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教的全部投資就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麵
盡管生活複雜多樣,但本源就這麼簡單,就像《易經》裏把萬物分為陰陽一樣。家長對孩子的投資盡管也複雜多樣,但概括起來還是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麵做文章。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家長花錢買,這就是物質投資。花了這個錢,孩子高興;不買,孩子不高興,於是就影響到精神方麵。
有條件的家長,一般不問為什麼,隻要孩子想要就給買;沒條件的家長,也不想想為什麼不買,自己不想買,於是就不買。這其實就是沒有投資觀念,分不清物質與精神的相互作用。又比如,為孩子請家教,補習文化,這就是精神投資。請家教,就要花錢,這就涉及物質方麵,需要物質支撐。
所以投資物質,會影響精神;投資精神,要物質支撐。
當然,並不是每一項精神投資都要物質的直接支撐。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相處,更多的應該是精神投資和精神影響。比如言傳身教,如何“言傳”,如何“身教”,不同的家長是不同的,產生的影響力也是不一樣的。
有的家長善於利用物質和精神相互作用的原理,有的家長不善於利用;有的家長就算善於利用,但是還不能說教育一定成功。還有的家長沒有這方麵的意識,隨著孩子的天性,隨著生活的流程,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沒有成功,但怎樣又算成功了呢?標準還是不一樣。
正因為這樣,怎樣處理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的關係,的確需要家長有水平,很用心。
二、偏重物質,淡化精神,是當前的一個通病
為什麼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可我們的孩子卻越來越難管了呢?其實原因簡單不過了,就是物質泛濫。很多父母乃至親友對孩子表達愛心,主要都是物質。沒有設防的物質給予,正是滋生教育問題的一大根源。對孩子的物質需求非常慷慨,從不會問孩子花多了錢會有什麼後果。當然也有些家長是無奈。
那些長期與孩子不在一起生活的家長,或者是離異的,對孩子物質上的縱欲,更是有過之而不及。最慷慨的一句話就是:“需要錢就說一聲,你要花錢,我們不會省的。”他們認為錢是愛的最好補償和表達。
激勵孩子讀書,也往往采用物質獎勵。
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非常希望家裏有台電腦,於是和爸爸約定,隻要期末考能得95分以上,家裏就給她買台電腦。這位小學生告訴筆者:“這次期末考我得了100分,爸爸真的帶我去了電腦城,買回了一台五千多元的電腦。”
還有些家長為了激勵孩子,主動製定物質獎勵政策。
投資物質時,不會想到物質投資不當帶來的後果。
三、物質上的縱欲很容易導致不良後果
美國卡耐基基金會就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在繼承10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有20%~30%的人放棄了工作,整天沉溺於吃喝玩樂中,直到傾家蕩產;有的則一生孤獨,出現精神問題,或是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曾是富翁的羅斯·柴德在臨終前,他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了兒子拉斐爾,但兒子在繼承財富的第二年,就被人發現死於紐約一處人行道上,死因是吸食毒品過度,年僅23歲。
不可計數的中小學生處在無欲無求,胸無大誌的煎熬中,這些孩子生活條件富足,求勝、競爭、創新、忍耐苦難的意識脆弱。“要什麼就有什麼,非但不是孩子的幸福,恰恰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