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們小時候,宋留成和妻子的工資不足百元,雙方父母都在河南農村,需要寄錢,所以他們在經濟上非常拮據,常常入不敷出,隻能省吃儉用。但對女兒的智力投資,他們卻舍得花錢。為了保證女兒小時候有充足的營養,他們常常跑十幾裏路到村裏挨家挨戶去買雞蛋,為了給女兒廣泛的業餘愛好創造條件,盡管家徒四壁,但1986年還是狠狠心花六百多塊錢給女兒買了錄音機。後來又發現女兒對鋼琴特別癡迷,又下決心給她買鋼琴。當時一架鋼琴三千多塊錢。為買鋼琴,他們勒緊褲帶還了兩年賬。
現在女兒成功了,走出了大山。他們會心地笑了。
——宋留成《博士姐妹》一書
孩子的成功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啊!宋先生把子女成功作為最大幸福,並且付諸行動,作出犧牲,因而促成了孩子的成功。
有些家長總不能放棄自己的工作,為了工作,官場上的、商場上的家長們都很“固我”,休息時間都搭上去了,很少有個完整的一天待在家裏,甚至很多父母很少有一個星期天陪陪孩子,更不用說長期在外工作的,打工的。
我以為夫妻兩個要商量好,至少有一個必須做出犧牲。有些家長在工作中的確擔任重要角色,這些家長的確富有奉獻精神,一心撲在工作上,難能可貴。可是優異的工作表現不能成為規避家長責任的理由。
為了孩子,為了祖國下一輩,我不敢恭維家長對工作的無私奉獻,因為以耽誤孩子前途為代價的奉獻其實不僅害了孩子,也有害於國家。做不好家長,就等於放了一個問題孩子到社會,這就影響社會風氣,所以在搞好工作的同時,不要忘了教育孩子這項工作。
如果人人都關心自己的孩子,人人都注意經營自己的小家,我想從小家裏走出的孩子也許都會是更健康的孩子;社會由家庭構成,健康的家庭也就組成了健康的社會。
教育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隻要選擇了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要讓孩子優秀,家長必須先優秀。
二、家長學習什麼
學習的內容是多方麵的,一般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定。但至少以下幾點不能不學習:
(一)要為建立科學的兒童觀而學習
不同的兒童觀,就會有不同的行動,就會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觀念問題是教育孩子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相信嬰幼兒是很有接受能力的,以避免輕視嬰幼兒教育,從而降低孩子的人生品位。嬰幼兒時期的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每個孩子出生後就能獲取知識信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至8歲又增加了30%,8至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
其次,要懂得人一出生就是獨立的道理,享受跟大人一樣的尊嚴,所以嬰幼兒從人格講就是獨立的,小時候的依賴是暫時的,教育必須立足於獨立精神。
在這點上,很多家長誤入歧途,一切都包辦代替,使孩子學會了依賴,失去了獨立本性,是非常有害的,美國把這樣的家長稱為“中國媽媽”加以譏諷,值得國人深思。
要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要給孩子以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須是根據孩子天性來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質就是維護孩子獨立發展的精神。
再次,要以做人為先,培養好習慣,以避免片麵開發智力的後果。要發展的智力,更要注意培育孩子做人的習慣。“智育不合格是次品,體育不合格是廢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險品。”德智體三者中,德是重中之重。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一定要把孩子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不能唯分數是瞻。
一位七十多歲的諾貝爾獎獲獎者,遇到這樣的一位記者提的問:
“對於您的成功來說,您在哪所大學、哪個研究機構獲益最多?”
老者沉吟片刻後滿含深情地答:“在幼兒園。”
記者十分驚異地問:“為什麼?”
老者沉靜地答:“是幼兒園的老師給了我一生受益的習慣。”
記者驚異地問:“哪些好習慣?”
老者答:“在幼兒園裏,我懂得了要把用過的東西擺放整齊,懂得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懂得了有了好吃的東西要分給小朋友一些,懂得了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位老科學家的回答的確讓許多人感到驚異,但他恰恰說出了幼兒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階段教育。不要以為小孩子聽不懂,其實真正不懂的,是家長。
(二)要掌握最起碼的育兒知識
1. 社會學方麵的知識
人總是要走向社會的,不了解社會,就不可能幫助孩子準確把握孩子發展的方向。家長對社會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是非常關鍵的。家長有幫助孩子處理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的責任,關心孩子與關心社會應該是同步的。
2. 生理發育方麵的知識
特別是大腦發育的常識。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如何發掘和發展孩子的潛能。心理學認為,我們大腦的左半邊是控製語言、溝通以及讀寫能力的,右半邊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科學和經驗告訴我們,孩子在6歲之前,對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腦為中心,也是右腦最活躍的階段,適當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讓右腦功能發揮更優秀。及早對寶寶進行感官訓練,促進他的右腦發育,對寶寶的整體發育,包括智力心理及學習生活能力等,都有重要意義。
專家研究,如果不在6歲前及時開發大腦的右半邊,以後很難成功開發。
大腦成熟的關鍵是互動。孩子們在出生的時候大腦裏的神經元非常非常多,這樣,一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他是可以學習發各種各樣的語音——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語言。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慢慢更接受了母語,所以母語的神經元就開始鏈接,而其他一些沒有用的神經元則慢慢地消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長大之後學習外文非常困難。為了及時“鏈接”,就要我們經常設計與孩子一起互動的遊戲,以開發大腦。懂得這些原理,對指導我們抓緊抓好早期孩子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3. 營養學方麵的知識
隻要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為健康的人生打下基礎。很多家長是很關心這方麵的知識,但要全麵科學地掌握並運用到實踐中去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很多孩子營養過剩,說明家長在這方麵的知識缺乏。
4. 心理學方麵的知識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的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蒼白而無力。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是自我依戀期,為此要給孩子安全感,教會孩子轉移自我依戀。到了少年時期主要表現為認同期,因此道德教育和習慣養成很關鍵。到青少年時期,進入叛逆期,因此如何適應孩子,順應孩子心理特別很重要。
教育孩子還要注意“超限效應”,即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為什麼與孩子之間有代溝?孩子不願意把心裏話告訴父母?甚至很討厭父母的嘮叨?我想父母還是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麵的知識為好。
心理學裏還有一個叫“蝴蝶效應”。用在教育上,就是如果有一次沒有教育好,孩子由此會逐步養成壞的習性。比如最初孩子是沒有依賴的,也喜歡幫助大人做些事情,但是大人總是不讓孩子做,真到了大人需要孩子做的時候,孩子不會主動做,時間長了,孩子不會關心人,變得很自私。
5. 還有教育學方麵的知識
教育要講究時機,講究方法。
比如,大雙和小雙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14歲考入大學,19歲攻讀航天博士,22歲參與國家863課題研究。他們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其父母抓住了他們的“閃光點”,例如,“二雙”的父母從哥倆用鐵絲去探電源插座是否有電開始,發現了孩子對家用電器的濃厚興趣。從興趣入手,培養了孩子對有關學科的興趣。
的確,學會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隻知道學習重要,隻知道要孩子學習,每天給孩子學習任務,每天看到孩子學習就高興,卻不能想辦法讓孩子高興學習,這是很痛心的。
“又一則故事”
2004年9月12日,劉曉琳以全額獎學金登上了飛往英國牛津大學的飛機。劉曉琳從小學到高中,就讀的都是普通的學校,她的父親劉根正是廣東某小鎮上的工人,母親王麗是普通的家庭婦女。就是這樣的教育環境和家庭背景,她如何取得如此成功?
他的父母劉根正和王麗的辦法非常簡單:“把學習作為一種獎勵。”
劉曉琳三四歲的時候,最喜歡聽媽媽講故事。媽媽的故事太好聽了,每當媽媽講故事的時候,都會拿來一本書。曉琳也知道,媽媽的故事都來自於那本書。
“媽媽,媽媽,”那天中午,曉琳跑到廚房找媽媽,“快,給我講故事。”
“不行啊,琳琳,”媽媽看了看她手上的童話書,“媽媽正在做飯,如果你能幫我洗菜,做好飯,就獎勵給你一個故事。”
曉琳想了想,同意了。雖然她把水弄得滿地都是,菜也洗得不是很幹淨,但媽媽還是誇獎了她,並在飯後,給曉琳講了一個精彩的童話故事。
曉琳的全部心思都在故事書上。漸漸地,她不滿足於媽媽講故事了。故事就在書裏放著,如果自己認字,就不用總是求媽媽講了。可是,她不認字,怎麼辦?曉琳自己提出了識字的要求。
“我要自己看故事!”曉琳不懂得說要認字,“故事就在書裏呢。”
“那你就要學會識字。”媽媽說。
“媽媽教我。”曉琳來勁兒了。
王麗覺得,現在也的確到了讓她學習識字的時候了。不過,如果隻是泛泛地教她認字,過一段時間她就會感到煩了,把學習識字當成了負擔。所以,她采用了另外一種方法:把教曉琳識字,也當成了獎勵。如果曉琳能夠按照與家長的約定,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按時起床……一天的綜合評分達到優秀,得到家長的認可,就教她故事裏麵的5個字。如果表現更好,就會獎勵10個字。
曉琳非常喜歡這種獎勵遊戲,因為,那些神奇的故事,就像一個個迷宮,漸漸完全地呈現在她麵前。
有一次,媽媽正在“獎勵”曉琳時,忽然有件急事要出去辦,她讓曉琳自己先複習以前的“獎勵”,匆匆地出門去了。2個小時後,媽媽回來時,發現曉琳還捧著故事書在“研究”,見媽媽回來,她高興地撲了過來,要求把剩下的字也“獎”給她。王麗覺得,到了現在這個時候,應該可以教她查字典了。後來的獎勵就變成教查字典。沒想到,曉琳學得很快,隨著識字量越來越多,曉琳已經不需要媽媽給她獎勵了,碰到不認識的字,她幹脆就查字典,自我獎勵。