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出生後的幾年中享受最普通的母愛的母親,一個很少能見到自己孩子的母親,是不能成其為孩子的母親的。”
德國學者福祿貝爾曾經說過:“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一個時期,不,在人的整個一生中,是無可比擬的重要的。”
這些名言都告訴我們,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多麼重要,遠離親情會給孩子帶來無法想象的傷害,父母要能夠適時地陪伴孩子。
可是,陪伴與遠離孩子卻成了我們時下很難處理的一對矛盾。
改革開放後,為了謀生、外地創業,父母與子女遠離成了普遍現象。
許多農民工進城務工,由於一些原因,不得不把家人留在農村,自己單槍匹馬到城市闖蕩。由此,農村便形成了一個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體的龐大留守群體。
2010年,中國農業大學一項針對農村留守人員狀況的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萬留守兒童、2000萬留守老人和4700萬留守婦女。留守婦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們要照顧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務、農活一肩挑,長年累月地獨自撐起一片天。
孩子缺少父愛,母親無暇照料,這種情形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許多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偏低,對子女重養不重教,甚至一味遷就、溺愛,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畸形發展,使之成為“問題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讓留守婦女頭疼不已。
在城市的職工,生存壓力同樣大,很多雙職工,都麵臨著很重的工作強度,很少有家長雙方或家長的一方留下來陪孩子。有些夫妻雙方都要外出,顧不上孩子,就請保姆帶孩子,或者找寄宿製學校。有的一個星期見一次麵,有的一個月,甚至半年,全家才聚一次。也有些城市人,從這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也同樣造成了父母與孩子的隔離。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80年代初的一個周末在珠海,看到幾個寄宿在學校裏的小孩,雖然有值班老師照顧,但是難掩那淒涼的眼神,無助的表情,我想,孩子一定在想他的爸爸媽媽。在童年裏,想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自然最純樸的感情,也是最珍貴最動人的感情,但是誰分離了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日子?誰敲碎了孩子最純真的夢啊?他們好像是被棄在茫茫大漠中的幾隻小鳥,使我頓時想起那首難忘的歌: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哪怕有老師關照,還是不能安撫那幹涸的心靈。
這是我第一次在發達地區看到的情景。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些小孩真可憐。
後來這種現象就見怪不怪了。當然沒有想到:留守兒童由家庭問題演變成了社會問題。與子女分離,使孩子缺乏合理的親情養育。缺乏親情的教育正是問題教育的滋生點。
在有些父母的觀念裏,隻要舍得花錢就能為孩子“買”來好的教育。當然也有些家長無奈,賺錢似乎更要緊。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不少年輕的爸媽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孩子則被交給家中的老人撫養,甚至有些孩子從小就隻能是和保姆度過。於是,孩子的心理問題、生理問題大量出現,親子的矛盾也越來越凸顯。
爸媽的離開深深傷害著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間有著一種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從生命孕育之初就確定了這種關係,而且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唯一的。
同時,看到身邊的朋友很用心地陪著孩子成長,也使我很受啟發和感動。
我有個同事,夫妻兩個都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對子女教育非常盡心。小學時,不僅每天顧問女兒的練習,而且經常到學校詢問學習情況。到了高中,就在高中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盡管家庭收入不高,孩子母親也隻是在校門口擺了個補衣服的攤子維持生活,但是為了女兒,還是不顧一切。最後女兒考取了一所重點大學。
還有一個同事,工資很低,生活很緊張,但是省吃儉用,所有開支盡量滿足女兒用。在女兒很小時,就請家教,教孩子音樂。為了高考,每周末還要到300裏外的南昌補音樂課,最後考取了江西師大音樂係。
還有一次,遇到一個多年沒有見麵的老朋友,他原來在該縣物質局工作。問他現在幹什麼?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在家帶孩子。”一個大男人,不工作,竟然說帶孩子?為了孩子考大學,他竟然辭職,專門為孩子提供後勤服務!後來他的孩子也是考取了一所重點大學。
生活中不斷演繹著這些正麵的或者反麵的故事,使我倍感親情的重要。所以我不止一次地宣傳自己的主張,工作盡力而忽視自己孩子的家長,不是一個好家長,也不是好職員,因為你把一個問題孩子交給了一個學校,甚至交給了社會。
遠離孩子還是陪伴孩子,在孩子身邊,又如何陪伴孩子,我想的確成為今天家庭教育的一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