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如何解決矛盾(2 / 3)

自從我們步調一致後,孩子“特別”聽話,不管是誰講的都會認真聽,並自覺執行和改正。

一、誰最固執誰先教,對方教不好你再教。避免在同一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教孩子。麵對孩子同一問題你這樣教,他那樣教,這種教育沒有任何作用,反而讓孩子更蒙。

二、當你看到愛人教育的方式不對時,不要當孩子的麵指責對方教育的不是。這樣能更好保護另一方的教育威信,而不會讓孩子理直氣壯“鬧革命”,甚至更不理會父母的話而頂撞父母。孩子不在的時候,與愛人談話時,你再談到教育的問題,好好說說你的看法與建議,這時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對方也會更虛心地接受,而不是固執爭吵,在孩子麵前損對方的臉麵。

父母在孩子麵前指責對方的過錯,會大大增加雙方今後教育孩子的難度。

三、不要賭氣。不要對方不教,你生氣時你也不教——破罐子破摔。教育孩子的責任對父母雙方來說不是各自50%的責任,而是雙方都是100%的責任,更不要在孩子麵前說對方的壞話,這是非常要命的。當對方賭氣不教孩子時,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對方不理事,也放任孩子不教,這是極端不負責任的教育行為。不管對方教不教,教得好不好,都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自己百分之百的教育責任,這是作為父母教育者的根本責任。

四、當夫妻間因兩人或家庭之事吵架或打架時,如孩子在現場,應顧及到孩子的心理反應和感受,而不要隻顧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應停止夫妻間的爭吵,同時應及時給孩子談話,告訴孩子剛才與愛人之間爭吵的原因或具體事情,吵架對事不對人,讓孩子能客觀地看待問題。

我與我愛人之間也有過幾次激烈的爭吵,還打過兩次架,我也是這樣來處理的,因此,孩子的成長沒有因此受到多少或長久的影響。

五、夫妻倆應多看一些相同的教育書籍和一起去聽專家講座,開家長會和去學校找老師也盡可能一起去,這樣我們能更好地借助第三者的力量來影響家裏的那一位,而不要通過自己的話語強行來改變對方。

看相同的書,聽相同的課,一起參加家長會都是好辦法,慢慢地兩個人的看法就會趨向一致,當兩人教育觀念和行為一致時,教育孩子也會因此變得簡單,孩子的成長就會變得出奇的順利。

——2006年6月《健康時報》

教育孩子,父母配合上的“一致”大有學問。再提出以下做法供大家參考:

1. 觀點要一致,方式要互補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是愛時同愛、罵時同罵,他們以為這就是密切配合。比如孩子拿了同學的一塊手表,有些父母觀點一致:認為這是錯誤的,必須立即退還、去道歉,於是對孩子一齊罵、一齊打,就像共同對待敵人一樣。

其實,這種教育方法是很不恰當的。真正的密切配合應該是:觀點要一致,但方式要有互補性。比如,孩子拿了同學的一塊手表,父親給以嚴厲的批評,甚至采取必要的懲罰措施,母親則需在肯定父親做法的前提下,用比較溫和的態度分析孩子的過錯,分析父親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這樣,既能讓孩子感到父母的威嚴,又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同時也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錯。

2. 寵嚴要分明,冷熱要轉換

我們身邊這樣的家庭比較多:父母的一方對孩子非常嚴厲,而另一方,也許為了給孩子以補償,則非常寵愛,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這也是一種不恰當的教育方法。

過於嚴厲和寵愛本身就是失當的。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始終是嚴厲過度,而另一方始終是寵愛有加;或者一方老是打罵,另一方總是袒護,長此以往,不但會直接影響孩子與父母的感情,也會使孩子學會用明一套暗一套的兩麵派手法來對付父母。

在對孩子愛與嚴的問題上,父母雙方各自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能冷熱不變,不能一個一嚴到底,一個一寵到底。真正的密切配合應該是:一方嚴些冷些,另一方寬些熱些,但偏嚴偏冷的一方,有時也有寬容與溫和的熱表現;偏愛偏熱的一方,有時也有冷峻與嚴厲的冷處理。這樣,孩子才能從父母各自的身上得到溫暖,也隻有這樣,父母在孩子麵前才是完整的,才能樹立真正的威信。

3. 要全麵了解,又各有側重

有的父母認為,你管孩子的學習,我管孩子的生活,這就是密切配合;有的父母則認為,大家一道管教容易出現矛盾,還不如一個人管好,要麼輪流管教,幼兒時由母親管,讀書後由父親管。

這種教育方法看起來是配合,其實不然,它的弊端在於:不能全麵了解孩子,容易出現片麵。孩子的表現往往是互相聯係著的,學習與生活不可能截然分開,如果做父親的隻了解學習的一麵而不了解生活的一麵,很可能因不明真相而產生誤教誤導。反之,做母親的也一樣。

在父母互相配合的同時,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采取適合孩子實際的方式,尊重孩子的需要。因為再好的配合,都不能沒有教育對象的得力配合。隻有三方融洽,才最有效。

“故事欣賞”太原13歲少年高考書寫神奇 獲得659分高分

6月27日,山西省本科A類第一誌願錄取分數線公布,“國內頂尖”的清華大學理科錄取分數線為654分,而太原市13歲少年孫天昌考出了659分的高分,高出理工類第一批最低控製分數線87分。是什麼原因讓一個13歲少年有如此出色表現?

1993年,天昌媽媽懷孕期間,得到了一套《0歲方案》,認真讀過後,媽媽將早期教育的理念講給了丈夫和公公婆婆,全家人對此高度認同。

1994年3月,小天昌出生了,媽媽將漢字貼在牆上,讓孩子認物與認字同步進行;孩子會走路了,通過每天上下樓梯,學會了數數和加減法;孩子會說話了,家人給他一把尺子,他在家裏到處量,給他一個彈簧秤,他在家裏到處稱,由此懂得了度量;飄在臉盆中的紙船讓他了解了什麼是浮力;下雨時打傘,他知道了傘還有另一種說法叫“umbrella”;生病住院時,認識了“兒科”、“眼科”、“急診科”;家裏喝完的飲料桶變成了他認識圓柱體的教具;家中四壁貼滿了詩詞歌賦,包裝盒、硬紙片全做成了識字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了天昌知識積累的源泉。

教者有意,學者無心,孩子居然在不經意間就學到了很多,到2歲時,天昌能認識兩千多個漢字,並開始自主閱讀。天昌的房間裏,爺爺指著整整一牆壁的書說,“這些書天昌都讀過,大概有四千多冊”。這些書涉及天文、地理、曆史、軍事、文學、音樂、書法、繪畫、棋類、手工、電腦等,隨手拿來,竟是《時間簡史》《論語》《資治通鑒》《打開原子大門》《中國曆代書法》……

有趣的是,初高中的課本,天昌都是當成課外書來讀的,他一下午能讀一本幾何書,且讀得津津有味。中小學課程的學習僅占他生活的一小部分,他更多的時間是在家裏廣泛閱讀,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下棋、畫畫、打球、滑旱冰都是他的最愛,他可以兩分鍾勾勒一幅速寫,10分鍾畫出一幅水墨畫,圍棋下得好,乒乓球打得也好,親手種的玉米收獲了好幾茬……

他沒有接受過係統的學校教育,沒有上過任何特長班或業餘班,不需要完成作業,沒有考試名次的壓力,一路走來,獲得了比學校教育更豐碩的成果:6歲,獲得太原市首屆少兒英語口語大賽初中組一等獎;9歲,在全國首屆少年物理化學大賽中獲二等獎,得到著名科學家何祚庥的賞識;10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他將《論語》《大學》《孟子》《道德經》等經典名著爛熟於心;12歲,首次參加高考取得594分,13歲再次參加高考取得659分的好成績……

有的人認為,天昌是神童,是天才,可遇而不可求;有的人認為他的家庭特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四個人教一個人,一般家庭沒法比。

而天昌的家人認為,孩子出生時與別的嬰兒沒有區別,隻是後天的教育使他早慧,寬鬆的成長環境使他生命中蘊涵的巨大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管幾個人教,是孩子一個人學”,所有的知識是孩子自己學會的,不是大人教會的,關鍵在方法和堅持。

他們認為人生中,至要莫如教子,至善莫如讀書。爺爺孫建榮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奶奶梁彩鳳是一名小學老師。爺爺直言不諱:“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對人的束縛,那種一個字、一段文章抄寫幾遍乃至幾十遍的做法,根本無法讓孩子感覺到快樂,說得嚴重些是對人的摧殘,一考定終身的考試評價體製,把多少孩子帶向了為考試而學習的境地,學習隻為考試而不是生活需要,如此,孩子哪能不累?怎麼能不厭學?”奶奶則說:“人們的定式思維是,孩子3歲上幼兒園,7歲上小學,真正學了多少東西,生活得是否快樂,卻很少去考慮,而學校教育大多很難做到因材施教。

天昌曾經上過3天幼兒園,5天初中。3歲時天昌被送進陽泉一家幼兒園,入園第三天尿了褲子,老師居然將孩子晾在太陽下,褲子曬幹了,孩子也曬蔫了。7歲時,天昌到了太原一所初中,僅僅因為早晨遲到,老師讓他在樓道裏站了30分鍾——走另類之路完全基於家人對現行教育的深刻反思。天昌一直在家裏學習,直到高三才到太原五中按部就班地接受學校教育。

13年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陪著孩子成長。1999年,爺爺奶奶退休,爸爸媽媽放棄了原來的機關工作,全家到太原宏昌學校,專職從事孩子的教育。該校倒閉後,全家人幹脆回家教子,爸爸陪著孩子跑步、打球、下圍棋,媽媽和孩子一起說英語,爺爺奶奶將家中的包裝箱等硬紙片全製作成識字卡。孫天昌書桌下堆著一尺多高的“廢紙”,拿出來一看,“廢紙”上抄寫著《資治通鑒》《史記》中的精彩篇章。天昌八九歲時,這些文章就貼在他床頭。在經典教育還沒有流行的時候,家人已經認識到從小讓孩子誦讀經典的益處,天昌也過目能誦爛熟於心。

孫家生活很簡樸,除了必備的生活用具外,沒有一件像樣的電器和家具,四壁除了滿滿的中英文經典文章外,沒有任何裝飾。然而,他們的家庭又很和睦,爺爺孫建榮患尿毒症已多年,老伴每頓飯前都要把藥遞到他手中,看著他喝下去。父親孫兵出門總是用自行車帶著妻子,夫妻相依相偎,恩愛得讓人羨慕。一家人三代同堂,公公婆婆總是誇兒子兒媳:“他們有才華、有耐心。”兒子兒媳也常誇公公婆婆:“家中能有這樣的知識型老人,非常難得。”

潛移默化,言傳身教中孫天昌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去年冬天,孫天昌穿著一雙很老舊的棉鞋去上學,同學們笑問:“小朋友,這是你爸爸的鞋還是你爺爺的鞋?”天昌笑答:“反正是祖上傳下來的。”他上學這一年裏,騎的那輛自行車已是破舊不堪,高考那兩天,天昌照樣騎著自行車去考試,來回從不要家長接送。

——山西新聞網《山西晚報》

啟示:

這則故事中,家庭成員的默契配合是重要前提,從接受0歲教育方案,到後來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陪伴方式等,都沒有出現過分歧,特別是家境並不好的情況下,全家其樂融融,互相關心和鼓勵,並且依然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不像有些家長耐不住貧困而把孩子的教育擱置一邊。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夫妻用心和犧牲,家庭成員齊動員的氛圍等。

“附加”如何處理與公婆(外公婆)之間的矛盾

請看一則媽媽的自述:

天氣太冷,三歲多的女兒這兩天感冒了,就沒去幼兒園,在家待著。

前天吃飯,女兒一隻手拿湯勺,一隻手拿筷子戳桌子或者身上,她平時吃飯就一點兒都不老實。想到這些,我把她的筷子拿走了,女兒哼哼一會兒就哭出聲。爺爺馬上跑過去安慰孫女:“不哭不哭,爺爺去給你拿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