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種種陪伴總關情(3 / 3)

古代的“三餘”,就是空閑時間。很多成大業者,都是業餘時間的使用高手;他們善於利用空閑時間,才拉開了他與其他人之間成就的距離。

所以我們不僅不能小看空閑時間,而且還要特別重視空閑時間。孩子有了空閑,才會有時間去思考玩什麼、怎麼玩,才有機會和外界相處,才有可能學會和他人的溝通、分工和協作。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玩耍可以助長孩子的智力。

有一位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刻苦,於是帶孩子到農村體驗生活,本想讓孩子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沒想到到了農村後,孩子的體驗讓他大感意外。孩子說,我們家裏隻有一條狗,可是這裏卻有好幾條狗;我們家隻有我一個人,可是這裏有好多朋友,我們家隻有一個一點點大的水池,可是這裏有條好長的水溝;我們的院子隻那麼一點點大,可是這裏有伸到天邊的原野。

可見一味要求孩子學習,並束縛孩子是多麼可怕。但是很多家長根本不會注意這些,浪費這些空閑時間,實在可惜。

怎樣利用空閑時間呢?有很多家長沒有別的招數,就要求學校多布置點作業。這是應試教育引導的不良結果,是既笨拙又缺乏招數的標誌。在社會環境複雜、甚至不純的今天,不充分安排好孩子的空閑時間,孩子很容易玩出格,甚至誤入歧途、不思進取。

這個空閑時間,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多麼可憐的向往,可是我們幾乎奪走了孩子玩的天性、也奪走了孩子暢想自然的天性。

這個事例值得借鑒:

有個農村人,暑假裏帶著外甥在很開心地玩。他說:“在我家的半個月,過的是幾乎沒有電視沒有電腦的日子,可是孩子依然開心快樂,甚至更快樂。孩子們每天都在變換著玩法,兩個人站在沙發上“釣魚”,用氣球做降落傘,給娃娃做衣服,還用撲克牌做了盤子、碗、杯子等各種各樣的家什,我覺得這些都是孩子有空閑才能玩的,有玩伴才能做的。”

在城市裏,家長應該放孩子到大自然中,或者豐富家庭遊戲,就算讀書也應該是變化方式。

我們借鑒一下加拿大的一些好做法。

暑假打工是一個經典的傳統項目,基本上所有年齡超過14歲的學生都會把這個當自己暑假的優先“作業”來完成。學生暑假找工網站非常多,而且幫助學生尋找暑假工是加拿大聯邦政府政策,曆來都有專款和專人負責。學生暑假打工、認識社會早已成為各界的一個共識,非盈利的組織實際上每到夏天也會留有一些專門為學生準備的工作機會。

除了金字招牌“暑期工”之外,夏天也是露營、探險、休閑的好時光,畢竟加拿大最好的季節就是夏天,而且因為夏天時間太短暫,大家就特別珍惜夏天。家長也特別珍惜夏天的“第二課堂”教育,同時也大大滿足孩子想去一些藝術、科技、人文曆史地點學習、啟蒙、開發思維的要求。

也有些想就在社區周邊開辟孩子玩耍的地方。因為政府也在想辦法開放一些可供孩子進行文體活動的學校。他們認為學校應是所在社區的中心,既是社區人士聚會的地點,也是孩童玩樂的場所。

上例的做法很值得我們思考。在我們還不能得到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家長更應該想辦法與孩子度過假期。比如野外宿營、旅遊、與附近農家聯係幹農活、組織夏令營、有目的地上網學習、文體遊戲、走訪敬老院、走訪當地成功人士、文藝演唱會等。關鍵要有心陪孩子,不是沒有辦法。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陪與不陪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所謂陪,有人身陪伴和精神陪伴。與孩子在一起生活,就是人身陪伴;但是有沒有精神陪伴,就要看家長與孩子的心靈是否溝通得好,兩者是否默契。如果不能溝通,相互抵觸,實際就陷入了不能陪伴。所以陪與不陪,不以空間距離來衡量。如果家長在外地,不能與孩子朝夕相處,這樣就沒有了人身陪伴,但是現在通訊發達,利用通訊工具經常保持聯係,也會達到精神溝通和陪伴。

與孩子朝夕相處時,要注意方式。任何為兒童所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活計,讓人感到不自由時,其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家長陪著學習的時間越長,就越要防止扮演的角色滑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裏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麵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製力的日漸磨損。

家長可以陪孩子一段時間,但一定要想辦法從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獨立性將總也不能生成,那麼他會越來越苦惱,越來越不自覺,“陪” 的效果也將越來越小。

抽身的原則: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第二要在整個過程中盡量製造孩子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哪怕他開始做得不好,也絕不要製造他的內疚感和失敗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站立,否則他隻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慘。

所以,對於“陪”與“不陪”不要理解得簡單化和絕對化。這裏主要強調的是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在學習上或在其他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覺、獨立意識,防止孩子養成依賴家長、沒有自覺性的壞習慣。同時經常給予孩子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思想上的及時引導,使孩子始終處在正確的人生軌道上成長。

“小建議”

陪孩子做什麼?專家建議如下,僅供參考:

(1)天氣好的時候,一起去放風箏,能和孩子動手做風箏那就更棒了。

(2)準備彩色筆,和孩子一起畫畫,畫你們的夢想中的家是什麼樣的。

(3)下雨天,穿上雨鞋,帶孩子玩踩水花的遊戲。

(4)一起看精彩的動畫片,選每天一集的那種,並告訴他,你想當裏麵的哪一個人物。

(5)雨後的夏天,到樓下花園裏找蝸牛,看它們怎麼背著小房子走路。

(6)春天,帶上小撈網,到公園的小湖撈蝌蚪,看它們如何變成小青蛙。

(7)用橡皮泥做手工,捏小兔子、小魚,所有你們喜歡的小動物。

(8)參與他和小夥伴的遊戲,必要的時候,還要扮演別的小朋友的大朋友。

(9)選一本有趣的兒童故事書,有計劃地朗讀給他聽。

(10)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和孩子一起準備晚餐。

(11)帶孩子去公司了解你工作的環境,讓他知道,爸爸除了玩電腦,還能做很多別的事。

(12)和孩子玩拚圖遊戲,把你們的合影製成拚圖來玩,更有意思。

(13)和孩子動手做冰淇淋,加入你們喜歡的原料,是獨一無二的冰淇淋。

(14)一起去遊泳,做孩子最安心的保護神。

(15)和孩子去買衣服,如果是兒子,就買父子裝,如果是女兒,就給她買最漂亮的那一件。

(16)去親子主題餐廳吃飯時,和他一起戴卡通麵具。

(17)他從幼兒園回家時,給他擁抱歡迎,你不管回家多晚,也要給他一個晚安吻。

(18)記住孩子玩伴的名字。和他的玩伴打招呼。

(19)偶爾和他搶玩具玩,這會讓他知道你除了是爸爸還是個大孩子,你們能做好朋友。

(20)孩子在唱歌時,你也能接得上,和他一起唱。

(21)如果實在太忙,也要抽空打電話和他說幾句話。

(22)出差回來,要帶禮物給他,一個小發卡、一塊橡皮泥,都行。

(23)當孩子拿作品給你看時,就算是塗鴉,你也必須花時間和他一起欣賞。

(24)用手機拍下你們的合影,做手機牆紙。如果想炫耀,可群發給你的朋友。

(25)和他約定屬於你們倆的暗號,有時為了躲開媽媽一起偷吃糖果時能用上。

(26)教孩子玩你小時候的遊戲。

(27)去公園,坐過山車,告訴孩子,有你在,什麼都不用怕。

(28)偶爾孩子不肯睡午覺時,幹脆陪他玩到累,這樣孩子覺得你和他是一條戰線的夥伴。

(29)冬天的時候,用大衣抱住他,隻露出小臉蛋,一起出門去閑逛。

(30)你不順心時,也向他訴訴苦,孩子的安慰,勝似良藥,他也會明白,大人也有煩惱。

(31)和孩子一起帶小狗散步。沒有小狗,帶個玩具小狗也行。

(32)媽媽生日時,和孩子一起準備禮物。

(33)和孩子聊聊他的理想,很多年後,再將它告訴孩子。

(34)過年時,做賀年卡給家人,孩子畫圖,你來寫祝福。

(35)和孩子玩扔小球,早晨帶他慢跑。

(36)去幼兒園接他時,不急著回家,和他一路玩著回去。

(37)至少要和孩子學會下一種棋,圍棋、象棋、軍棋、飛行棋都行。

(38)一起去爬山,孩子走累了,牽他的手,背一段也沒關係。

(39)在孩子生病打吊瓶的時候,給他帶有趣的玩具,溫柔地跟他聊天說話。

(40)每年和孩子長途旅行一次,去之前,和他一起決定要去的地方。

(41)下雪時,和他去堆雪人。

(42)帶他回你的老家,請爺爺奶奶講你小時候的故事給他聽。

(43)去海邊,和他玩沙,玩海水。

(44)去兒童科技館,了解科學的世界。

(45)帶他到公園草地曬曬太陽,讓他躺在你的肚子上享受日光浴。

(46)保留他在幼兒園的第一次作業。

(47)把他放到肩上,讓他騎著馬一樣逛遊樂場。

(48)如果是女孩,給她梳一次小辮子。如果是男孩,和他一起上理發店。

(49)遇到他害怕的事時,緊緊地握住他的小手。

(50)當孩子不愛吃水果時,和他玩水果拚盤遊戲,拚出可愛的圖案,然後一起吃掉。

“家教案例一”

一個家庭教育的啟示

有一位母親,她早已下崗了,後來連她的丈夫也下崗了,家裏經濟很不好,但是她寧可少吃沒穿的,也要把孩子教好,專心做女兒的家教。雖然這位母親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但十分用心。每天看女兒的課本書、改女兒的練習本,總是到很晚才睡。女兒上學去了,她就在家裏翻書看練習,一一找出難點、錯處,再一一地給女兒指出。女兒也配合得很好,雖然當時女兒不是天資很聰明的那種,很少說話,很文靜,讀書倒是很認真的。女兒也很爭氣,除了體育成績不好,其他的都在班裏是數一數二的。學習很用功,剛上中學時隻是班裏一般的分數,沒有學過奧數,比不過別人,母親就給她上奧數班補習,就這樣成績提上來了。

她還帶著女兒經常晨跑。母親說:體育達標一定要通過的,我給她每天練習。

女兒一天天地健康成長,我們相信那女孩子以後一定會很優秀。

點評:

這則故事還在進行中。在此寫出來,就是想讓那些貌似陪孩子,實際隻顧自己玩和工作的家長借鑒一下。教無定法,但所有成功的教育都是既要適應孩子並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又是能夠適應社會對人才需要的教育。案例中的女孩其實很一般,母親的水平同樣也不高,但是由於母親非常用心到位,因而也非常有效。在這位母親看來,賺錢雖然重要,但是孩子更加重要。她有一顆真正地用在孩子身上的心,一顆專心一意隻為孩子學好的心,一顆為孩子什麼都可以犧牲的心,一顆有了孩子就再也沒有其他更重要的心,這顆心最寶貴。

“家教案例二”

家長課堂:為了孩子 犧牲自己

哈爾濱有一個單親母親,從兒子中考一直陪讀到兒子考研。孩子兩次考研兩次失敗,為了母親他還想再考。但嚴重的抑鬱症使他再也考不下去了。孩子持刀自殘,母親奪刀相救,結果誤刺母親,險些要了她的性命。

這位母親本來是一個性格開朗、工作幹練的基層婦女幹部。當她下決心進城陪讀的時候,剛剛40歲出頭。她拒絕再婚,辭掉工作,賣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兒子身上,就像一場賭博。母親為兒子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使自己的生命黯淡了,沒有了光和熱。

母親的“犧牲”也使孩子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沒有了自我選擇的空間。結果換來的是什麼呢?不僅是考研的失敗,也毀了孩子的人生。

點評:

這位母親,陪孩子學習陪出了問題,主要是喪失了自己。把一切都壓在孩子頭上,這其實是一種自我否定。好像孩子培養好了,就是自己的工作好了;孩子進步了,也就是自己上進了;孩子將來有出息,就是自己出息了,這是不行的。

這種陪伴,不僅僅是犧牲了自己,同時也是犧牲了孩子應當從父母那裏得到的自信、進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質,而這些恰恰是孩子成才所必需的。

父母的行為勝過任何說教。那些希望以犧牲自我為條件換取孩子成功的父母們,當心也“犧牲”了寄之於厚望的孩子!

所以應該擺脫“犧牲自我”的幸福教育方法,因為隻有媽媽幸福了,孩子才能幸福!媽媽的陪伴應該注意自己的幸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