地追問他:“難道你不擔心將來孩子們會因此而記恨你們嗎?”蓋茨夫婦笑了笑回答道:“我們相信,如果父母教育得法,孩子們對待財富的看法不會和父母不同。財富不能給孩子們帶來財富。”
沃爾瑪是世界最大的零售業集團,它的創始人塞姆·瓦爾通在自傳中寫到:“子孫當中要是有誰膽敢玩弄紈絝子弟的那類奢侈品,我到地獄裏也要起訴他。”以此來警告他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