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種種陪伴總關情(1 / 3)

陪伴有陪伴的技巧,陪伴不陪伴都一定要為著教育的目的,就算陪伴,其目的也是為達到不陪伴。陪伴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一、遠離孩子時如何做到精神陪伴

有些家長確實沒有辦法陪在孩子身邊。因此精神陪伴十分重要,讓孩子產生“天涯若比鄰”的感覺。

有些家長很注意這點,經常與孩子電話溝通。

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四個孩子在家,12 歲姐姐帶著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在家上學生活。父母和孩子約定,每天用電話鈴聲,催孩子起床,現在大姐16歲初中畢業也去打工了,二姐帶著弟妹在家同樣地上學生活。在四個孩子身上,沒有“嬌嬌”二字,很懂事,生活自理能力很強。

還有的學校開通親情電話。

比如為了讓外出務工的家長工作放心,讓留守兒童學習安心,臨桂縣教育局積極與團縣委、縣關工委、縣電信局等部門協商,聯手采取有效措施,為全縣所有農村學校安裝留守兒童免費電話,讓學生隨時都可以和家長聯係,家長可以了解掌握孩子的學生情況。

還有些家長寫字條放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看到物就像看到爸媽在身邊一樣。比如:

“Bebrave,you will make it!”深圳市南山區海濱小學一(2)班潘彤同學的文具盒裏,放著這樣一張小字條。這是她的爸爸親手寫的,大意是:“勇敢些,你能行!”

潘彤來自香港,她的爸媽在十幾年前就來深圳工作,就把兩個女兒安排來深圳上學。大女兒潘彤到海濱小學,小女兒潘瑩在羅湖區教工幼兒園。

兩個小女孩來深圳最大的障礙是環境陌生和不會說普通話。加上孩子的性格有些內向,現在來到陌生的環境,麵對陌生的人,加上語言不通,潘彤開始非常不適應,第一天就在教室裏哭鼻子。

“我們做父母的,隻能用愛心去鼓勵孩子,而不能代替他們做事。畢竟,孩子的路要自己去走……”潘彤的爸媽這樣認為。他們在潘彤的文具盒裏放了兩張字條,除爸爸寫的那張外,另一張是以全家人的名義寫的:“盡你最大努力吧,我們全力支持你!”給潘瑩帶的則是一張全家福照片。

每當潘彤心裏難受的時候,她就偷偷地看字條,從家人的鼓勵中獲得力量;潘瑩則是從照片中獲得勇氣。

陪伴並不是要求一定在孩子身邊,形式多樣,以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定,陪伴更多的應該是關心,哪怕不在孩子身邊,孩子也能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體貼和鼓勵。另外,陪伴的目的是為了不陪,在家長完全不能照顧孩子時,孩子也能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關心和溫暖,自覺學習,健康成長。

還要注意陪伴的密度。一般講,在孩子上幼兒園時期,家長與幼兒的聯係密度應最高,以後隨著年齡增長,逐步稀少些。

二、孩子學習時如何陪伴

1. 融入孩子的學習中去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家長要做孩子讀書的榜樣。專家們建議,家長應當讓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在讀書。盡管成年人可能會把讀書視為一項個人活動,但有的孩子卻希望一起讀書。有的小孩子不僅喜歡聽爸爸媽媽給他們讀書,而且喜歡和爸爸媽媽一塊兒讀書,隨時聽到爸爸媽媽的指導與講解。

“引導那些不情願讀書的孩子熱愛讀書,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你永遠也不要對孩子失去信心,”拉爾非特說,“熱愛讀書,是你可以贈給孩子的最偉大的禮物,它比你花很多錢安排孩子上私立學校更好,比你贈送孩子一台電腦更好,甚至比哈佛大學的學位更好。熱愛讀書可以改變一切。”

有一個農村的媽媽,自己讀書很別扭,就請家教。每當老師在教孩子時,她也在聽,也在學,像小學生一樣問這問那。有時候,並不是自己問懂了,關鍵是孩子感受到學習氛圍,有時候媽媽不會的,孩子會呀;問各種問題,也啟發了孩子的思路。每次到縣城來,媽媽不是逛商場,而是帶孩子進新華書店,走到大街上,帶孩子看新奇的東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水平不是問題,用心才是關鍵。

袁博,原翠園中學學生,被譽為環保少年作家、深圳陽光寫作代言人。2008年6月,17歲,海天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大漠落日——一個鴕鳥家族的故事》(第一部);隨後,一動漫公司看中了這部小說,並買下了作品改編權,要把它製作成52集大型動畫片《鴕鳥太陽雷》。

袁博認為,他的成功,父母功不可沒。

他說,家裏一直有一個習慣,每天吃完晚飯後,全家人會圍坐在餐桌旁,聽媽媽讀書。袁博從兩歲開始到小學畢業的暑假,全家人共聽讀了十部世界名著。當媽媽讀累了,袁博會從媽媽手中接過書本,繼續朗讀。

袁博認為:相對於靜默的語言、凝滯的白紙黑字,朗讀更能表達人的情感,傳遞親情。

直到現在,每當袁博遇到挫折或心情鬱悶的時候,仍會靜靜地坐下來,聽媽媽朗讀一段文字……

朗讀使他愛上學習,朗讀使他與父母有了交流的空間,朗讀使他的心靈得到安慰。

——《杜梅朵朵》博文

啟發:

與孩子一起朗讀,並不是一定要家長的朗讀水平高,朗讀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學習氛圍。

孩子成長時,需要家長用心陪著孩子讀書。

喬治·沃克·布什,美國前總統,他母親在教育學齡前兒童方麵,有一套非常著名的、獨特的“祖傳”訣竅,就是多年來她一直進行的家庭朗讀活動。

據布什夫人回憶,在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就經常讓她讀書。她說,在家中給學齡前兒童朗讀,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印象,這是重要的學前一課。她在有了孩子之後,多年堅持組織“家庭朗讀”活動,並且還總結出許多經驗來。比如:

首先,讀書宜早不宜晚。選擇給孩子讀書的年齡,原則是越早越好。布什家的朋友布朗夫人的兒子先天弱智,布什夫人建議她堅持給兒子讀書。布朗夫人從兒子剛出生後不久便每天給他讀書,當他上幼兒園時,就已經可以自己朗讀了。

其次,要養成朗讀的習慣。在孩子們小的時候都喜歡聽故事,布什夫人常在孩子們睡前讀書給他們聽。母子幾人一起啃著幾本喜歡的書,度過了許多難忘的夜晚。孩子們漸漸迷上了這些,讀的書也漸漸豐富起來。布什夫人曾說,家長在什麼時間給孩子讀書無關緊要,但在每天的同一時間裏至少讀上15分鍾,孩子會收獲很大。

再次,就是讓書籍觸手可及。無論是在戴維營還是白宮的家中,布什夫人都為兒孫們擺放了一架架的圖書,讓他們在想看書的時候隨時都能拿到手。在親戚們送孩子禮物的時候,布什夫人告訴他們書就是最好的禮物。

最後,要動員全家都來參加讀書。孩子們不僅僅喜歡讓媽媽一個人給自己讀故事聽。有時候,他們會纏著公務繁忙的爸爸,或者是爺爺、奶奶,有時甚至是保姆。他們讀故事給孩子們帶來了新鮮感。

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選擇好書。布什夫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又參考了專家的意見,歸納出一些選書原則:比如3歲以下的嬰幼兒喜歡簡單的連環畫和跟他們熟悉的事物相關的故事書,簡單的形狀和鮮豔的顏色比較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3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則喜歡動畫圖書、幻想故事、有關日常生活和動物的兒歌和寓言。

據說,美國的教育學家經過對幼兒園新生的測試發現:那些聽過家長讀書的孩子的閱讀水平,要遠遠高出那些沒有聽過家長讀書的孩子。

很多父母光顧著自己的工作,總是沒有時間顧及孩子,雖然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但那種貌合神離的陪伴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很多家長在家裏很難得跟子女聊上幾句,或者就是那幾句“好好讀書,聽老師的話。”“注意身體啊,不要學得太晚了。”“不懂就問,老師會喜歡的。”這些關愛當然很重要,但是千萬不能總是一成不變,否則就變成了沒有血肉的幹燥說教。

2. 創造成長情景,與孩子一起共度花季時光

“成功範例”

劉微是高三的一名女生,愛好廣泛,善於交際,喜歡體育運動,會太極拳、書法、鋼琴。每個愛好都小有成就,文化成績在重點高中也是名列前茅,應該是父母所期望中品學兼優的學生。

劉微從小體弱多病,所以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培養付出了很大的辛苦,沒有因為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讓親屬幫助照顧孩子,他們覺得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別人替代不了。

劉微從五歲的時候,父親就陪她天天堅持晨練,風雨無阻,一直堅持到孩子上了小學,孩子隨著鍛煉時間的推移體質越來越好。在鍛煉的三年裏和孩子愉快地溝通,解答孩子的提問,共同學習各門的知識。到了周末,還要帶孩子郊遊,置身於山林中,朗讀山河的詩詞,講自然的故事。

孩子十歲時,父母引導孩子開始自學英語,小學畢業期間自學完了初中英語,初中時自學完高中的英語。她父親說,孩子從小在學習時,他們就不陪在她的旁邊,但他們的習慣是在別的房間看書或看電視陪伴她。等孩子學完了睡覺了,才和孩子一起去睡覺。因為上午孩子用腦很多,早餐他們總是做孩子喜歡吃的食物,讓孩子早餐吃飽。這些年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教育孩子貴在堅持。

劉微的出色不是偶然的,而是與她的父母培養教育分不開的。父母是勤務員,是玩友,又是學友、師友,注意有距離的陪伴,講究培養孩子的獨立自學精神。應該說她的父母為她創造的家庭教育氛圍適應了孩子成長的需求,促進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湖南慧聰教育谘詢中心

在這個案例中,父母掌握了較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僅在於好方法更在於方法得當。不是隻注意孩子的成績,還注意孩子心靈的調養,注重孩子自學能力的培養。

3. 心靈相通的母子相伴

父母的付出是否值得,關鍵要看子女是否理解父母的一片愛心。如果孩子懂得這份來之不易的愛,父母就值得陪伴和犧牲。

有一位普通的母親吳章鴻,培養了一個留學生的兒子,兒子還先後獲得過9項國際鋼琴比賽大獎。

吳章鴻是一名普通工人,一個離婚8年的單親媽媽。很多人說:“你不懂音樂,又沒有錢,一個單親媽媽,卻想培養出一個鋼琴專業人才,這不是癡心妄想嗎?”吳章鴻當時並沒有期望著兒子將來能成長為一個鋼琴專業人才,隻是想:隻要兒子感興趣,隻要他喜歡,哪怕隻能讀一個音樂中專,畢業後當一名音樂教師,也是幸福的。6年下來,孩子真正喜歡上了鋼琴,獲得國內各種鋼琴比賽獎勵5項。

點評:

兒子文化成績不好,但喜歡音樂,母親就全力支持,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這樣做是不容易的,但是母子之間達到默契,這是成功的保障。

為了給兒子學習鋼琴創造物質條件,吳章鴻一直到處打工,拚命掙錢,她幹過產品加工、學過縫紉、送過外賣、做過家教、當過推銷員。吳章鴻一直規定自己每天的生活費不能超過5元人民幣,而每年花在兒子身上的各種學習、比賽費用卻以萬元計。這期間,她克服困難,度過了和孩子擠在教室的課桌上過夜達8個月之久、剛剛重建起來的家忽然被盜竊一空、經濟極度緊張又麵臨下崗的危機,但她從來沒有為支持兒子學琴而後悔。

點評:

母子各有艱辛,但相依為命,在艱辛中理解,在艱辛中奮進。

孩子成長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作為母親,恰恰需要在孩子失利時支持他。1997年12月底,兒子被選送去香港參加《首屆中國鋼琴曲目比賽》的決賽。由於臨場發揮不好,沒有取得名次。當吳章鴻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最先考慮的是兒子失利後的感受,想到此刻他最需要媽媽的理解和支持。

走下飛機的兒子忽然聽見媽媽的呼喚,一臉驚訝地說:“媽媽:您怎麼來啦?真對不起,讓您花了那麼多的錢,我卻沒有拿到獎。”吳章鴻拍拍兒子的肩頭,笑著鼓勵道:“正因為你沒有獲獎,媽媽才專門趕到機場接你。媽媽從不以一次成敗來論英雄,相信你能從這次參賽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孩子聽後十分感動,失敗的香港之行對兒子出國留學是一次很好的練兵。吳章鴻一直認為,苦難是一種財富,兒子跟著我,雖然吃了很多的苦,但苦難練就了他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質,練就了他承受困境的能力。

——2007年11月的《中國教育報》,《一位鋼琴家背後的好母親——吳章鴻的故事》

點評:

媽媽很樸實,就是因為理解失利中需要安慰。

4. 陪子女不等於讓子女一切順利,適當地嚐試挫折是必要的

有個家長這樣介紹他是如何陪孩子讀書的:

小學生圓圓剛上學時,學校給新生家長開會,提出家長應該經常陪著孩子做功課、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等要求。但圓圓的家長沒那樣做。隻是在最初幾天,當孩子對學校生活、寫作業這些事都還比較陌生時,在旁邊給予她一些指導和提醒,讓她盡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規則和做法。這個時間隻有一周,後來就沒再管她——既不陪寫,也不刻意檢查她的作業,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該寫作業了。這不是家長不作為,而是意在培養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剛上學的一段時間裏,圓圓對寫作業感到很新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寫作業。時間稍長,她就失去新鮮感了。回家就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一直磨蹭著不去寫作業。當家長發現已經有好幾天,圓圓都是需要家長提醒才去做作業時,就決定以後連提醒這句話也省了。家長達成默契,裝作完全忘掉寫作業這回事,隻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憑她玩夠了再去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