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種種陪伴總關情(2 / 3)

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亂了。有一天回家後,她一直沒寫作業。先看動畫片,飯後玩了一會兒玩具,然後又看書,又看會兒電視。到了已洗臉刷牙,躺床上要睡覺時,才想起今天忘了寫作業,急得哭起來。家長其實早就著急了,但家長一直裝著沒注意她的作業問題,隻是做出和她一樣著急的神情,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

家長親親她的小臉蛋,語氣平和而友好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麼辦吧。聽我們這樣說,圓圓停止了哭泣,她情緒平靜了不少。

她爸爸心裏早就著急了,這時不由自主地說,那就晚睡一會兒,趕快寫吧。看得出圓圓當時已困了,她聽爸爸這樣說,有些不情願,表現出發愁的樣子。

我趕快對圓圓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圓圓當時雖然想睡覺,但可能是她覺得不寫完心裏總有個事,不舒服,就說要現在寫。我們說好,那就現在寫吧。她無可奈何地下床,從書包中掏出書本。

過了一小會兒我們也該睡了,洗漱完後,我過來看了一下圓圓。她剛剛寫完語文和英語,數學還沒寫。我說:媽媽爸爸去睡覺了,你寫完了自己回房間睡覺吧。

平時她睡得早,都是我們送她進房間。這時,她抬起頭,有些嫉妒地說,為什麼你們大人就沒有作業,就是小孩有作業!我們被逗笑了:我們其實也有作業,爸爸要畫那麼多圖紙,媽媽要寫那麼多文章,這都是我們的作業,也必須要按時完成;我們可不願意沒作業,沒作業就下崗了。寫作業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實也明白,就不用給她講了。我們又親親她的小臉蛋,像平時一樣愉快地跟她打過招呼,就回自己房間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廳寫作業。

我們假裝關燈睡了,靜靜地聽著她的動靜。圓圓大約又寫了十幾分鍾,自己收拾書包去睡了,我們才把懸著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沒提這事,就當什麼也沒發生過。

圓圓沒及時完成作業,這隻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曆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隻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

接下來幾天,圓圓回家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我們心裏很高興,但沒有很誇張地表揚她,隻是淡淡地告訴她每天都這樣做是個好習慣,應該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對她的滿意。

但她畢竟是孩子,時間稍長,就又開始在寫作業方麵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記寫作業大約十天,圓圓又一次忘了寫作業。

本來那天準備睡覺的時間就比平時晚,她想起來作業忘了寫,說今天的作業還留得多,得寫好長時間,說著又愁得要哭。我們還是采取和前一次大體相同的方法,寬慰過她,就把她一人留在書桌前,我們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多半會忍不住嘮叨一句。而嘮叨的話對當時的孩子來說都沒有意義,還弄得孩子煩。

如果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不去理性地處理,隻是憑性情做事,一遇到問題就著急,一著急就發脾氣,這隻能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麼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

這位家長還介紹說,那天圓圓確實寫得比較晚了,我們一直豎起耳朵聽她的動靜,到她睡覺時都快十二點了。很心疼她睡這麼晚,明天還得早起。但這也是她成長中應該體驗的“功課”,她從中一定能學到東西。我們並不覺得她忘了寫作業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圓圓自覺意識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確實,在我們的印象中,圓圓自那以後,再沒發生過臨睡覺時才想起寫作業的事。她很快就學會了安排,有時在學校就能抓緊時間完成不少作業,回家也一般寫得很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會有遺忘、緩慢等不良情況出現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大人就及時提醒並且時常表現得比孩子更急,使孩子處於被逼的狀態;其實這樣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孩子沒有體驗到失誤帶來的後果,就不會有深刻印象,下次可能還會出現同樣的錯誤。讓孩子體驗一下因自己的不良行為而帶來的後果,我覺得也好。不過,每當這個時候,大人一定要有耐心,有親和力,因為這裏也有大人故意縱容的成分,同時要引導孩子及時補救。

孩子畢竟隻是孩子,孩子有事情沒做好,是很自然的事。孩子有了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從而引起孩子警覺,這樣反而會加深孩子的體驗,從而就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有了這一個體驗,下一次估計會好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麼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約束。一個年紀幼小的人,不論他把“懶惰是不好的”這句話記得多麼牢,理解得多麼清楚,但如果這種情感沒有迫使他在實際行動中管住自己,那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意誌堅強的人。孩子的弱點如果總是通過大人的操縱去克服,那所謂“克服”就可能演變成屈服。屈服是不會成為孩子自我認可的一部分的,隻要有機會,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從約束中掙脫出來。

5. 孩子表現不佳時,家長要學會鼓勵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四歲時,愛因斯坦還沒學會說話,人們都懷疑他是個“低能兒”。但是,擔任電機工程師的父親,卻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設法地讓愛因斯坦發展智力,為兒子買來積木,教他搭房子;小愛因斯坦每搭了一層,父親便表揚和鼓勵一次。在這種激勵下,愛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層。

上學後,愛因斯坦仍然顯得很平庸,學校的老師曾向他父親斷言說:“你的兒子將一事無成。”大家的諷刺和譏笑,讓愛因斯坦十分灰心喪氣,他甚至不願去學校,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但是父親卻鼓勵他:“我覺得你並不笨,別人會做的,你雖然做得一般,卻並不比他們差多少,但是你會做的事情,他們卻一點都不會做。你表現的沒有他們好,是因為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麵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親的鼓勵,使愛因斯坦振作起來。

愛因斯坦的母親賢惠能幹,文化修養極高,她對自己的兒子百般嗬護和鼓勵。愛因斯坦小時候常常愛提出一些怪問題。如指南針為什麼總是指向南方?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別人都以為他是個傻孩子。

有一次母親帶他到郊外去遊玩,別家的孩子,有的遊泳,有的爬山,隻有愛因斯坦一個人默默地坐在河邊,靜靜地凝視著湖麵。這時,親友們悄悄地走到愛因斯坦母親的身邊,忐忑不安地問道:“您的孩子為什麼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麵發呆?是不是神經有毛病啊?還是趁早帶他去醫院檢查檢查吧?”可是愛因斯坦的母親卻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講:“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父母的鼓勵和愛護使愛因斯坦的智力迅速發展。

從愛因斯坦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家長對孩子熱切的期望、堅定的信心和無私的幫助,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證。在生活中,表現一般甚至很差的小孩很多,為此父母就著急,一著急就冷眼看小孩,以為小孩真的笨,於是要麼不管,要麼打罵,以至孩子也覺得自己很笨,其實這完全錯了。在孩子成長出現所謂的低穀時,家長千萬要謹記,人出生時智商沒有什麼差別,人後來變得有差別,甚至差別很大,是後天的教育造成的。

所以在與成長中的孩子相伴時,家長要多些陽光心態,站在正麵引導孩子,鼓勵孩子。

三、電腦時代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隨著網絡的普及,如今幾歲的小網民越來越多。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學會了上網。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網協)曾在2005年、2007年兩次對全國小學生互聯網使用行為進行了調研,2007年調研結果顯示,48.7%的小學生在網站上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36.3%的小學生擁有“QQ空間”。10.7%的小學生擁有“個人網站”,其中成績較好的學生擁有個人網站的比例最高。17.3%的小朋友表示經常上“兒童社區”。有最新資料顯示,在過去一年時間裏,我國10歲以下網民從0.4%增長到0.9%,總數大約在300萬人左右。

比如一個小朋友四歲了,還在上幼兒園。他爸爸告訴記者,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還不到兩歲的時候,孩子看見媽媽上網,就像模像樣地爬上電腦凳點點鼠標,敲敲鍵盤,按按電鈕,開機關機都學會了,從那以後小孩子就開始“鼓搗”電腦了,進步還特別快。

前兩天小孩拉著爸爸到電腦前,一邊打開網頁一邊對爸爸說:“爸爸,我教你玩農場吧,那上麵能種菜、偷菜,可有意思了。”

那麼,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上網呢?

要想讓孩子安全地上網,建議家長陪同孩子一起上網。

小瑩瑩7歲,讀小學一年級。因為父母的工作忙,上小學之前瑩瑩一直都和姥姥一起生活。姥姥根本就不會上網,可自從瑩瑩上了小學,媽媽發現瑩瑩有時候會悶悶不樂。瑩瑩偷偷告訴記者:“我們班的同學都會上網,而且還有QQ號,放學之後同學們都上網聊天,可是我就沒有,有的時候同學們說的話題我都不知道。”

因為聽說過很多孩子因為沉迷於網絡而荒廢了學業,所以媽媽一直拒絕瑩瑩接觸網絡。可是班上別的孩子都會上網,一味地不讓孩子接觸網絡也不是個辦法。於是瑩瑩媽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由家長陪同孩子上網。三個月前,媽媽把家中的電腦聯網之後,就開始教瑩瑩使用電腦,並幫她申請了QQ號碼,和同學們在一起聊天。看著瑩瑩學習上網之後,瑩瑩開心了,媽媽也放心。

引導孩子將上網與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孩子建立學習任務,並帶著學習任務上網,從而培養網上學習習慣。比如說查找學習的相關資料或者是相關的書籍;如果和孩子一起合作上網,那就更好,和孩子一起暢遊網絡,和孩子一起獲得尋找知識的快樂。這樣,就避免了孩子被網絡上不好的東西所侵擾。

同時,要更多地引導孩子走向生活。抽出時間,創設生活遊戲,以吸引孩子走向生活。和孩子做生活遊戲,比電腦裏的遊戲更為重要。或者,平時多讓孩子和小朋友玩耍,接觸生人,單獨去購買東西,或去完成某一項任務,從接觸社會中引導和幫助他們學會社交,從人際交往中學習各種技巧,培養和訓練孩子與他人合作的社會心理。

通過與自然和社會的不斷接觸,可使孩子去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完善自我,養成敢於麵對現實、承受挫折失敗、謙虛謹慎、勇於進取的性格。父母時常和孩子交流思想,互相學習鼓勵,使孩子從學用電腦中獲得有益的科學文化知識,避免成為孤獨的“電腦人”。

把電腦隻當做一個輔助性學習工具,這樣既讓孩子在網絡上學習到了有用的知識,又能幫助孩子摒棄網絡上不良東西,利於孩子在現實中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

與孩子約定好規矩,是引導孩子上網的好辦法。

(1)固定玩電腦遊戲的時間,不得延長;一般不要超過25分鍾(3歲以下的孩子還應相應減少5至10分鍾的時間。

(2)當孩子使用電腦時,家長在孩子身邊引導。可以和孩子相互討論遊戲的進展,或者在您的引導下掌握軟件的更高級、更多的功能。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到有趣,也從您那兒得到了情感的支持。

(3)當孩子向您演示軟件的時候,或者向您講解他的發現的時候,請不要用不屑的語言,認真傾聽,您也可以提問表示您的疑惑,讓他再次講解,這樣不僅和他一起感受快樂,而且讓他能記住自己的發現。

(4)對孩子的軟件進行相應的挑選,引導孩子使用富有教育價值的軟件。如果與孩子的想法不同,要注意曉以利害,不要一味地堵。一味堵隻能是暫時的,無法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5)如果家庭中有一台打印機,更好。因為很多繪畫拚圖軟件是可以打印的,當孩子通過這些軟件製作作品的時候,可以教會他如何打印,他將非常樂意打印自己的作品,打印一些作品的輪廓,然後塗上顏色(孩子很樂意對自己的作品這樣做);還有一些語言故事軟件,通過一組組的圖片,連成故事,打印出來,裝訂成小本圖畫書,將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過程。保留這些作品,可以給朋友看,或者用抓圖的方式發布在網絡上,這些都能讓孩子更加自信,獲得成就感。

最後,購買“電腦家長”軟件進行有效監控。幫助正確引導教育信息時代的兒童, 用於家長遠程實時監控以及本機分時監控兒女電腦使用及上網情況。所謂遠程實時,即可以在另一台電腦上在兒童上機的同時監視該台兒童電腦的屏幕。所謂本機分時,即在兒童用完電腦後,直接在他(她)的電腦上查看屏幕記錄。該軟件隱蔽運行,全屏幕自動拍照,全麵記錄曾經在電腦屏幕上顯示過的所有信息,包括電子郵件、網上聊天、各類遊戲、電影視頻、照片幻燈、家庭作業等等應有盡有。

四、孩子空閑時間如何陪伴

所謂空閑時間,一般指學習之外的時間,比如寒暑假、放學回家、晚上就寢前、周末等。這些時間加在一起還是很多的。古人很善於利用這些時間。勤奮學習者講究“三上”:廁上、枕上、馬上。即如廁之時、就寑之前、旅途之中,都是讀書的好時候。還有“三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冬者歲之餘,這也是讀書的好時候。平日裏,農夫忙耕耘、平民勤勞作,要讀書隻能忙裏偷閑,乘著晚上、陰雨天讀,這也是用來讀書的好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